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传统的方法求取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存在许多问题。近几个发展起来的PVTsim软件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含油气盆地中液态烃包裹体的捕获压力,然而利用该软件缺乏液态烃包裹体的天然气藏储层中包裹体的捕获压力的文章尚未见报道。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中次生盐水包裹体进行有关测定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VTsim软件对该类包裹体捕获压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包裹体的最小捕获压力为16-21MPa,并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且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远小于深盆气藏形成时的静水压力,这一特征与深盆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原油裂解动力学和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阐述了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过程对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捕获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裂解阶段(TR<13%,T<160 ℃),油包裹体均一温度随原油裂解呈增大趋势,捕获压力呈减小趋势;随着裂解程度增大(TR<24%,T<190 ℃),油包裹体均一温度随原油裂解呈减小趋势,捕获压力呈增大趋势,但此阶段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仍高于初始捕获时均一温度,捕获压力仍小于初始捕获压力;此后,随着原油裂解程度不断增大,油包裹体均一温度持续减小甚至到负值,捕获压力则持续增大甚至超过静岩压力.封闭条件下低程度的原油裂解(T<160 ℃,TR<13%)只会形成常压或者低压;而较高程度的原油裂解(TR>40%)才会形成超压,甚至超过上覆静岩压力(TR>70%).深部原油裂解气勘探中要特别注意地层温度位于160~190 ℃范围内的常压到低压油气藏,而地层温度高于190 ℃原油裂解气勘探应以找超压-超高压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3.
周勇水  邱楠生  宋鑫颖 《现代地质》2013,27(5):1202-1210
不少学者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储层砂岩样品中检测到大量的明显高于样品所处地层经历的最高温度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经作者研究发现,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的包裹体多为捕获自油水非均一体系的三相包裹体,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包裹体内含有气相、液相油和液相水三相,油相在紫外光下发黄色荧光,气相和水相不发荧光,在不同井J1s、J1b样品中均有分布,且丰度极高,主要赋存于颗粒愈合裂隙及溶蚀成因的愈合微溶孔和颗粒次生加大边中,多与气态烃包裹体、含气态烃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以及纯液体包裹体等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共生,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30~200℃之间,无明显规律性。综合分析表明,这类包裹体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时研究区内油气调整过程中迁移的油水过渡带中。根据共生的含气态烃盐水包 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恢复了包裹体捕获时,为38~17Ma,且浅 部比深部地层中包裹体形成时间较晚,代表了古油水界面到达某一深度的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4.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川西地区成岩作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探针、显微冷热台和荧光显微分析等技术,对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化学组成、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观察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将该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4个形成期次,并以其为依据,对须家河组的油气运移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沙溪庙组的高温、高盐度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是由于下部流体的跨层涌入所致。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具有丰度低、个体小的特征,并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的溶孔或溶缝当中。结合盆地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它们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特征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具有 10 1~ 110℃和 12 1~ 130℃两个区间,结合焉耆盆地的埋藏史和盆地的热史,这两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包裹体组份特征分析也证实该地区存在两期包裹体,并且包裹体组分主要是在烃源岩低成熟阶段形成的。可以认为,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是在晚侏罗世烃源岩的低成熟阶段和侏罗纪末期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6.
石油包裹体显微测温和体积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构石油包裹体组分和压力-温度(P-T)捕获条件, 然而, 其P-T捕获条件准确预测除精确的均一温度(Thoil)和气泡充填度(Fv)测试外, 还依赖于石油饱和压力和体积预测能力.基于改进石油流体饱和压力和气、液相摩尔体积预测精度, 建立了石油流体C7+组分摩尔含量与其Thoil和室温(20 ℃)下Fv之间的定量关系.尽管利用该定量关系可以极大地简化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过程, 还是不能避免Fv对热动力学模拟精度的影响.因此, 根据大量已知组分石油流体建立了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新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新模型中唯一变量即为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 并且不再依赖于专业的热动力学模拟软件(PVTsim、VTflinc、PIT和FIT-OIL), 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过程.最终, 新模型捕获压力预测精度得到评价, 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对捕获压力重构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单个石油包裹体甲烷含量定量化是未来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地区三叠-侏罗系地层中的有机流体包裹体有6种赋存形式,3种主要相态。激光拉曼探针测试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有机组分包括CH4、C2H2、C2H4、C2H6、C3H8、C3H6、C4H6、C6H6等8种组分,非烃组分主要包括CO2、H2、H2S、CO等4种。综合均一温度、盐度以及埋藏史、热史分析,有机流体包裹体可分为4个期次,是该地区油气生成、运移、演化以及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油气成藏规律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油包裹体显微测温和体积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构石油包裹体组分和压力-温度(P-T)捕获条件,然而,其P-T捕获条件准确预测除精确的均一温度(Thoil)和气泡充填度(Fv)测试外,还依赖于石油饱和压力和体积预测能力.基于改进石油流体饱和压力和气、液相摩尔体积预测精度,建立了石油流体C7+组分摩尔含量与其Thoil和室温(20℃)下Fv之间的定量关系.尽管利用该定量关系可以极大地简化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过程,还是不能避免Fv对热动力学模拟精度的影响.因此,根据大量已知组分石油流体建立了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新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新模型中唯一变量即为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并且不再依赖于专业的热动力学模拟软件(PVTsim、VTflinc、PIT和FIT-OIL),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过程.最终,新模型捕获压力预测精度得到评价,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对捕获压力重构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单个石油包裹体甲烷含量定量化是未来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流体包裹体与盆地油气的生成和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在中国东部具备“生、储、盖”条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内油气生成和演化与其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即与古地温有密切关系)。均一温度为90~130°C时出现低成熟度油田;均一温度为130~155°C时出现高成熟度油气田;均一温度为155~180°C时出现过高成熟度气田;当均一温度大于200°C时,油气田遭到破坏,留下沥青残物。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和含量也可以作为油气田成熟度的良好判据。  相似文献   

10.
用高倍荧光显微镜精细观察,在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中发现比较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它们主要分布在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其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和无定型干酪根的优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为生烃潜力很好的烃源岩:TOC=1.14%~3.00%,S1=0.16~0.83mg/g,S2=4.45~22.8 mg/g,IH=390~671 mg/g;样品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普遍具有植烷优势,Pr/Ph=0.25~0.43,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4.甲基甾烷C27<C28<<C29;分析样品中含有比较丰富的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为主峰,C29降藿烷含量较高,Ts和Tm含量较低;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的热成熟度参数指标反映可溶有机质的热成熟度较低,物源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植烷优势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的特点反映了湖盆的沉积环境具有微咸水.咸水和较强的还原特征.烃源岩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量值为th=78.5~82 ℃,石油包裹体PVTsim模拟计算的捕获压力为281.2×105~282.5×105 Pa.莱孔2井埋藏史剖面和古地温、古压力的恢复结果表明,本区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在喜马拉雅早期抬升以前,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历过温度>82℃、埋深>2800 m的重要生烃.排烃作用.烃源岩中石油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源岩的生烃-排烃现象,而且揭示了地质历史中流体的性质和生烃-排烃条件,为本区油气的勘探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