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取已知红移的双源射电星系77个,对它们的某些演化特性进行了统计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双源射电星系的射电角径θ和红移Z的关系(θ-Z关系),不但存在一个上包络(θ_max-Z),而且存在一个下包络(θ_min-Z)。后者表明双子源线距有一个下限,其值为D_min=40kpc。这可能表明双源形成时,真距离就为D_min,然后开始演化。 2.统计了子源的射电光度L、体积V、总能最E、以及L/V和E/V与双源之间的线距D的关系,发现对L—D,V—D,E—D,存在一个临界线距D_c=600kpc。当DD_c时,L、V和E大体上保持不变。L/V和E/V基本上不随D变化,表明在相当大的演化尺度(至少1Mpc)内,单位体积的光度和能量密度不随D变化。 3.对于具有D>Dc的(最)大角径的双源射电星系,其光学星系的绝对星等M和线距D之间似乎存在某种演化关系,即M随D的增大而增大,演化速率约为+4~m.8/Mpc。  相似文献   

2.
对于双射电子源类星体,根据两子源射电流量之比以及射电光度演化规律等,可以推得子源相对于光学母体的分离速度.本文共分析了26个样品,分离速度在0.02-0.14C之间,平均速度为0.09C.并估计了初始的喷射速度的上限,约为0.35C.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有射电子源结构类星体的红移、视星等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最大子源间距D是个重要的参量,可以用它进行“标准烛光”分类。 2.由于红移,视星等及D之间存在着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关系,所以,这种类星体的红移可能主要是宇宙学的。 3.红移与距离的关系是r∝z-0.19z~2,在z>1时与哈勃线性关系有明显偏差。 4.对于射电星系,这个红移距离关系所给出的视星等红移关系也比哈勃关系为好。 5.随着子源间距的增大,类星体的光学光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Einstein天文台IPC获得X射线流量和光度的统计结果,对混合样品,即光学选择类星体样品,射电选择类星体样品和X射线选择活动星系核样品,讨论了X射线光度与光学光度、射电光度、射电形态的关系以及它的演化性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理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夺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z=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话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占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偏振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从。=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始缓慢下降,到z= 2.0附近降到谷底,然后又有上升趋势.射电偏振度大部分小于 4.0%,偏振度越小,类星体数目越多.而射电偏振度与红移之间似乎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142个射电类星体(28个射电宁静类星体、114个射电噪类星体)、43个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82个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和80个Seyfert星系的样本,基于Logistic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红移和热光度、黑洞质量、5 GHz射电光度、爱丁顿吸积率、核主导参数R的关系进行研究,拟合出相应的演化曲线,得到如下结论:(1)射电类星体的演化是从射电噪类星体(RLQ)演化到射电宁静类星体(RQQ),当演化到一定阶段射电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2)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CDQ)和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LDQ)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随红移演化.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117个类星体(20个射电宁静类星体和97个射电噪类星体)的红移、热光度、H_β发射线宽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射电噪度.利用反响映射法计算了样本的黑洞质量和爱丁顿比,利用总的5 GHz流量密度计算出射电光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的结论如下:(1)射电宁静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和热光度、射电噪度、射电光度之间具有弱相关性,而射电噪类星体黑洞质量和热光度、射电噪度、射电光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2)射电宁静类星体热光度和射电光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之间具有弱的相关性,而射电噪类星体热光度和射电光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之间具有强的相关性;(3)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发射线宽度和爱丁顿比分布有差异.基于这些结果得到: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发射线宽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它们黑洞质量不同的原因;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本质的不同是由于内秉物理性质的不同造成的;黑洞质量、黑洞自旋、爱丁顿比和寄主星系形态是解释射电噪度起源和双峰状分布的重要参量;射电喷流和盘的吸积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类星体哈勃图和宇宙减速参数q_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宇宙可以用Friedmann模型描述及类星体红移主要是宇宙学的假定下,讨论了不同类型类星体的哈勃图,主要结论如下: (1)类星体视星等红移关系的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对4种不同分类的类星体所得的q_0值大体在~1 —~30左右,所有结果都给出q_0>1/2. (2)对有射电子源结构、射电陡谱(幂指数α≤-0.6).角径较大的类星体(样品总数n=26),得q_0=29±3;对行星际闪烁流量与源总流量比R≥0.4的强闪烁类星体(n=27),得q_0=2.6±0.2;对光变幅度不大于0m.5的类星体(n=24),得q_0=6.5±0.5;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已能分解的致密射电类星体(n=8),q_0=1.6±0.1.这四种对象相应的加权处理结果分别是q_0=36±5,1.6±0.1,5.2±0.4,0.74±0.1.不同类型类星体所得的不同q_0值或许是它们具有不同程度光度演化的反映.