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20日河源出现的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大的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一次锋面低槽造成的强降水,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位势不稳定层结、高降水效率、负变温往南前倾、垂直速度强上升区范围小、列车效应及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辐合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垂直速度上升区和不稳定能量大值区相配合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揭阳4·21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21日揭阳市普降大暴雨,市区有短时雷雨大风。本文在形势分析基础上,利用mi-caps平台就大气能量进行分析,着重利用高空急流的次级环流理论,就揭阳、惠来的动力条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地降水系统配置不同,一是锋前暖区,一是锋面低槽;动力条件不同,有利于今后同类天气的准确预报。  相似文献   

3.
2008—08—15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贵州气象》2009,33(5):24-26
采用Micaps第四类数据格式中的Physic实况资料,使用Micaps剖面绘图工具绘制各种图表,并应用统计分析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8—08—15贵州大暴雨天气中强降水附近站点贵阳站各个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8年8月14日开封区域性大 ̄暴雨过程的前期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能量场特征、稳定度指标,为区域性大 ̄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自动站数据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EARdata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5月20日信宜市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等系统的影响,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散度场辐合-辐散-辐合-辐散的垂直配置等为该次强降水过程提供的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特殊地形结构为强降水的增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T 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7.
唐毓勇 《广西气象》2005,26(A02):67-67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纂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8.
为了做好我省大——暴雨的预报,我们在现有预报经验基础上,普查了历年大——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典型个例,初步探讨了我省常见的大——暴雨天气的空间结构,以及受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的影响等问题,并由此找出预报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试用。 一、500毫巴环流形势 普查1959—1973年5—9月共230个大——暴雨日的500毫巴环流形势,统计分析了产生大——暴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常规天气图、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湘潭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大尺度与中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强大的干侵入触发;地面小低压和中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的辐合,配合高空反气旋辐散以及强大的干侵入作用,导致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使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降水区具有典型的正负涡度柱、正负散度柱耦合双偶结构;暴雨过程以积状云降水回波为主,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MCC、MCS发展强烈,而湘潭的强降水出现在MCS和MCC云团的TBB最大处;分析干线位置和移动方向对夏季强对流暴雨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海红 《青海气象》2000,(1):33-36,61
本文重点对1981-1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15次大-暴雨大气过程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1999年9月9-10日大-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形成暴雨的云量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的变化规律,这项研究对预报员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下旬在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过程。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的西南气流和从青藏高原北上的次天气尺度的切变线和低涡都是很重要的降水系统。大一暴雨发生前,在河西中部和乌鲁木齐之间存在明显的湿锋区,大一暴雨落区在700mb 东南气流与500mb 西南气流相交、热力场脊的下风方。  相似文献   

12.
王正旺 《山西气象》1998,(2):20-21,19
长治地区在1997年5月到9月持续干旱的情况下,9月11日~12日久旱转雨,降了大~暴雨,解除了旱象。本文从高空、地面分析了有利于这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并从卫星云图及单站要素图表等作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要素变化特征及云系变化与降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应用 T2 13数值预报产品对 2 0 0 4年 7月 2 5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 :本次大—暴雨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高空切变与副高配合 ,结合地面河套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的 ,具有发展快、降水强度大、对流性明显等特点。进一步应用 MM5 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模拟分析表明 :河套气旋在降水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是主要影响系统。说明在充分研究分析天气形势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 T2 13数值预报产品是做好内蒙古河套流域大—暴雨预报和服务的关键 ;应用 MM5 V 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可以进一步细化预报结论 。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资料及郑州局研制的“郑州降水4级动态相似预报系统”所计算出的各物理场数据,对2001年10月25日新密市暴雨剖析和诊断,指出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和要对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09 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简称ECMWF)全球模式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采取统计分类、天气气候分析及“配料法”等,对桂东北5—8 月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与预报总结。结果表明: 桂东北持续性暴雨主要发生在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持续时间为2~4 d,大多数持续2 d;基于天气系统配置,桂东北持续性暴雨可分为4 大类6 小类。用天气学分型并结合数值产品、物理量配料建立的桂东北持续性暴雨客观预报工具,可为该地区持续性暴雨预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宇  杨晓霞 《山东气象》1997,17(1):35-39
应用卫星云图,常规天气图和大气探测资料,对1996年7月24日鲁中和半岛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天气发生在副高边缘切变线附近,由于低空急流的作用,大量的水汽不断输送至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射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基于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南昌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开发的HYSPLIT模式和6 h一次的NCEP1°×1°再分析资料模拟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中气块的240 h后向轨迹。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度层低槽前,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200 hPa高度层风向分流辐散的环流背景下,且南昌位于地面冷锋前暖区中,有弱的不稳定能量等对流性降水特征。2)在模拟的南昌站6条气块后向轨迹中,有3条轨迹源自陆地,1条来自暴雨区周围,只有2条轨迹来自暖湿的海洋,其中各有3条轨迹来自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3)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对流层低层南海西南部向我国陆地的水汽输送和本地周围水汽的贡献,其次是位于我国西部大陆对流层中下层向东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6年7月25日岑溪市出现的暴雨天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天气的发生与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关系密切,作为单站预报,应在掌握大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还应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这次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来自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以及台风登陆后西进北抬所形成台风槽。  相似文献   

19.
岑溪市"7·25"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7月25日岑溪市出现的暴雨天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天气的发生与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关系密切,作为单站预报,应在掌握大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还应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这次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来自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以及台风登陆后西进北抬所形成台风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