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代县震群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4月至5月间山西代县及邻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本文简称代县震群),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原理和朱新运等开发的Q值软件,对雁门关数字地震台记录的代县震群波形资料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代县震群的QC值变化较为稳定,总体上拟合的误差较小,表明该地区当时的构造运动并不活跃,原震区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1966—1986年期间34起震群及1971年太谷4.6(M_L)、1979年介休5.5(M_L)、1980年平遥5.0(M_L)地震的序列资料.讨论了这些震群和3个非震群序列的基本特征(含时间序列、能量释放等)及其震兆特征(含衰减、U值等).  相似文献   

3.
震群是地震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对震群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只是在构造地震中,根据最大地震能量占整个序列总能量的百分比将震群列为一种类型.岩石破裂试验表明,震群活动和高余震活动反映岩石整体性较差.实际观测表明,震群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不但与地质构造、介质特性有关,而且受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一定范围的局部应力场控制.多年来国内外均对震群进行研究,为了区分震群与一般弱震、大震前的震群与一般震群,提出了前兆震群的概念,试图用震群预报未来的强震.朱传镇等在研究华北地区的震群  相似文献   

4.
5.
研究新疆伊宁——乌鲁木齐和乌什——库尔勒1972年以来发生的49个震群的ρ值表明,ρ<0.55可作为前兆震群的判据指标。分析了ρ<0.55标准下的前兆震群的预测能力,认为,震群序列的ρ值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6.
1966年邢台大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内共记录到各类震群及序列活动三十余次。本文应用刘正荣 h 值的方法,对其中的一部分地震序列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1986年11月7日起在山西省运城地区陶村附近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根据临汾无线传输台网目录,从1986年11月7日至11月27日06时的二十天内,共记录大小地震487次,其中M_L≥4.0有5次,3.0—3.9级10次,2.0—2.9级有96次,1.0—1.9级有234次,还有142次左右1级以下小震。小震群序列有两次最大地震,震级都是4.5级。震级序列示于图1。  相似文献   

8.
前言 h值是地震频度随时间的衰减系数,最早由日本大森房吉提出。刘正荣经过修改首先提出用这个标量来判断和检验一个震群是否是前兆震群,即直接用h值计算来预测某个震群的最大后续地震的震级和发震的时间。他纵览了国内外大量资料,计算了109个震例,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计算震级与实际地震发生的情况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西的地震台网日趋完善,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小地震记录资料。本文按陆远忠等同志确定震群的原则,共收集1970—1989年发生的震群和非震群序列的资料,逐个估算了它们的震源体积,并针对震源体与震级等可能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地震带小震群多发生于断陷盆地中,个别在两侧山区。尤以太原盆地分布最多,如太原、平遥、和顺、太谷、北格、介休等震群。临汾盆地一带都无震群发生,大同盆地、运城盆地也几乎无震群发生,这除了与地震条件有关外,作者认为从裂隙扩张的观点来看还与太原盆地内部的裂隙分布有关,小震群的活动反映了太原盆地内部裂隙分布较密、裂隙间隔距离较小,因而在应力增强的条件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式的弱震活动以形成间歇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km范围内华北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针对2013年山西及其邻区3次ML 3.0以上震群,从地震活动特征、序列参数、震源机制解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经计算得出,震群参数均具有前兆特性。同时,结合1981年至2013年,山西震群震例对应地震情况以及目前山西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等,认为山西中北部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文献[1]、[2]和1)所采用的方法,对邢台地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发生的震群和地震序列的U值、h值和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山西地震带中,如果出现U≥0.6、K≥0.8或h>1的震群活动,在大华北东部都有中强地震发生。本文还讨论了山西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和大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认为在1966—1976年大华北地震活动幕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其东部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高台地震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临泽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60s流逝时间下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27.67±2.94)f(0.9924±0.0411)。分析发现:在中等地震频发时段,QC值变化起伏较弱且偏低;研究结果与民乐—山丹地震序列接近,故认为这个结果近似了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地区的介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申金超  李士成  张斌 《地震》2019,39(2):28-36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2月~2018年5月长岛震群进行重定位, 根据重定位结果计算长岛震群地震集中活动区域b值在深度上的变化分布。 结果显示: 长岛震群重定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北、 南两个地震活动区域。 北部地震活动区域的地震数量多, 时间跨度长; 南部地震活动区域的地震数量较少, 形成时间较晚,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地壳深度4~25 km之间; 长岛震群北、 南两个地震活动区域的b值总体上均随深度增大而减小, 在8.5 km深度左右均存在转折上升的情况。 长岛震群b值的深度变化特征表明, 其应力主要受围岩静压力影响, 受断裂活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震群与前震的识别、震群活动总体作为大地震的前兆、震群活动与地下热源勘探的关系,以及震群发生的物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综述了震群研究的进展、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对强震发生前后,在较大范围伴随着一系列震群活动引起普遍重视,並有“前兆震群”的提法。人们试图从震群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测震学指标及震源特征等方面探讨所谓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的区别,从中寻找前兆震群的判据和指标,以期为预报未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和青岛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小波包分析方法,计算了青岛地区4个台站附近的尾波Q值,拟合得到青岛地区及附近海域尾波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123.5&#215;f^0.9;并对2003年6月青岛市王哥庄的4级震群序列的Q值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震群期间Q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史水平  周斌  李细光  文翔  黄惠宁  毛世榕 《地震》2021,41(4):106-120
2010年6月28日至8月初,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地区出现一次罕见的震群活动.利用震区附近8个近距离台站所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按照高信噪比和计算要求,挑选出此次震群中74次ML>1.5地震可用于计算地震尾波的共179条三分向波形记录,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经滤波以及消除环境噪声后,计算了地震尾波传播过程途经区的品质因子...  相似文献   

20.
张之立  田华 《地震学报》1995,17(1):11-19
统一研究了1989-1993年期间发生的大同震群活动特点及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为了模似大同震群的震源力学特征,从断裂扩展的角度提出了共轭形断裂系破裂的力学模式,并给出了位移场、应力场和应变能分布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此外,还着重讨论了三次大同地震高潮期前记录的地热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