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地槽阶段与地洼阶段的地球化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华 《地质论评》1981,27(6):520-527
地槽区地球化学及其与地洼区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无疑对了解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启示,对矿产的寻找和预测,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在我国现存地槽区(昆仑地槽区、巴颜喀拉地槽区、冈底斯地槽区、喜马拉雅地槽区、台湾地槽区)或是古代地槽区(元古代的华北、四川、滇西、塔里木和北疆等地;古生代的祁连、内蒙、藏北、东北、青甘和阿尔泰等地;元古代及下古生代的华南等地)中.在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4.
1.几种较有影响大地构造观当前出现了多学科,多方面探讨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的好形势,出现了各种的构造观,比较有影响的有:1.1 地槽—地台构造观按萨洛普(Salop)的意见前寒武构造单元的演化;太古宙时(35亿年前隐生宙)地壳处于完全活动阶段,未分异成相对稳定的和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原生宙(35亿年)开始,地壳演化进入地槽—地台阶段,其中老原生代(35—27亿年)地壳分成二个构造单元—原始地台和优地槽;到中原生代(27—19.5亿年)地槽系本身发生分化,在优地槽边  相似文献   

5.
一我们现在编制地层表,首先要作一个地层区划图。而地层区划图的编制主要是根据地层沉积环境,也就是地槽、地台的分布等古地理现象进行的。但是我们对地槽、地台概念的认识,还是有分歧的。地壳上的地层沉积有些地方比较厚,另一些地方则比较薄,而且较厚的地层往往成条带状分布,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地质工作者所都承认。这个沉积厚地层的长条带地区,地质工作者称之为地槽。问题是地槽是怎样形成?地槽的活动性质如何?以及地槽产生在什么地方?则是长期以来地质工作所探讨的对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山区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区在构造上包括组成天山地槽褶皱系的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天山中间隆起带、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及塔里木地台北缘的库鲁克塔格断隆和柯坪断隆(图1).天山地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中条—扬子旋回、加里东旋回、天山旋回(海西旋回)、印支一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伴随地槽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均有程度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及喷发活动,而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往往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并具多期、多次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地槽褶皱带超基性岩体的成岩时期及生成地质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从事地质构造,岩石和矿床学地质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重视.研究地槽褶皱带超基性侵入体的生成地质环境,对认识地槽发展备阶段的岩浆活动特点,以及阐明铬铁矿的区域成矿远景和部署普查、勘探工作,均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祁连地槽尤其是北祁连地槽褶皱带的超基性岩的生成地质环境,许多地质工怍者提出各种看法.本文通过对新近资料的整理综合,论述了北祁连地槽褶皱带超基性侵入体的成岩时期及构造控制,同时就区域铬铁矿成矿远景及成矿有利地段提供一些看法,不妥之处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地槽与地台的特点及其主要类型地壳,众所周知,可以分为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前者一般称为地槽,后者一般称为地台。但考虑到震旦纪以来与震旦纪以前地壳长期发展的特点有所不同(见文末补充部分),并且地槽这一名词是根据震旦纪以来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所以笔者暂认为地槽与地台两名词仅分别用于震旦纪以来的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是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由北向南可分五个构造单位。文中介绍了该区地层、区域岩浆活动概况及构造演化等。  相似文献   

10.
1国际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槽-台学说独领风骚百年 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关于地壳演化规律问题的理论,最流行的一直是1859年由美、奥等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视为不可触犯的真理.该学说认为:大地构造发展过程是:地槽区→地台区.在找矿意义上认为,地槽区为活动区,岩浆活动强烈,金属矿床较多;地台区为稳定区,岩浆活动微弱,金属矿床较少.一本前苏联的<怎样找金属矿>的书说"到地台区去找寻金属矿是徒劳无功的”.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地洼构造及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的研究表明。按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及构造型相、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的特征标志分析,其演化史可区分出: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地构造属性应为地洼区。侧重分析了该区的地洼构造以及金的成矿作用,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先存于地槽构造层中的金改造、富集作用的结果,形成金的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分布受地槽构造层限制,时间上受地洼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与多旋迴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如何理解构造旋迴与多旋迴构造运动一般地说,在一个地槽区,沉积了相当厚的地层,经过挤压,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并伴以岩浆活动,其后又经过侵蚀夷平,不整合地盖上新的地层,这个全过程,叫作一个构造旋迴(Tectonic cycle或Orogenic cycle)。在过去大约一个世纪内,大多数地质工作者常认为地槽是大陆内部,或两个稳定地块之间的一个拗陷或断陷活动带,在地槽内沉积了很厚的  相似文献   

