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英 《新疆地质》2003,21(3):377-378
新疆地处干旱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被污染,生态地质环境的严重破坏,诱发了诸多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进一步恶化,制约了新疆矿业经济的发展. 1 新疆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 截止目前,新疆已发现矿种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1种的80.7%.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75处,列入矿产储量表的非油气矿产矿区866处,其中大型矿床101处,中型矿床184处,小型矿床588处.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9种,居第2位的有8种,居前5位的有24种,居前10位的有43种,据测算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约62 706亿…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在1996年至2000年间,我国将投入10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石油化工基地建设。预测石油天然气地质含量在300亿吨以上,约占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3。至1996年,新疆已累计发现42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储量20多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3567亿立方米。规划到本世纪末,新疆原油年产量达到24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达到40立方米。  相似文献   

3.
加强新疆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齐青  孙晓明 《新疆地质》2001,19(4):313-314
新疆地处内陆腹地,地形封闭,干旱少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日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首要任务,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尤为重要。 1 新疆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前提。由于新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和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短缺不仅表现为“工程性缺水”,还广泛存在“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上游过度引水改变了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中下游生态环境用水难以保证, 结果造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展开,公路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渐突出,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依据,从公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分析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并考虑环境保护工程带来的正面效应,兼顾环保工程建设费用,探索建立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其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础设施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或影响日益加重.以某公路采用大跨度高架桥方案跨越地下水源地工程为例,通过综合分析,结合Modflow软件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获得了开采井中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预测桩基施工期间对地下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设计方案和保护措施;公路运营期间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工程保护措施及隔离设施.这为工程的建设和地下水源地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管线施工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荒漠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破坏。应用遥感、野外样方调查等方法,通过对比“陕甘宁气田—银川天然气管线工程”管线两侧建设前后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等因子的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自然演替规律和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合管线施工中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义 《西北地质》2003,36(C00):41-47
神东矿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煤田大规模开发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神东公司通过保护、建设矿区整体生态环境,使矿区整体生态系统与环境功能得以加强和完善,从而解决矿区内局部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与危害,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治理中,通过积极的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完全符合神东矿区的生态建设技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合理解决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刘小翠  樊居有 《地下水》2018,(6):204-205
志丹县麻子沟流域位于双河乡麻子沟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同时,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体提出水保治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等对策建议,以期改善矿区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
《工程地质学报》2007,15(1):76-76
主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议题●活动构造与重大工程建设;●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程地质;●荒漠化地区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资源能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的地质工程;●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工程地质理  相似文献   

10.
《地质通报》2007,26(3):I0001-I0001
会议主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会议议题:●活动构造与重大工程建设●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程地质●荒漠化地区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资源能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的地质工程●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油田采出水的资源化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东 《新疆地质》2002,20(2):175-175
新疆油气田开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处理和资源利用.目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源于油田采出水、洗井水和钻井废水,通称为油田含油污水.其中油田采出水(下称采出水)的水量最多,对环境的影响也最大,资源化可对干旱区珍贵的水资源起到充分利用的作用.油田采出水是从地下与原油一道采出的地层水,油水分离后,除仍含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0,(3)
受大自然气候环境影响,新疆的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之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水资源呈现枯竭;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地资源沙漠化、盐渍化严重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措施,以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展开,公路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渐突出,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依据,从公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分析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并考虑环境保护工程带来的正面效应,兼顾环保工程建设费用,探索建立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其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康玉柱 《新疆地质》2000,18(2):97-104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题,幅员辽阔,面积为166×104km2,其中沉积盆地有30多个,总面积约90×104km2,建国50年来,已发现油气田63个,其中大中型油气田22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7×108t,天然气3600×108m3,1999年产原油为1722×104t,天然气达30×108m3。建立和发展了一套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和相配套的技术方法。展望“十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事业从油气成果上、理论上,技术方法上,一定会更加辉煌[1]。  相似文献   

15.
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在文中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技术,针对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既指导了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也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疆降水特征及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空中水汽来源少,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降水有其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对水资源形成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全疆106处水文、气象站1956-2005年的降水资料以及相关分析研究成果,从水资源的角度对新疆降水的形成条件、时空分布特征和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588×108m3,折合降水深157.4 mm;90%以上的站点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0.2~0.7之间;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在40%以上,平均降水产流系数为34%.新疆降水的稀少导致了其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绿洲面积仅占全疆总面积的9%,而沙漠面积却达全疆的25.7%.未来新疆地区仍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降水资源有限,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解决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大柳塔地区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诱发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效应,进行了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表明,大柳塔煤矿区地面塌陷影响面积达47.12~53.36 km2,范围大,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轻。煤矿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20年来大柳塔地区及主要采煤塌陷区土地沙漠化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主要河流受到了硫化物、氟化物、总磷的普遍污染,河流底泥受到了重金属元素较严重的累积污染,土壤尚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但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污染不容忽视。神东公司实施生态功能圈建设、煤矸石堆场复垦、露天矿复垦、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措施,明显地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探索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地质环境的新模式。依据该区煤炭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统筹规划,提出制定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规划、建立矿山公园、加强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公路、铁路、输油管线、输电线路等)的修建和运营对沿途周边的冻土热状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过程以及陆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并对冻土的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冻土工程作用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冻土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文献综述,对冻土区线性工程的主要特征,以及近几十年来工程影响下冻土环境和植被变化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目前,生态环境各要素对工程的反馈研究十分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要素与工程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的研究还需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拓展有效的监测手段,为冻土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服务;同时,在深入理解寒区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作用机理、过程基础上,积极开展冻土区工程环境容量阈值评估以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研究,为寒区大规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爱萍 《地下水》2019,(3):207-208
区域生态环境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影响显著,为保障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应加强对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在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业主对工程建设承担着重要责任,生态环境状况与其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TFV的基础理论和生态环保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生态环境工程引入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从而形成注重科研、强化管理、设计科学、反馈优化以及规划协调的全方面、多层次水电工程项目生态环保理念,以期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生态环保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