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湖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处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该区域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地点。前人基于其连续的湖相沉积物的多项环境指标与其四周湖成阶地、古岸堤以及表层所覆盖的风成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青海湖晚第四纪以来的湖面变化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由于测年材料和测年方法的不同,对于高湖面出现的年代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近年来已发表的测年数据、前人对青海湖湖面升降变化的研究结果和青海湖QH-2000孔介形类壳体δ18O的记录进行综合集成,构建了自14 ka以来的青海湖湖面变化曲线。在约14~12 ka,湖面在海拔约3 206 m,比现代湖面高12.3 m(以2010年3月湖面海拔3 193.4 m为基准);在约12~10 ka,湖面急剧下降到海拔约3 165 m,比现代低28.4 m;在10~9ka,湖面急剧上升到海拔约3 173 m;在9~6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213 m;在6~4 ka,发生过一次干旱事件,湖面下降到低于现代湖面;在4~1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193.7 m;在1 ka至今,湖面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流域有关古洪水事件识别、年代序列建立、气候成因揭示、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恢复以及古洪水事件社会影响探讨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当前在古洪水悬移质泥沙沉积物精确断代、古洪水成因及古洪水水文重建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议;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有条件河段不同规模古洪水的重现期、不同河段古洪水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及建立古洪水水文学数据库等方面对未来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洪水的预测、防治及风险评估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北部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其周边海域古海洋环境的深入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冰的大面积分布是该地区的显著特点之一,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意义。此外,冰岛周边海域大量火山灰沉积,也为古海洋环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资料。本文以冰岛为中心,回顾了冰岛周边海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的现状,探讨了该海域不同记录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盛期以来沙漠演化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末次冰盛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依据对腾格里沙漠南缘白岩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序列的年代测定,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盛期以来沙漠演化的时间序列,并结合剖面各地层的粒度分析、色度分析和CaCO3分析结果,认为末次冰盛期该区主要经历了两次沙漠强烈扩张、两次退缩以及一次小幅度扩张的阶段。而全球变化所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是沙漠正、逆过程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和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程波  陈发虎  张家武 《地理学报》2010,65(11):1336-1344
在青藏高原共和盆地中的内陆湖泊--达连海获取40.92 m长的湖泊岩芯(DLH钻孔),选用植物残体作为测年材料,利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对岩芯进行孢粉分析,重建该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末次冰消期以来达连海周围山地在14.8~12.9Cal ka BP和9.4~3.9 Cal ka BP时段曾发育森林,气候较湿润,达连海附近盆地发育的荒漠草原盖度增加或演化为草原;在15.8~14.8 Cal ka BP、12.9~9.4 Cal ka BP 和3.9~1.4 Cal ka BP 时段该地气候比较干旱,依据干旱的程度周围山地森林退化或消失,盆地内发育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或草原化荒漠。1.4 Cal ka BP以来湿度有所增加,发育草原植被类型。依据植被的演替历史推断该地气候的变化历程是15.8~14.8 Cal ka BP 干旱,14.8~12.9 Cal ka BP 湿润,12.9~9.4 Cal ka BP干旱,9.4~3.9 Cal ka BP湿润,3.9~1.4 Cal ka BP干旱,1.4~0 Cal ka BP湿润。达连海的孢粉记录与附近青海湖的孢粉结果对比,发现两地植被发育基本一致。末次冰消期Bølling-Allerød 时期,山地森林发育;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森林萎缩;全新世中期两地针叶林发育达到鼎盛,之后逐渐减少至消失。早全新世达连海森林扩张的时间滞后于青海湖,主要与两地森林树种的不同和植被演替的时间差异有关。该区森林发育的全盛时期在中全新世,这与石笋记录到的亚洲季风强盛时期在早全新世不相一致,可能与植被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选用甘青地区达连海、青海湖、苏家湾、大地湾4个典型高分辨率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与主要气候事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纬向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大致开始于15.2~14.6 ka BP之间,冰消期期间该地区气候表现为冷暖波动频繁,气候不稳定,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化草原。全新世早期阶段10.4~8.2 ka BP气候表现为温干,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疏林草原-草原。全新世中期8.2~4.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由东向西出现森林-森林草原植被。4.3 ka BP以后该地区气候总体向凉干方向发展,3.9~3.4 ka BP期间陇中地区气候波动较显著,植被类型草原-森林草原交替出现。晚全新世后期2.3~0 ka BP气候冷干,从东到西发育草原-荒漠化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海冰/冰山以及区域性冰川的消长变化;(2)BR02岩芯上部17—25 cm段出现富Mn、富Ba的氧化型沉积,说明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白令海与北太平洋、北冰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达到极点,白令海环流加强,海盆底层水含氧状况明显改善,并引发海洋生产力增加;(3)CaO、Na2O、Sr、Zr及Na2O/K2O比值的分布说明,海盆冰筏碎屑主要来自富碳酸盐的育空河流域,其次为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等火山岩区;岩芯上部Na2O/K2O比值的递增暗示10 ka BP以来与火山物质输运有关的北太平洋入流(阿拉斯加流)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8.
