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苏铜山铜(钼)矿是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有关的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带中,少部分赋存于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根据矿床成矿特征,结合矿区物、化探异常信息,总结了矿床预测模型,并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预测。采用矿床模型地质体积法对深部预测资源量进行估算,预测深部铜金属量33611.57t,钼金属量9331.35t。  相似文献   

2.
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驱龙斑岩铜矿南侧2~3 km处,铜资源量接近大型规模,矽卡岩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和大脉状产出,主要受角岩化凝灰岩–大理岩岩性界面和断层破碎带控制。本文以最新勘查工作中钻孔揭露的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对知不拉矿床成矿母岩认识给出新指示。花岗闪长岩与角岩化凝灰岩、大理岩的接触带可见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发育,由角岩化凝灰岩至花岗闪长岩有角岩化凝灰岩–矽卡岩化角岩–矽卡岩–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分带规律,岩体内可见长石被石榴子石、绿帘石等矿物交代,指示该岩体与矽卡岩矿体形成关系密切。测试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内锆石15个有效测点给出了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0±0.4 Ma,该年龄代表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与矽卡岩内成矿年龄16.9±0.6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锆石的176Hf/177Hf(i)值为0.2829~0.2831,εHf(t)为3.2~12,单阶段模式年龄tDM在209~563Ma之间,具有与驱龙中新世侵入岩相似的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可能起源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知不拉矽卡岩矿床的成矿母岩为中新世花岗闪长岩,与驱龙斑岩矿床属于同一岩浆房演化出溶岩浆,分别是侵位于向形和背形构造中的热液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3.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4.
粤西石菉铜钼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西阳春盆地石菉铜钼矿床发育有氧化型铜及矽卡岩型铜钼矿体,矽卡岩型矿体在成因上与石菉花岗闪长岩相关。本文通过对辉钼矿化石英脉中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5件辉钼矿化石英脉获得较一致的模式年龄,介于(104±1.5)Ma-(104.6±1.5)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04.34±0.66)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04.1±1.3)Ma,略晚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年龄(107±0.72 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石菉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形成滞后于阳春盆地内侏罗纪铜铁矿床近50 Ma,是华南白垩纪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一部分,其与区内侏罗纪铜铁矿床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石菉铜钼矿床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拉张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安庆铜矿原生晕研究发现:该类矿床原生晕不甚发育,不具备典型热液矿床原生晕组分分带性特征。然而元素钡具有特殊性,在矿体及周围形成明显的低值带。对比矽卡岩、蚀变闪长岩与闪长岩的矿物成分和K_2O含量,并结合钡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得出钡的含量变化与钾的含量关系密切,钡可以作为寻找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的有效指示元素的结论。而热卤水同生沉积型矿床中,Ba的含量特别高,它可作为海底热液活动的证据之一及寻找此类矿床的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王金宏 《地质与勘探》2022,58(4):728-739
拉陵灶火铜多金属矿床是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部的三叠纪矽卡岩型矿床。为进一步指导勘查找矿工作,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矽卡岩矿物学研究,以加深对其矿物学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金水口岩群和石英闪长岩体,其中MⅤ矿段主要形成于石英闪长岩中大理岩捕掳体的交代蚀变。矿床可划分为4个热液阶段:进化矽卡岩阶段、退蚀变矽卡岩阶段、铜钼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进化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核部比边部更富钙铝榴石组分,边部含较多钙铁榴石组分,表明该阶段流体氧逸度逐渐增高。石榴子石和辉石分别以钙铁榴石(Ad56~Ad86)和钙铁辉石(Hd54~64Di31~41Jo4~5)为主,且辉石Mn/Fe比值<0.1,表明该矿床具有典型矽卡岩铜矿和钼矿的特征。矽卡岩矿物成分还与典型矽卡岩金矿床相似,暗示了其金成矿潜力,因此矿床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对铜、钼、金矿化的综合利用。矿体受层状碳酸盐岩分布严格控制,且矿床与石英闪长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勘探除了外矽卡岩带,还应加强对成矿岩体内大理岩捕掳体形成的矿体的勘查。  相似文献   

