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篇幅巨大,其中包含天象记录达6000余条,是二十四史以外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最大来源,其中包括日月食336条、月行星掩犯2622条、流陨2248条.明后期除日月食和彗星记录外,其他类型天象记录大幅减少.天象记录的密度,正德以前平均每年38条,嘉靖以后则只有每年7条.由可以回算验证的月行星掩犯记录得到错误率4.1%,属历代最佳.错误主要是资料编纂整理过程和书籍传抄过程造成的.月亮记录显示,凌晨的观测,通常记前一日日期;掩犯恒星记录显示,官内星名与传统略有差异.若干例证说明,原始记录采用日序式纪日.只是在编纂史书时,才改用干支纪日.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天文历法的置闰方法判断《黄帝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因此寻找早期历法中出现的阳历,发现《吕氏春秋》中的月令体系是阳历。比较其他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分析,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秦汉之际。在此过程中,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并不是该书成书的年代,推断是由于历史上月令的持续应用,现在看到的月令中的天象实际上是以东汉时期的天象记录为基准,上至公元前620年,下至公元900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分类统计和分析《金史》和《元史》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2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金史》、《元史》以外的金元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1年《中国天学》提供的1990-1991年间的中国天学科研献利用献计量学进行统计与分析,给出了描述中国天学科研生产率、献单位和献数量之间关系及献分布的数学模型,得到了中国天学研究必须提高工作效率的结论及反映各分支学科内各类单位和各位活跃与否的统计数据,这些教学模型和统计数据能为科研管理的组织和献情报部门提供实现有效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可靠依据,进而促进直接生产力的转化,同时本的讨论方法和分析结果也能适合于其他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6.
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帝纪和天文志中的全部天象记录进行了整理和计算验证,发现其中历日朔闰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不合27例。汇集这样的例证,对于恢复中国古代完整的实行历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天文爱好者》2009,(6):72-77
在中国古代,“天文”二字原意为“天上的图纹”。所谓古代天学,通俗地说就是星中学,古代的天象记录可谓是星占学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8.
<隋书.天文志>天象记录选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天象记录在中国历代官定史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读史者的障碍.现代天文方法可以推算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天象记录.这些计算结果与古代记录比对,可借以校正文字,考察古人的观测方法和制度,体验其星占心态,对历代天文志中占主要篇幅的天象记录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例子,本文计算了<隋书>天文志中梁、陈两代六十余年的天象记录,并与其它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作了比对和考校.对文中涉及的天象也尽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初刻于1396年,人们常将其与1247年的《苏州石刻天文图》相比较,认为它是继《苏州石刻天文图》之后,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石刻全天星图。但其命运之跌宕起伏,后世影响之巨,却堪称世界星图之冠。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天文观测记录,仅廿四史天文诸志中就有上万条记录。由于古人深信,天象与社会事件,尤其是与国家兴亡、皇室女危密切相关,因而天象观测很受重视,历代都由皇家天文学家进行,并在历代正史中详细记载,流传至今。由这些记录可见,观测是通宵进行的,几千年连续不断。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计算和研究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朝廷往往下令严禁民间私习天文,宫廷天文学家也不准与平民自由交往。钦天  相似文献   

12.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次沅 《天文学进展》2001,19(2):94-100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文献,考古,古文字,碳14测年和天文学待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致车于推进我国早期年代学研究的发展,天文学在五星聚合,三代大火,国外天象,仲康日食,夏小正,禹伐三苗,甲骨文天象,武王伐纣,天再旦,金文历谱,周代历法,计算中心等专题中起了主要或重要作用,天文方法确定的宾组月食,武王伐纣和天再旦年代被作为断代工程结论而采用,成为夏商周年的重要支撑点,铜器铭文中的朋相记录也是西周列王年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天学科在1991-1995年间的论统计分析,是依据《中国天学》,用献计数法得到的。本统计分析了紫金山一台、北京天台、上海天台、云南天台、陕西天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在天体物理中心、地球及空间科学系、南京大学天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天系等九个单位(部门),在该期间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研究论。由此简单分析了各单位(部门)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中国天学的发展情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数据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与理论的快速发展,对历史超新星、太阳活动周期等问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工作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在信息利用方面存在检索不便、文献不全、缺乏相应分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天文研究工作的需求。基于面向文档数据库、全文检索、语法分析、Web等技术,设计开发了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数据库,实现了对古代天象记录中各类科学和文史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检索。这一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研发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更好地服务于全世界天文学家,促进对古代天象记录的校勘、证认、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古代月食记录中的月亮位置。这些宿度记录主要集中在北魏、宋朝和清朝,这三个朝代正史中记录的月食宿度错误率分别是15%、5%和4%。清代之前的大部分月食宿度记录应该是实测的结果,清代正史月食宿度记载则来自预报记录。地方性月食宿度记录绝大部分出自明清的地方志,其中对宋朝和明朝的月食宿度记录比较多,错误率分别为21%和6%,清朝地方志交食记录中对当朝发生日月食时的日月位置的记录很少,而对清之前出现此类天象时的日月位置有较多的记载。1740年前后至清末月食的宿度记录精度比之前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历象考成后编》和《仪象考成》的编纂。  相似文献   

17.
张健  张培瑜 《天文学报》2012,53(2):126-136
对《竹书纪年》记载的天象和纪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今本《竹书纪年》中新增的天象如日食等,并非汲冢出土佚书的原有内容,而为宋元以后学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怎样根据古代天象记录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千年尺度下)以及对讨论长期变化的物理机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并对国内外有关的最新成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时制,是民间小历的一部分,其名称,由“八干,四维,十二辰”组成。在唐以前,此制曾行用于天象记录中,自唐代起,其用途限于择葬。自公元585年起,“十二辰”制开始出现于天象记录中。由于二十四时制也有“十二辰”名,二者极易混淆。史书中错把“八干”的时间名称妄加改动的实例颇不少见。如果今天想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研究,应对二十四时制有所了解。文中提出了对二十四时制与十二辰制的一些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5-2000年《天体物理学报》上353篇论所引用的献数量。引类型,引发表年代和引半衰期及衰减系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某些科技期刊的论引统计情况进行了比较讨论。阐述了天科研人员利用科技献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对天科技献服务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