末次冰消期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段,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回应着这些事件的变化过程。综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云贵高原湿润区以及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提出未来该研究领域亟待深入开展的工作,包括拓展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演化时间序列研究,提升学科交叉和与其他地质记录的对比研究,加强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加强水汽来源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Paleo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the monsoonal margin i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important clue to the regional climate.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been limited by either poor chronology or low resolution. Here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from a 40.92-m-long sediment core (DLH) taken from Dalianhai, a terminal lake situated in the Gonghe Basi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for reconstructing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history since the last deglacial on the basis of a chronology controlled by 10 AMS 14C dates on plant remains preserved in the core sediments. The pollen assemblages in DLH core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6 pollen zones and each zon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ree or herb pollen percentage. During the periods of 14.8-12.9 ka and 9.4-3.9 ka, the subalpine arboreal and local herbaceous pollen increased, indicating the subalpine forest developed in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a desert steppe or typical steppe developed in Gonghe Basin under a relatively moister climate. During the periods of 15.8-14.8 ka, 12.9-9.4 ka and 3.9-1.4 ka, the forest shrank or disappea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aridity, and the desert steppe degraded to a more arid steppe desert in the basin, indicating a dry climate. After 1.4 ka, vegetation type around Dalianhai was mainly dominated by steppe suggested by increased Artemisia.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e climate history in this region was dry from 15.8-14.8 ka, humid from 14.8-12.9 ka and dry from 12.9-9.4 ka, after which the climate was humid during 9.4-3.9 ka, followed by dry conditions during 3.9-1.4 ka and humid conditions in the last 1.4 ka. The change of pollen percentage and the evolution of palaeovegetation in Dalianhai since the last deglacial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corded in Qinghai Lake. The forest expanded in the mountains around Dalianhai during the B?l-ling-Aller?d period, shrank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and the early Holocene, then it devel-oped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in the mid-Holocene.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the vegetation began to shrink till disappearance. However, the timing of forest expansion in the Holocene lagged behind that of Qinghai Lake, and th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wa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forest species between these two places. The maximum of forest development in the mid-Holocene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eriod of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in the early Holocene indicated by stalagmite records, the reas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vegetation response to a large-scale clim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绿洲是中亚干旱区历史时期和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此区域绿洲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绿洲演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对绿洲演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人类活动剧烈,导致连续完整的绿洲沉积记录较为缺乏;而且此区域环境变化敏感复杂,沉积记录存在‘同期异相’等特性,限制了对绿洲演化过程和影响机制的探讨。因此,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沉积物与绿洲演化过程研究进行系统总结非常必要。通过梳理目前对绿洲和绿洲沉积物的分类与定义,认为除了地貌与沉积相,还需结合表征绿洲沉积阶段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厘清绿洲演化过程。筛选了记录塔里木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的24篇绿洲沉积序列的文献,对文献中232个绿洲沉积发育年代和其中的120个河湖相沉积发育年代数据分别进行概率密度统计。总体来看,绿洲沉积与河湖相沉积发育年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示绿洲发育与盆地内部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6 ka之前,绿洲发育概率密度与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的温度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盆地周边高山地区冰川融水可能是绿洲发育的主控因素;6 ka之后,绿洲发育与天山鹿角湾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湿度变化较为一致,绿洲发育可能主要响应于山地降水变化。进一步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区域绿洲发育概率与古环境演化记录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区域绿洲发育与古环境记录存在着不一致性。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对塔里木盆地各区域大范围不连续的绿洲沉积进行集成研究,构建区域绿洲演化过程和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各区域绿洲发育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12.
