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莉  武中强  张卓 《地下水》2010,32(2):68-70
介绍水质在线监测技术,重点介绍了大浪淀水库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通过建设大浪淀水库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浪淀水库水质的实时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PH值、氨氮、溶解性总固体、浊度、蓝绿澡等八项指标,为保护供水水源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2)
城市供水工程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供水工程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特点,适应不同时期各水厂统一调度供水的灵活性和水质提高的可能性。本文针对镇坪县老城区供水现状,立足双水源供水基础,本着运行安全可靠、维修方便、造价经济的原则,通过对多工况的分析优化计算,最终确定镇坪县老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工程优化设计方案。研究认为:镇坪县城管网供水全程采用重力流形式,现状水源地为小曙河水源地和石砦沟水源地,水厂分别为小河净水厂和曙河净水厂,可实现双水源供水。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供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也是民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日常供水出现了变质或者有杂质等现象,不仅会对居民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水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本文从城市供水的水质异常出发,对锦州市供水水质异常和监测参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期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在供水的水质异常中提供检测的方法,以此来保证供水的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阐明优化配置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介绍南阳市的水资源概况,提出该市存在着供水水源单一、缺乏较为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水质污染已影响到城市供水、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滞后等问题。在进行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时应坚持公平性、再循环性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提出合理开发多种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强地下水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春荣  成世才  王其芳 《地下水》2010,32(3):105-10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需水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供水安全显得十分重要。对泰安城区供水水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现状条件下,丰水年、平水年份供水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枯水年份供水安全则不能保证。为保证枯水年份城市供水安全和研究区将来需水量增加的要求,特提出开源节流、雨洪水利用、分质供水、跨流域调水和供水水质监测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段梅 《地下水》2010,32(6):73-75
应急水源地对于保证应急状态下城市供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其供水水质必须能够满足生活用水的标准,所以,对应急水源地供水水质的评价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根据鼎湖区—四会南部城镇应急水源地采回水样的分析结果,对本水源地地下水供水水质分别采用单项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为水源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城市供水管网施工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论述和实例介绍,说明城市供水管网施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以保障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运行。并提出要活学活用。依据施工经验,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灵活的变通方式,既降低施工成本叉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德化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入手,设计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目标、系统设计、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县级地质灾害的管理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城市管网数据模型与网络逻辑拓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  薛重生  李丹  钟霞  张心彬 《地球科学》2005,30(2):255-258
城市市政网络系统是城市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运用Catalog, Geodatabase中间件技术, 构造十堰市燃气管网数据库, 将GIS外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GBMS) 与燃气管网调度管理系统(DMS) 有机地集成在基于GIS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平台上, 实现了对管线几何关系数据、逻辑关系数据和实时动态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管线要素类和要素集建立市政管网空间数据的几何拓扑关系, 通过Catalog和Geodatabase建立管网的逻辑拓扑规则和准确表征专业管道物理网络的各种连接关系及其流动系统的动力学关系, 在实时监控网络数据接口的支持下, 通过SKADA和RTU系统获取管道流体的物理特征实时数据, 为燃气调度和事故预警提供动态监测空间位置信息和管道维护检修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集成基于C/S和B/S体系结构,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0,(4)
随着自组织网络通信、微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并得到广泛研究。本文利用WSN技术设计开发了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分析了数据采集终端、危险水情应对,以及服务器web端与移动端APP。系统能够快速、便捷的查询、预测及分析城市排水管网信息,以期为水务管理机构进行管网规划、内涝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会兰  李明良  王永党  王菲  白云鹏 《地下水》2009,31(6):59-60,136
通过对河北省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分析,研讨了当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优缺点,结合当前水质监测科技发展提出了几点认识,供其他类似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供水漏损率已近20%,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主要原因是供水管道的破损和因管理问题造成的为“漏损”。认为中强管理和检漏,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实施地下管网探测,管网漏水普查和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是解决管网漏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地下水由于分布广、水质好且开发费用低而成为全世界重要的供水水源。中国北方生活供水的一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干旱期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然而,地下水水质日益面临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威胁。地下水水质监测是评价水质状况最可靠的方法,并可作为供水水源保护的早期预警系统。它为水管理部门和水用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世界上正在执行两个巨大的地下水质监测和评价项目:一个是欧盟的水框架计划;另一个是美国的国家水质评价计划。文章评述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现状,介绍了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地下水污染源分级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是土地利用规划和供水水源保护的基础。地下水污染源分级结果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优先顺序。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图圈划出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区,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寻找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立应急供水机制,是城市发生日常供水障碍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常德市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5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总结了同类型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址原则,并从水量、水质、开采能力3个方面对水源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合现有城市供水管网及地下水开采井保留情况,分别考虑了人均用水量最低标准20 L/d和一般标准50 L/d两种状态下的应急供水方案。应急供水每人20 L/d状态下,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可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而应急供水每人50 L/d状态下,河洑水源地和芦荻山水源地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不足,建议增加开采井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寻找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立应急供水机制,是城市发生日常供水障碍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常德市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5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总结了同类型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址原则,并从水量、水质、开采能力3个方面对水源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合现有城市供水管网及地下水开采井保留情况,分别考虑了人均用水量最低标准20 L/d和一般标准50 L/d两种状态下的应急供水方案。应急供水每人20 L/d状态下,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可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而应急供水每人50 L/d状态下,河洑水源地和芦荻山水源地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不足,建议增加开采井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多闸坝重污染河流的典型代表——淮河中游河网,为提高其流域水环境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依据水文-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DHQM(Hydrology, Hydrodynamics, and Water Quality Model )的理论框架,构建了由淮河干流、沙颍河和涡河3个一维模块和鲁台子、蚌埠闸2个二维模块组成的淮河中游河网水文-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采用经过验证的模型针对一个虚拟的水污染事故情景,分析了不同调度方案与淮河干流来水组合下污染团下泄对下游水质的影响;并以保障淮河干流蚌埠市饮用水源地的取水水质安全和减轻事故对下游水质的影响程度为目标,优选出分期小流量慢速下泄污染水体为最佳的水量水质联合应急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苏州河沿岸代表性排水系统雨季溢流水量水质监测以及调蓄池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果,与数学模型研究有机结合,建立了苏州河水系水量水质模型和排水系统概化管网水力模型,系统研究了在8种1~12h设计降雨条件下,苏州河沿岸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的影响变化及其对苏州河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岫岩县城镇水源不足问题,在西南城郊雅河干流上新建岫岩县前营水源地作为城市供水管网的补充水源,担负城镇居民生活、工业及服务业供水任务。通过对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地取水方案进行研究,对该区域水源地水量及供水能力进行计算评价,结果显示:岫岩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能满足县城供水要求。  相似文献   

20.
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伴随着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供水风险的加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开发成为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急供水的概念并对应急供水及应急供水水源地进行了分类,又在全面分析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应急供水论证策略,并以长春市东南饮马河中游地下水源地为例在水量、水质、取水方案、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方面进行了城市应急供水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