寻求宇宙真实q_0=q_t值时,应考虑到光度演化的改正. (3)本工作还表明,利用类星体来讨论q_0问题时,严格的视星等红移关系处理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外康普顿模型,通过对193个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的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外光子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逆康普顿散射峰值的光度和同步辐射峰值的光度之比LIC/LS与逆康普顿峰频率和同步峰频率之比νIC/νS呈负相关;(2)逆康普顿散射峰值的光度和同步辐射峰值的光度之间具有强的相关性,并且log LIC=1.05log LS-1.58;(3)对于大部分Fermi平谱射电类星体,逆康普顿散射峰值的光度大于同步辐射峰值的光度。这些结果说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种子光子除了来自宽线区外,还可能来自其它区域,并且与喷流的运动和磁场以及外部光子的能量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获得完备的样本一直是类星体统计分析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类星体巡天选择候选体的方法主要有射电波段筛选、色指数筛选、无缝光谱筛选、X射线波段筛选、对红外源或变源进行筛选和零自行的方法。单独运用任一方法都有选择效应,采用多波段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样本的完备性。阐述了使用多波段方法选择活动星系核样本的研究现状,提出多波段类星体巡天方法和选源判据,给出ROSAT巡天中F.1002,F.Coma,F.836和F.Leo 4个天区以及空源的15年来X射线选活动星系核的选源和光学新证认的AGN结果,表明多波段类星体巡天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观测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单介绍利用十米天线秒级通道观测1987年9月23日21cm射电日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射电掩食半径为1.280r⊙,等效半径为1.083r⊙。食甚时刻01~h50~m30~s(比光学食甚推迟05~m49~s),复圆时刻03~h12~m20~s。剩余流量为63%。总流量59.3s.f.u,宁静成分49.6s.f.u.,活动源9.7s.f.u.及与所掩各光学源相应的射电源参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我们在文(1)建立的均匀无偏的CIV吸收线样本的基础上,对该样本进行了统计检验和分析,结果支持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比非成协系统有明显的过超.而这种过超现象几乎和类星体的射电性质无关.但不同射电性质的类星体成协吸收出现频率随z_(em)的变化不尽相同.这种随z_(em)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各种类星体,特别是射电类星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效应.但我们的样本中高红移射电类星体较少,因此非常需要获得更大的高红移射电类星体样本,以检验我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光学选类星体在更高精度和更宽波段ASCA SIS探测器观测谱中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χ^2拟合统计中,有单幂律、双幂律和有能量截止幂律三种形式。发现在8个源的样本中,其中四个源的0.4-10keV能谱,具有软X过剩特征。初步发现,软X过剩的流量随类星体光度的中,在相应波段中占总流量的比例逐渐降低。同时也注意到,类星体有无软X过剩与它的射电性质和光度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被ROSAT全天区巡天观测和射电 4.85GHz巡天观测同时探测到的活动星系核的大样本 ,研究了X射线选的射电噪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性质 .通过分析该样本中的活动星系核的宽波段能量分布 ,确认了来自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的辐射光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对于类星体、赛弗特、蝎虎座天体和射电星系是有区别的 .同时 ,探讨了从光学到X射线波段之间的谱指数与红移以及 50 0 0 和 4.85GHz处的单色光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剑桥5公里、5GHz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观测的、已证认了的河外射电双源资料,对DII类双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子源的致密区和展区的能量(E_h,E_e)之间及光度(L_h,L_e)之间、致密区的能量密度(K)和总射电光度(L_t)之间,致密区和展区的能量密度比(K/A)和总射电光度之间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有明显的相关性,从而对于热斑特性及其在子源中的作用的了解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光学选类星体在更高精度和更宽波段ASCASIS探测器观测谱中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X2拟合统计中,有单幂律、双幂律和有能量截止幂律三种形式.发现在8个源的样本中,其中四个源的0.4-10keV能谱,具有软X过剩特征.初步发现,软X过剩的流量随类星体光度的增加,在相应波段中占总流量的比例逐渐降低.同时也注意到,类星体有无软X过剩与它的射电性质和光度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系列文章Ⅱ的第2篇.根据前文的统计结果,我们确认了成协吸收系统的存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成协吸收系统出现频率与类星体红移、光学亮度、X射线波段和红外波段辐射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成协吸收系统与类星体X射线波段性质无关,而与类星体的红移和光学亮度有关,表现为低红移(z<2.0)低光度(M_v≥-27~m) 的类星体中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明显地比其它样本高得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OH/IR脉泽源的银河系分布和光度函数进行了研究。所选127个OH/IR脉泽源全部是有光学或红外证认的,其中大部分是光谱型>M5的长周期变星(主要是Mira变星)。计算结果表明:OH/IR脉泽源在离银心R_0≈7.5kpc处有一个最大的空间密度,在R R_0时,空间密度下降较快,分布曲线的FWHM≈2.1kpc.以上结果与Glass等人对Mira变星所做的结果基本一致。由OH/IR脉泽源的距离、探测几率、改正后的OH射电峰值流量导出了已证认OH/IR源的光度函数.光度分布在0.6—1000Jy·kpc~2范围内,源的数目随L变大急剧下降,此特征类似于未证认的OH/IR源.由文中结果得到银河系中有光学或红外对应体的OH/IR脉泽源约2×10~5个,大部分未探测到的OH/IR源,其流量密度可能在0.1—1Jy之间.文中最后讨论了已证认OH/IR源与未证认OH/IR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UK Schmidt 823天区,23~h47~m<赤经<24~h00~m,赤纬< 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类星体候选者106个的坐标,B_f~*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