8.
冷知瑜 《世界地质》2013,32(4):747-752
为确定二棚甸子铜锌矿床的成因,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的含矿矽卡岩分为层状和不规则状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 含矿矽卡岩与寒武系徐庄组碳酸盐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和一致的稀土配分曲线; 矿区地层中碳酸盐岩的Cu、Pb、Zn 等主要成矿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克拉克值以及区域同类岩石的平均含量。结合S、Pb、C 等同位素资料,认为该矿床的层状矽卡岩矿体具有层控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徐庄组沉积地层; 与燕山期闪长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矿化形成了不规则状矽卡岩矿体,并对早期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9.
腾冲铜厂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绍军 《云南地质》2003,22(2):170-175
腾冲西北部滇滩—燕洞一带,燕山晚期花岗岩活动强烈,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形成众多铁、铜、铅、锌矽卡岩型矿床,是腾冲西北部重要成矿区,本文介绍的腾冲铜厂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即是其中之一。矿床形成与燕山晚期黑云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矿体位于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外接触带矽卡岩中。地层、岩石、构造对矽卡岩及矿体都有控制作用。最后提出矿床成因见解。  相似文献   

10.
阿浪扎玛铜钨矿床属矽卡岩型矿床,主要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铜钨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与中侏罗统马里组灰岩接触带矽卡岩中。  相似文献   

11.
正达若洛陇矿床位于西藏尼玛县境内,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简称班怒成矿带)中段发现的首个高品位铜(金)矿床,含矿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矽卡岩和少量黑云花岗闪长斑岩。对岩心和地表连续取样分析显示,岩体和矽卡岩中品位都较高,最高Cu品位可达1.5%左右,皆为原生铜矿物,矿体连续,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由于该矿床是新发现矿床,具有重大找矿突破,因此理清矿床含矿体的基本特征,对该矿床的勘查和区域找矿有很好的指  相似文献   

12.
迟祥 《矿产与地质》1999,13(4):204-207
松江矽卡岩型铜、锌、钨、钼多金属矿床是一个中等规模、隐伏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产于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和古生代钙铝质岩石的接触带中,矿体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分析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寻找隐伏矿、边缘矿、扩大区内的工业储量,延长矿山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 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和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萨亚克大型铜矿田地质特征、矿田构造与成矿模式。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萨亚克地堑复向斜内。该矿田包括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网状脉矿床和一系列石英脉型矿脉,构成了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个端元形成的成矿系列,但以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位于中石炭世灰岩与晚石炭世花岗岩类的接触带上,具有独特的矽卡岩型Cu-Au-Mo矿化组合,成矿时代为海西中晚期,根据本研究进行的锆石SHR I MP定年结果,主要与次要成矿期年龄分别为335±2Ma和308±10Ma。金属矿床主要赋存在地堑复向斜内局部发育的鞍状背斜顶部,部分富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的控制。闪长岩与铜矿化作用的关系最为密切,铜含量可高达1%以上;其次,花岗闪长岩与铜矿化的关系也较为密切,铜含量可达0.2%以上。萨亚克矽卡岩型铜矿田铜保有储量约为57.5万吨。  相似文献   

15.
矿体产于下白垩统塔克那组(K1t)灰岩中。认为浦桑果铅锌矿床严格受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属典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建立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冬瓜山铜(金)矿床中主矿体成层状,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对于其物质来源尚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查明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冬瓜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的氢、氧、硫、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地测定。并将冬瓜山铜(金)矿床与铜陵矿集区内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物质成分来源,不同类型矿体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硫源均为岩浆硫,且与区域上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铅同位素特征表明,不同类型矿体铅的来源主要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幔源铅。  相似文献   

