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也蕴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是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中国地理学正在分化为以西方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外生地理学"和根植于本土实践的"内生地理学"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之间缺乏交融。中国的内生地理学需要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规范,而外生地理学也需要更扎实的本土实证来进行充实,这其中尤其需要关注建设的是区域地理学。中国需要发展基于本土实证,同时使用科学方法的地理学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所在,也是地理学学科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2.
广州“华南板块”由于大楼盘开发而使区域结构呈现二元化趋势。采用实地考察和个别访问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资料阐述这种新型“二元结构”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消除这种区域二元结构的6点建议,即加深对开发指导理论的认识;加强政府干预,走政府—市场互动型城郊房地产开发之路;移业就民,变“卧城”为较为独立的“卫星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地方经济,减少“城”“村”居民收入差距;成立地方房地产协会,协调布局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法国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所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高效率的空间结构现象,也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法国的区域发展由两大双核结构所控制,即巴黎-勒阿勿尔,里昂-马赛。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观照法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出现了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考察广东经济的发展情况,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经济结构的显著性,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与珠三角相比差距也较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同步,最后在对广东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时空分异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资料,借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态势和各省区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S技术,选择1991、1995、1999和2003年4个年度做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空间分异图,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时空分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区域经济,首先要明确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好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经济活动的音空有限性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非安全充分流动性。从这一逻辑推演,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并制定协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变化和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区域“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成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区域二元碳收支不仅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社会”耦合的碳循环压力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推动区域低碳发展和协同减排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区域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的内涵、特征和理论框架;探讨了区域人类活动对二元碳收支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碳收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碳排放、碳吸收、碳流通及碳平衡等角度对当前区域碳收支研究的主要方法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和对比;从全球、国家、省级、城市、城区、县域及社区、典型产业及人类活动等不同尺度对近年来区域二元碳收支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提出了区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重点方向:区域二元碳收支的集成模拟研究,区域碳收支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基于区域碳收支核算的区域横向碳补偿研究,区域碳收支与区域资源环境效应的关系和区域碳收支的综合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8.
双核结构模式与河北区域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在两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寻找更具体的重点开发轴线。河北近中期的开发重点应是把由石家庄和黄骅所构成的轴线作为最大的区域发展的驱动轴。 相似文献
9.
10.
论述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在两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寻找更具体的重点开发轴线。河北近中期的开发重点应是把由石家庄和黄骅所构成的轴线作为最大的区域发展的驱动轴 相似文献
11.
12.
概述了南沙群岛的主权,区位,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指出南沙群岛区域发展在中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讨论了南沙群岛开发问题,提出了南沙群岛开发区划方案,划分出3个开发区;I西部和南部大陆架上大陆坡海石油天然气和拖网渔业资源开发区,II北部岛礁海珍品,海洋动力能源和热带陆地资源开发区,Ⅲ北部深海大洋性延绳钓渔业资源开发区。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为了明确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参照性,本文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其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阐述了用来描述在国家之间建立区域化、集团化合作关系的基本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分析了6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实践对“区域一体化”概念的传统理论界定的挑战,并对近年来有关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的理论概念的新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澄清有关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落实,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是一种显着手段与目标关系。本文探讨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关联效应、动力机制和协同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即规划目标由单目标转向多目标且优先保证主目标,社会生态环境尺度必须同时作为衡量最佳规划方案的重要标准等。 相似文献
15.
运输系统的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系统改进—运距缩短—产业布局调整这一空间过程对不同的区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一个两区域—两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得出结论:当较落后的资源产区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于运输系统的改进而缩短时,资源产区的经济结构向单一化转变,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加工工业逐渐萎缩,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而且这种变化是在距离的某一特定值处突然出现的,带有跃变的性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区域运输系统的任何改进措施都应该慎而行之,以免造成与本来目标相悖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自提出以来,立即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响应。但各个团体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理解又各自不同。本文论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构建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大致框架进行了设计,并就指标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及指标选取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问题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区域开发的若干模式的原形.涉及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各类厂址选择模式(生产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区线性模式;企业原、燃、材料和产品运输最近便非线性模式,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或吸引区模式)、区域和区际投入产出模式,以及区域增长模式(新古典区域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作者认为,将这些模式付诸于我国的实践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19.
地域系统理论与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地域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课题的实践,讨论了地域系统的结构与机制、地域过程的极化与扩散、地域系统的调控、地域系统类型与综合区划等地域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科学虽然产生于大约半个世纪以前,但其在中国的正式亮相则是90年代初的事情。通过论述影响区域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通过弄清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学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区域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明晰区科学学科划分,探讨新区域科学的特点,指出其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