末次冰期以来贵南沙地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贵南县凤凰山地层剖面的沉积相、磁化率曲线特征分析认为:(1)未次冰期以来,贵南沙地的土地沙漠化发展模式以正、逆过程相交替为基本特点;(2)贵南沙地的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与气候的干冷和暧湿变化所导致的水平生物气候带移动密切相关;(3)随着CO_2等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季风雨区扩大,本区降水量可能增加,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是,正过程有所抑制,逆过程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王建力  王丽  何潇  吴文戬 《地理科学》2006,26(5):580-585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 根长达295 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 ka 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 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明显地检出Heinrich事件,并且氧同位素曲线与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的石笋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关系。但明显的差别是,重庆地区石笋的同位素记录表明,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气候是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沙漠/沙地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及其反馈研究对于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地表过程及其未来环境演变趋势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库布齐沙漠作为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中东部唯一的以流动、半流动为主的沙漠,现代地表景观与周围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明显不同.晚第四纪以来库布齐沙漠与季风边缘区中东部沙地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代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钻孔JLT11-A孔沉积岩芯的矿物分析,结合地层盘星藻的含量探讨末次冰盛期(LGM)时湖泊的状态和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在LGM时吉兰泰湖泊沉积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含量在85%左右,显示出陆源碎屑矿物的高输入状态,可能指示区域寒冷干旱的环境;其次是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的沉积,含量约为10%;氯化物为主的石盐类矿物一般不足5%,但持续存在,指示湖泊仍然有较高的盐度,因此地层中的淡水藻类盘星藻可能是由河流输入。由于陆源碎屑矿物输入强烈,矿物组合可能难以直接指示吉兰泰盐湖湖水状态。区域的干冷的气候与大多数的古气候记录一致,而与新疆西部的冷湿的环境不同。对比邻近区域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发现,本区域在LGM时段夏季降水相对于冰消期偏多,而相对于MIS3阶段晚期偏少,整体夏季风减弱。吉兰泰盐湖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以来矿物组合的变化表明,湖泊环境可能受到夏季太阳辐射、全球与区域温度变化以及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以临夏塬堡末次冰期中晚期黄土剖面为基础,选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同期异相或同期同相的气候记录与研究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表明: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干偏冷,晚期较为温暖的特点.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低。而位于季风环流控制的其它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反映了同样的变化规律,即早全新世的升温波动期、中全新世的温暖稳定期和晚全新世的变冷期,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快。而无论是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还是季风环流影响的其它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早晚期的干冷期和中期的温湿期,尽管其干冷和温湿的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黄春长 《地理学报》2021,76(3):612-625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黄河贯穿盆地、黄河源区现代水系格局形成,是黄河发育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青藏高原东部水文环境变化的转折点.关于其发生年代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结论.本文根据野外考察所获资料和实验室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历年来前人多方面研究的结果,针对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与黄河贯穿盆地的年代问题,进行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8.
末次冰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热释光测年,结合剖面岩性岩相特征、粒度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各地形面上古风成砂剖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将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与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21~15 kaBP的末次盛冰期是柴达木盆地大规模沙漠活动时期;15~10 kaBP的晚冰期柴达木盆地沙漠经历了多次扩展和固定缩小的波动演化;10 kaBP以来的全新世盆地沙漠经历了固定缩小和再次扩张的演化过程。自21 kaBP末次盛冰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变化,盆地沙漠虽经历了多次扩展与固定缩小的两相组合式波动演化过程,但流沙活动至今尚未完全停止过。现今盆地流沙活动是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演化过程中新近经历的又一阶段,是末次盛冰期流沙活动的承袭。  相似文献   

19.
白令海盆17ka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白令海盆08BR02钻孔(57°0.06'N,174°29.97'E,水深3 805 m)的AMS14C测年数据、颜色反射率b*与NGRIP(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氧同位素曲线及白令海4个钻孔颜色反射率b*记录作对比,建立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顶、底部沉积物年龄分别为4.2 ka和17.0 ka。该孔自17 ka以来,IRD(ice-rafted detritus:冰筏碎屑)、粒度的砂组分以及敏感组分中的33—63μm组分百分含量在全球性冷事件H1(Heinrich event 1)、B/A(Blling/Allerd)中期和YD(Younger Dryas)期间明显增加。IRD和有孔虫丰度在H1、B/A和YD期间同步增加,可能反映海冰融化为表层水提供营养物质,促使表层钙质生产力勃发并将有机质进一步输送至海底,为底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0.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一致,即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