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云  林玉山 《中国岩溶》1996,15(3):269-277
广西来宾小平阳地区为一典型的亚热带峰林平原地貌区,其间粘性土、砂性土厚0~10m,岩溶发育。截至目前为止,区内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塌陷有19处,共51个塌坑。除马槽山基岩自然塌陷为巨型塌陷外,其余均为土层塌陷且规模均较小,塌陷群的影响面积都不足1km2。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一般受基岩开口溶洞(隙)形态的控制;剖面形态除受开口洞隙形态控制外,还受土层厚度及其岩性的影响。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地质环境、水文气象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有关。对于抽水诱发塌陷的预防,可通过井孔的合理布局和控制抽水降深等手段来实施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柘木岩溶塌陷成因及其分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柘木岩溶塌陷分布在漓江I级阶地与河漫滩的结合部位,受NW向和NE向断裂控制,岩溶塌陷成因以振动致塌和冲爆致塌为主,直接的诱发原因是炸礁爆破的振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铜陵地区一些岩溶充水矿山及岩溶水源地不断出现岩榕塌陷,其规模较大,成灾严重。本文叙述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地质背景及其特征,对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针对岩溶塌陷的危害,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5.
广西玉林市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凤 《中国岩溶》1998,17(2):111-118
岩溶地面塌陷是玉林市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本文结合地面勘查资料,重点论述该市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同时,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对策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忠忠 《地质与勘探》2023,59(6):1304-1314
岩溶塌陷是珠三角岩溶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广州丘陵山区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分析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和特征,研究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广州丘陵山区累计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35处,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和反复性特征,时间分布上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特点;岩溶塌陷均为碳酸盐岩型的小型土层塌陷,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自然因素诱发为次,主要危害形式为建筑损坏和农田破坏;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主要有潜蚀效应致塌,潜蚀、失托增荷和吸蚀效应叠加致塌,潜蚀和振动效应叠加致塌和潜蚀和垂直渗压效应叠加致塌等四种;从上层决策和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打造广州北部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岭南乡村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花都区赤坭镇剑岭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地面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育分布规律,认为塌陷的形成原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塌陷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渗透潜蚀和浮托力丧失,对地面塌陷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建平 《矿产与地质》2007,21(2):200-204
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分布主要受地貌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运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成因类型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人为塌陷主要是由抽取地下水、工业废水排放、加载或振动因素引起。在论述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质环境调查,分析湖南郴州地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0-1983年为岩溶塌陷盛发期,平均8.5个年-1;2012-2020年塌陷发生频率增加,平均5.88个/年;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3-7月份雨季;(2)低丘冲沟中发生塌陷54个,占塌陷总数的55.67%;岩溶平原中发生塌陷40个,占41.24%。97个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石炭系壶天群及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下段地层;塌陷区域多为断裂构造带及褶皱轴部;(3)冲洪积成因土层共发生岩溶塌陷58个,占塌陷总数的59.79%,而残坡积成因土层发生塌陷39个,占40.21%。粉质黏土层发生塌陷数量多于黏土层,而粉质黏土与卵石土,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和砂土等组合土层分布面积较小,发生数量偏少。单层结构土体发生岩溶塌陷63个,占总数的64.94%;双层结构与多层结构土体发生塌陷数量占比35.06%。土层厚度小于10 m的区域发生岩溶塌陷48个,占总数的49.48%;土层厚度为10~15 m的区域发生塌陷49个,占总数的50.52%;(4)本地区浅部岩溶强发育,覆盖层薄且力学性能较弱,满足发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城市供水和采矿开采地下水是岩溶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鸿吟 《贵州地质》1992,9(1):48-52
本文根据贵州省岩溶区大量成井抽水产生塌陷资料经分析后认为:下伏可溶岩有溶蚀空间及上复有松散土层是形成塌陷的原因,因抽水引起地下水运动状态的改变是触发条件;主要是地下水由承压性转化为非承压性和流速的急剧增加,促使上复土层隐伏土洞向上发展形成地面塌陷,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娄底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娄底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阐述了本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提出了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铜陵小街地区岩溶塌陷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全望永  方星 《中国岩溶》1992,11(4):297-306
