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004年5月份4次造成广西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场资料等进行分析,找出近年来广西初夏暴雨降水过程的一些特点,为广西初夏大范围强降水预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下发的常规地面、高空、有关物理量场和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4月23-25日梧州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层南亚高压与500hPa南支波动配合,及700hPa西南冷涡、和850hPa的低涡急流切变东移共同作用造成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在这次的强降水过程中有较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CMWF 2.5°×2.5°客观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和16日两次西南低涡影响,造成广西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2"过程西南低涡深厚,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而"6.16"过程西南低涡较浅薄,其发展过程中无西南低空急流的配合;(2)"6.12"过程低涡发展强盛,涡旋度大,正涡度值达200 hPa高度,上升运动强烈;而"6.16"过程低涡发展较弱,涡旋度小,正涡度值只到500 hPa高度,上升运动相对较小;(3)"6.12"过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强;而"6.16"过程水汽仅来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较弱;(4)两次西南低涡影响,对流层上下之间的风垂直切变小,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治逢 《广西气象》2005,26(A02):68-68
2004年7月9~12日,广西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导致部分河流超警戒水位。现简要分析了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原因,主要是华北低槽在东移加深过程,与北涌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进一步加强次级环流所造成的。华北低槽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引导河套的冷空气南下入侵到广西。同时,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由于季风云系北涌,华南西部盛行西南气流,南北风在广西境内交换,高空槽的南伸为冷暖空气交换提供了次级环流加强的条件,为强降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它直接产生的动力不稳定扰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处于加强期,对高空槽起到阻挡作用,使低槽东移缓慢或滞溜,  相似文献   

5.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相似文献   

6.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周明飞  杜小玲  熊伟 《气象》2014,40(2):186-19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 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9~12日,广西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导致部分河流超警戒水位。现简要分析了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原因,主要是华北低槽在东移加深过程,与北涌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进一步加强次级环流所造成的。华北低槽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引导河套的冷空气南下入侵到广西。同时,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由于季风云系北涌,华南西部盛行西南气流,南北风在广西境内交换,高空槽的南伸为冷暖空气交换提供了次级环流加强的条件,为强降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它直接产生的动力不稳定扰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处于加强期,对高空槽起到阻挡作用,使低槽东移缓慢或滞溜,恰遇西南季风爆发与北方弱冷空气汇合,造成持续性暴雨天气的产生。在11日850hPa图上可分析出,切变线的右下方,出现一支西南-东北向的低空急流,急流核位于广西中部,入口在北部湾,出口在湖南东部,平均风速达到16m.-s 1,大暴雨出现在广西东北部,24h达到7站,从而验证了这种低涡切变线配合形势,是造成华南暴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的结论。重点分析了高空环流形势的演变以及物理量场配置的一些征兆,发现在850hPa比湿场图上,广西东部有一狭长的比湿高值带,它正好位于高低空急流系统之间,q值普遍在14g.k-g 1以上,最大值达到了16g.k-g 1。表明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带为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10日8时的850hPa水汽通量图上,高值区位于广西的东北部,中心达到了22g/cm.hPa.s,满足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指标20g/cm.hPa.s),所以广西境内出现最的强降水在10日和11日,也都发生在桂东北,而沿海地区的强降雨则是由季风云团北涌过程在沿海迎风坡作用所形成。随低槽移近,在850hPa涡度图上,8日20时正涡度中心位于广西西北上空,广西西北部暴雨开始,11日08时850hPa正涡度中心达到极大,中心数值达40×10-5~60×10-5S-1,并且复盖整个广西大部分地区,这天正是广西暴雨最多的一天。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FY-2E云顶亮温TBB、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绘制的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综合分析了2012年5月10日凌晨到早上发生在黔东南州南部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和地面东北路径冷空气共同影响,触发中-βMCS造成;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发生在MCS云顶TBB<220 K的冷云覆盖区域内;由于副高588线稳定维持在广西中部,贵州中南部受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系统南下受阻,冷暖空气长时间在贵州南部上空交汇,同时,9日08时850 hPa桂北—湘西有12~14 m/s的低空急流建立,贵州南部位于急流左侧辐合区内,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加上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能量积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此次暴雨和大暴雨发生在月亮山西南气流迎风坡和雷公山与月亮山之间的喇叭口地形效应区域内。  相似文献   

9.
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天气动力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1年9月18日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年6月7日遂宁特大暴雨)发生时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要素场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指出低空急流和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宇  杨晓霞 《山东气象》1997,17(1):35-39
应用卫星云图,常规天气图和大气探测资料,对1996年7月24日鲁中和半岛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天气发生在副高边缘切变线附近,由于低空急流的作用,大量的水汽不断输送至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射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利民  德庆措姆  孟丽霞 《干旱气象》2009,27(3):271-275,293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保证了降水云系的发展和维持;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5月3~5日珠海市出现2003年开汛第一场暴雨。利用天气学原理、参考云图以及其它物理量对这次暖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南支小槽、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形成这次暖区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测资料和T106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参数,分析了2000年7月3~7日许昌市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多种尺度影响系统的配置及其贡献,探讨了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在暴雨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特殊地形对禹州市连续性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的资料和加密的观测资料,对1996年4月广西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由此揭示支配这次暴雨过程的某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09年7月3~6日钦州市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于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南压以及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强盛的西南气流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烈上升运动;θse和K指数对暴雨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造成本次的强降水是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被地面弱冷空气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D卫星TBB资料和雷达探测资料,对2015年6月2日21时—3日09时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直接导致了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低空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与冷锋的抬升作用加剧了降水的强度,降水发生期间的高空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少动有利于雨带的维持。2)在江西省西北部初生的β-MCS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多个成熟并具有高降水效率的β-MCS依次并持续影响江西省北部地区。假相当位温的垂直分布和低空急流的相互配合,导致江西省北部地区具有极强的不稳定层结和较大的能量输送。垂直上升速度对积云发展的作用证明了降水是由积云处于成熟阶段时产生的,与TBB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3)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单纯的对流降水逐步过渡到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低层急流核始终处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区,混合云中对流作用较强单体的依次经过是导致该地区持续出现降水强度大于20 mm/h、12 h降水量大于200 mm的重要原因。东西向冷锋触发的对流、东西向的低层切变和偏西风的中高层引导气流导致了此次过程的雨带自西向东移动,表现出明显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陕南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世发  王俊  周军元  孟明霞  程路  周丹  高丽 《气象》2001,27(10):28-32
通过对陕南两次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这两次特大暴雨都是由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配合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影响产生的,冷锋或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地形抬升和嗽叭口地形效应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0.
两次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本文通过对2003年6月22日和7月14日二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中低空的水汽辐合、中低空急流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引起的辐合是引起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暴雨短时预报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