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九五”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岩溶》2001,20(1):73-74
“九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以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演变”和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为依托,在国际岩溶研究前沿进行探索的同时,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探讨用新的科技成果解决国民经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科技难题,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中“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国家目标开拓新思路。经初步统计,“九五”期间在各种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23篇,SCI收录论文11篇,在其它刊物发表论文57篇。在国际岩溶会议作主旨特邀报告4次,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3部。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 重要进展 进一步揭示了浅部岩溶动力系统在生物作用参与下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并用石灰岩溶蚀试片法和水化学法,结合GIS技术计算出我国大陆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由大气回收CO2的量为1.774×1013g/a。根据西安附近辋川河流域的定位观测资料,计算了黄土地区碳酸盐溶蚀从大气回收CO2的量为21.8t/km2.a。 考虑到全球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及水泥的大量使用,这两个过程均是大气CO2的两个重要的汇。基于野外观测数据,利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后得出,水泥碳酸盐化消耗大气CO2的量级也在每年1亿吨碳左右。 通过对我国西南典型深部岩溶系统内川西鲜水河断裂带的10个温泉的CO2释放研究,年CO2释放量在400t以上,其中幔源的占60%左右。 通过森林区表层岩溶泉与裸露石山区表层岩溶泉对比研究,认识到只有提高表层岩溶带的森林覆盖率才能增加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使表层岩溶泉水常流不断。充分发挥和利用表层岩溶带特有的水循环作用,解决岩溶地区800万人饮水问题。 拓宽了研究古气候环境地域,并向新老两方面延长其环境重建的时间序列。选定了由云贵到西藏高原的1100m、2200m和3600m三个有正在沉积或大于20万年的石笋的岩溶台面的洞穴作为研究基地,并根据洞内外岩溶沉积建造相关沉积的物质依据和U系测年资料,初步确立了岩溶台面的演变、洞穴形成和该区岩溶水系变迁具伴生性、呈阶段性协调发展。 用贵州荔波县董哥洞一个长2.1m的石笋,通过TIMS铀系法测年及详细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距今9.8万年至14.5万年之间南方古气候变化过程,揭示了氧同位素6阶段及5e、5d、5c各阶段的古气候变化事件。 相似文献
7.
8.
2008年12月10-13日,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届五次会议在桂林隆重召开,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汪集旸院士以及俄罗斯科学院沈照理院士在内的24名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岩溶》2001,20(1):78-79
本实验室自即日起受理开放研究课题,今年的开放研究将主要围绕完成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及国土资源部地调和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的目标进行,重点和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不同典型表层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运动规律的深入揭示,特别是通过地球化学指标的自动连续观测与碳同位素技术结合;
2.深源岩溶动力系统CO2释放条件、表现及该系统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
3.岩溶动力系统运动规律的物理及计算机模拟;
4.用岩溶沉积物重建贵州、云南到西藏高原大断面上20万年来古环境变化过程及突变事件发生机制,鼓励以石笋包体水和包体CO2气体所提供的古环境信息的研究;
5.西南岩溶地区植物形成控制因素、演化规律,优势物种与典型岩溶生态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6.西南典型岩溶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7.西南岩溶区生态评价分区研究;
8.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8.1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机制
8.2 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与元素迁移及有关成土机制
8.3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形成和环境问题发生演化机制
8.4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新技术和土地的科学利用;
9.典型岩溶地区洞穴生物群、典型地下物种的演替及与地表环境变化的关系。
以上课题申请要求思路清晰,方法和手段切实可靠,研究周期为1~2年,并用新观点论证取得的新资料,以获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或实用技术。
申请截止日期:2001年5月31日
联系地址: 541004广西桂林七星路50号
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电话: (0773)5837840 电报:桂林3310
传真: (0773)5837845
E-mail: zaihua-liu@hotmail.com
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1年3月15日
注:申请格式及要求见附件
附件一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课题申请书内容
一、本课题的立论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4.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三、前期研究基础
1.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经历,近期发表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及在本课题中承担的任务
四、经费预算(包括计算根据、理由)
五、申请者正在承担的其它有关研究项目
六、推荐意见(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者,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七、申请者所在单位的审查与保证
1.申请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包括对课题的意义、特色和创新之处及申请者的素质与水平等签署具体意见)
2.申请者所在单位领导的审查意见与保证(包括对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的赞成与否,保证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人员、条件、时间的支持)
八、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相似文献
10.
11.
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批准建设46个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六个实验室榜上有名:依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古地磁与古构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建而成,该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同位素地质实验室,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位素地质实验室之一。1990年成为原地质矿产部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2003年改称为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半个多世纪以来,实验室先后建立了钾-氩、氩-氩、铷-锶、铀-铅、钐-钕、铀系不平衡、(铀-钍)/氦等定年方法,氢、氧、硫、氮、锂、硼、镁、铁、铜、锌、钼、钛、硒等同位素测定方法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90年至今,笔者带领的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群体连续成功申请与实施了与岩溶有关的IGCP299、IGCP379、IGCP448和IGCP513四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为国际岩溶学术界同行提供了一起学习、工作机会,进而共同解决岩溶形成、碳循环、岩溶生态、水资源等领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并提供社会化共享服务。喀斯特(Karst)即岩溶,分布广泛。全球岩溶总面积2200万km^2,仅“一带一路”沿线就有50多个国家涉及岩溶地质问题。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面积344万km^2,岩溶景观奇特,岩溶资源环境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岩溶领域观测研究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岩溶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球最为脆弱的环境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2010年7月15—21日,以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学系主任卢光辉教授为团长的29名师生访问团到桂林进行了为期7天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及野外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4月至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与古生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生态地球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6家建设期中的重点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第三批国土 相似文献
17.
18.
据科技部印发的国科发基[2011]517号文件,决定批准建设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其中之一。科技部批准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许志琴院士,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建设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