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小街地区为例,叙述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塌陷、地裂所导致地面失稳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莱芜市泉河地区发生多起岩溶塌陷,而且岩溶塌陷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重复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系统总结了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即岩溶塌陷的形成与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期。岩溶塌陷发育情况、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是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开展地下水位预警研究有助于中国北方覆盖型岩溶分布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的调蓄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文章提出了此类地区岩溶地下水水位预警线的划定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绘制长序列监测水位的最小值、第5、第25、第75百分位值曲线作为地下水位预警判据模板,以基岩面附近的水位波动阈值和水位低于基岩面的深度建立岩溶塌陷地下水位预警判据模板,最终建立综合预警判据模板并确定分区预警结果。将该方法用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区-旧县岩溶水系统,通过2015年和2016年的单点预警结果和分区预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5.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是该区重要地质灾害 ,已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危害 ,本文从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出发 ,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主要特征 ,为今后本区岩溶塌陷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岩溶地区面积广阔,岩溶地貌和现象类型多样。其中我国南方地区红层中出现的岩溶现象较为特殊:可溶岩类型复杂,成岩作用差,溶蚀机理多样,还易风化崩解。近年来红层岩溶塌陷多有发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对我国红层岩溶与红层岩溶塌陷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红层岩溶主要存在于以可溶物质胶结的或含碳酸盐岩砾石的红色沉积岩为主的地区。红层岩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可溶岩类型复杂,溶蚀机理多样;(2)成岩作用差,力学强度低,易风化崩解;(3)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红层岩溶地区不但会出现覆盖型岩溶区的土层塌陷,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岩溶作用还可能出现基岩塌陷。根据红层岩溶地区地质结构,其塌陷模式可概化为红层上覆松散层塌陷、红层溶洞顶板垮塌以及红层整体垮塌三类。今后有必要从红层溶蚀特点和红层岩溶塌陷模式出发,开展红层溶蚀对岩溶塌陷作用机理的专项研究,为红层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贾龙  蒙彦  戴建玲 《中国岩溶》2017,36(6):819-829
广州、佛山和肇庆市(广佛肇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岩溶塌陷时有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威胁。依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根据岩溶地质条件情况,选择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岩溶发育条件、覆盖层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因素,系统研究各个因素对岩溶塌陷形成的作用和各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塌陷发育的多因素判别模型,进而对广佛肇地区划分出高、中等和低易发区域,并根据岩溶塌陷易发区划,编制广佛肇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岩溶塌陷易发区划应用图集,统计出重大基础设施所在易发区范围。  相似文献   

18.
淮南市土坝孜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市土坝孜街道居民区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面岩溶塌陷,规模较大,给区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危及其他水利、电力设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地面岩溶塌陷发育状况、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其防治对策提出可供操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董娜 《城市地质》2011,6(1):40-44
本文介绍了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分布规律、富水性等情况,并分别从岩性、地貌、构造、埋深、地下水活动及古水文网发育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罗小杰 《中国岩溶》2013,32(4):419-432
运用综合分析和数学统计的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武汉地区浅层岩溶的发育特征。武汉地区存在6个走向 NWW-SEE、各自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岩条带。根据上覆盖层工程地质性能的差异,划分出5种岩溶地质结构类型。武汉地区浅层岩溶主要类型有溶隙、落水洞及小型溶洞等,钻孔遇洞率46.0%~50.1%,线岩溶率5.93%~6.00%。浅层岩溶带中,1/3的溶洞洞高小于0.6 m,50%小于1.0 m,90%小于3.0 m。1/3的溶洞顶板在基岩面以下2.5 m 以内,50%在4.5 m 以内,90%在12.5 m 以内。溶洞充填物主要是黏土,含有灰岩碎块石。全充填溶洞占70.8%,未充填溶洞约占1/5,半充填溶洞不到8%。全充填溶洞顶板在基岩面以下平均埋深5.13 m,半充填5.71 m,无充填7.69 m,且具有全充填和半充填溶洞埋深较小、无充填溶洞埋深较大的特点,反映出溶洞充填方式是自上而下充填,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武汉地区浅层岩溶为上部“垂直渗流岩溶带”地下水垂直渗流作用下的产物。根据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基岩面以下浅部碳酸盐岩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上部强岩溶和下部弱岩溶两个带;岩溶塌陷灾害平面上可划分出高、中、低3个危险性区,各区防治原则不同。高危险区是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的重点,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阻止上覆粉细砂的流失;中等危险区的防治原则是保护中部老黏土层或红层的完整性;低危险区应注意远城区土洞存在的可能性。各危险区治理应以岩溶地质结构为基础,在防治原则指导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此外,工程建设中应合理选择和利用弱岩溶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