17.
江西朱溪铜钨矿床成因:来自矿物学和年代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景德镇朱溪铜钨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世界级超大型铜钨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学和成矿岩体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矿体赋存于上石炭统黄龙组大理岩与新元古界双桥山群变质岩之间的不整合界面之上,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根据矽卡岩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和相互关系,把成矿作用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萤石阶段。代表性的矽卡岩矿物组合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硅灰石、符山石、蛇纹石、绿泥石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石榴子石为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同位素年代学及岩浆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与早期矽卡岩型矿化相关,矿化范围较小,矿石品位较低;黑云母花岗岩与云英岩型和晚期矽卡岩型的矿化相关,矿化范围较广,矿石品位较高,并获得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7.7±2.2)Ma。综合分析指出,朱溪铜钨矿床为晚侏罗世花岗岩浆有关的热液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发生多阶段交代作用而形成,成矿作用以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系统地质、蚀变、矿化的三维地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攀 《地质与勘探》2016,52(1):115-127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累计探明和控制铜资源量超过700万吨,共伴生钼、铅锌、金、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以上规模。本文在充分收集、整理甲玛矿床最新勘查资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MICROMINE软件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遵循点→线→面→体的构建原则,进行人机交互分析,构建了甲玛矿床地质、蚀变、矿体三维实体模型,并根据不同矿体品位分布变化的实际情况,对矿体模块模型进行克里格法或距离反比加权法品位插值,构建各种元素的矿化模型。并综合国内外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研究新趋向对模型进行了地质解译,认为甲玛斑岩矿床是由斑岩钼铜矿体、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角岩铜钼矿体以及破碎带中独立金矿体构成的"四位一体"典型斑岩成矿系统产物,其中矽卡岩主要有接触带近端矽卡岩、层间构造中的远端矽卡岩以及受控于推滑覆构造产出的矽卡岩三种产出型式,由岩浆热液沿层间构造和推滑覆构造扩散交代大理岩和角岩形成;研究认为甲玛斑岩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矿床蚀变系统,但蚀变分带有所差异,钾化带与青磐岩化带是在相对碱性条件下形成,而绢英岩化带与泥化带趋向于在相对酸性条件下形成。此外,大规模的角岩、矽卡岩对寻找深部斑岩矿体具有指示意义,甲玛斑岩矿体、角岩矿体仍具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本研究构建的甲玛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示了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分布情况、赋矿层位、矿化品位分布规律以及蚀变分带特征,为甲玛矿床的成因、成矿规律总结、找矿勘查、矿山生成开发等综合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新余市石竹山硅灰石矿床硅灰石矿物量5 400余万t,相当于54个大型硅灰石矿床资源量规模,硅灰石矿物含量平均约60%。Ⅱ、Ⅷ号矿体为石竹矿区内主矿体。Ⅱ号矿体走向延伸超过4 800 m,倾向延深超过1300m,平均厚度14.14m,硅灰石平均含量60.86%,矿石类型以硅灰石-石英-方解石型(Ⅱ号矿体)为主。Ⅷ号矿体走向延伸超1 000 m,倾向延深超过600 m;平均厚度14.67 m;硅灰石矿物量600余万吨,硅灰石平均含量61.80%,矿石类型主要为硅灰石-透辉石型。蒙山地区"岩体+碳酸盐岩+构造裂隙+盖层"组合的矽卡岩与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蚀变带是寻找硅灰石矿体的重要区域;石竹山—库里一带中深部具有寻找锡铜钨多金属矿的较好潜能。  相似文献   

20.
<正>阳春市石菉铜钼矿床是广东境内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处于粤桂加里东隆起和海西拗陷的接壤部位。位于吴川—四会断褶带的东南侧,阳春盆地的西南段(张兴奇等,2012)。该矿床为一个具有几十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目前地表氧化型矿体已开采殆尽。近年来,广东省有色地质局在该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工作中发现了很好的工业矿体,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尤其是在矿床中部发现了很好的白钨矿体,有关白钨矿与铜钼矿的成矿关系便成为了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