13.
一、北祁连地质构造概论位于中朝准地台西南部的北祁连山,是一较为典型的优地槽褶皱带。它北邻陆棚海型冒地槽——走廊过渡带,与阿拉善台隆相望;南侧是祁连中间隆起带;西北隅衔塔里木地台;东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图1)。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与走廊过渡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共同构成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地槽演化从中寒武世开始,经历晚寒武世、奥陶纪和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沉积厚达2万余米,于志留纪末褶皱成陆,结束地槽期。地槽内有多期蛇绿岩侵位和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湖北省大地构造动定转化历史湖北省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明显分为三大阶段。早元古代-青白口纪(Pt_1-Qn)为地槽阶段,地壳相对活动。距今25亿年-7.0亿年,时限18亿年。其中:早元古代为地槽初动  相似文献   

15.
<正> 南岭成矿区是指东西横亘于湘、桂、粤间的五岭山脉和赣、粤间九连山脉及其邻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比较集中及其成矿作用相似的地区。 该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叉复合部位,是多构造体系的联合作用地区。区内大地构造的发展历经地槽、地台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三大阶段,包括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运动,其中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分别结束了地槽和地台的发展历史,燕山期是大陆边缘活动的鼎盛时期,是本区花岗岩成岩、成矿带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閩、粵、湘、赣四省屬东南地槽系的一部分,是构造上比較活动的地区。虽然加里东运动使地槽系全部廻返,但是这个地区并沒有从此稳定下来,以后历次地壳变动,包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本区现阶段的构造分区为:天山地洼区,准噶尔地洼区和阿尔泰地洼区,各区演化、发展各具特征,表明地壳演比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石炭—二叠纪分别处于地槽发展前期和后期,二者无论在沉积环境、古地理条件,还是在构造型式、岩浆活动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前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相环境,受近东西、北西西向地槽构造系的控制,火山话动强烈,系典型的优地槽沉积;后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陆交替相、陆相环境,为山间坳陷型盆地,受地槽褶皱山系的控制,以快速升降运动和快速堆积为特色,盆地中沉积了巨厚的磨拉式建造。石炭—二叠纪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不利于聚煤作用的发生和持续进行,致使海盆边缘和陆盆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含煤岩系。因此,新疆北部地槽区与华北地合区相反,石炭—二叠纪不是理想的成煤时期,地槽期的海盆和地槽褶皱带期的山间坳陷也不是理想的聚煤盆地,这为该区的大地构造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9.
山东胶莱盆地——一个地洼盆地结构与金矿形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胶莱盆地结构由前地槽及地槽、地台及地洼构造层组成 ,实为一地洼盆地。盆地所有金矿均为地洼活动的产物。在地洼活动初期 ,形成胶莱盆地并沉积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含碳岩系矿源层 ;中期 ,地洼活动加强 ,盆地沉积大量粗碎屑岩 ,有机质成矿作用形成顺层展布的金矿体 ;晚期 ,地洼活动进一步发展 ,叠置在先期金矿带上的新聚矿体系形成 ,成矿热液除改造原有金矿床外还形成新的金矿床。最终定位形成胶莱盆地金矿全貌  相似文献   

20.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沉积建造特征及其多旋回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是巨大的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属克拉通间地槽,它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时期的地槽沉积物组成。根据沉积建造特征,可分成三种成因类型:(1)大陆边缘裂谷型优地槽;(2)岛弧型优地槽;(3)大陆边缘裂谷-岛弧型优地槽。此外,还可以划分出对偶性冒地槽和地中海型冒地槽。它们分别代表该优地槽褶皱带不同发展阶段地槽分化的产物。就沉积建造而言,该优地槽褶皱带具多旋回发展,表现在下部陆屑建造、蛇绿岩建造、安山质火山岩建造以及上部碎屑岩建造都具多旋回性。该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早期旋回(O-S)、主旋回(D-C)和后期旋回(P)。主旋回之后,西准噶尔已成褶皱山系。优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地槽迁移的过程。大陆边缘裂谷的发生和消亡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因此一般而言,古大洋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可以导致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