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中英文城中村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为对象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代表性城市城中村研究热点的差异进行深入挖掘。结果表明:“改造”和“住房”是城中村研究绕不开的主题,此领域研究从早期较为重视形成机制和改造模式分析转向对社区治理、社会融合、城市更新等主题的探讨,而在区域层面又呈现差异化的研究倾向,主要包括以北京为代表的人口疏解目标下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更新背景下社会融合和绅士化研究、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空间重构下制度创新与社区支持研究、以广州为代表的政府主导下多目标可持续研究以及以武汉和西安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未来城中村研究应树立空间公平的价值取向,强调多元治理的路径选择,重视定量分析的方法创新。在区域扩展上,中西部快速城市化地区潜在的和显现的城中村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何元斌  林泉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24-127,133
加快城中村改造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城市化趋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动力的角度分析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对城中村改造各参与主体在改造的制度选择中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土地的发展权属收益成为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博弈的关键;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是城中村改造的首要前提;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中村改造的必然选择;城中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城中村改造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巨型城市区域,旨在构建跨越经济社会系统的多元协同的综合一体化地区。本文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与穗莞深城际铁路两个区域合作项目为例,借鉴“新国家空间”理论,基于区域治理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与行政治理困境,分析区域治理过程中的权力上移和下移,即省市关系调整的弹性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合作项目中,为克服城市间合作的制度化不足的行政治理困境,省政府进行了包括资源注入、事权下放、去管制和扩大地方自主权的区域治理权力的尺度下移;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中,为了解决省政府财权不足的行政治理困境,省政府进行了水平权力重组以构建综合博弈体、强制性地方事权上收和以收权导向的行政奖励的区域治理权力的尺度上移。由此,本文认为珠三角区域治理并非单向、机械的尺度建构过程,而是区域项目建设导向下,以修复行政治理困境为目标,灵活多向的尺度重配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地理学报》2017,72(10):1762-1775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率、集聚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年和2010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空间关联。研究表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老龄化中期水平,城市间老龄化空间分异较大,老年人口密集区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稀疏区城市则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这与总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一致;高密区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山东半岛、成渝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老年人口集聚区;城市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状况有所增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表现出以热点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过渡的“中心—外围”结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建设、人口环境等是导致老年人口集疏格局的关键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深刻影响并不断重构着大城市社会空间,在此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城市空间剥夺、弱势群体边缘化、郊区社会空间“破碎化”、“城中村”等构成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典型问题特征。基于问题导向与实践需求,从单位大院转型、住区混合开发、边缘区治理、旧城更新与城中村改造、以及政府与规划的调控等角度,提出了治理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对策要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剥夺理论,选取123份网络文帖,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并借助SPSS 17.0软件分析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结构。西安城中村改造加剧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从资源、情感和机会三方面形成了多重剥夺结构。在资源空间剥夺中,主要产生了由居住、餐饮、娱乐、购物构成的生活类型空间剥夺;情感空间主要体现在与梦想、氛围、怀恋、热闹、亲近等词汇相关的诸多方面,并随着其物质载体的消逝而产生了情感空间剥夺;机会空间剥夺表现在降低其社区资源的可接近性,主客观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去留。在此基础之上,对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可以有效的研究区域尺度的城市化空间过程。通过利用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灯光数据,并计算灯光阈值,提取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信息;经分析获取城市群地区点状、线状与面状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并研究了城市重心的转移情况;最后探讨了不同年份不同城市的用地主导类型。研究表明:珠三角城市群表现出面状、线状与点状的扩张模式;在研究时段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113.63°E、22.82°N左右,移动幅度不大;1997—2007年,珠三角城市群中除惠州市,其余城市均表现为外延主导型扩展;2007—2012年,各城市均表现为填充增强主导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城市辐射功能增强,城市空间急剧扩展,使原来的城市边缘区域为中心区所包围,形成大片“城中村”。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涉及范围广、数量大、人口多,缺少可以置换的土地,改造成本巨大。以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东庄村改造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法,分析昆明市“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并认为应尽快分阶段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应从昆明市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实施以开发商为主体和以村民为主体的不同改造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督与协调,尽早制定“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政策和法规,编制统一、科学的规划,积极协调和平衡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村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并通过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措施解决村民的生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地名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是指留存在城市区 域内的传统乡村。随着城市化战 略的实施,城市在不断地扩展,使 得“城中村”农田部分也逐渐变成 城建用地,留存下来的一部分乡 村住宅用地,成为了在城市建设 之前已经存在的一方居住群体。 笔者以广州为例,对“城中村”的 地名建设作一浅谈。 一、对“城中村”的改造,是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l、城市化具有聚集经济效 益的功能。城市是产品和劳务的 供给中心,生产企业的聚集使其 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产品,由生产 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各项相关产业 的聚集,又使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0.
祝功武 《热带地理》2012,32(4):378-384
介绍了珠三角平原上广泛分布着历年构筑的堤围和基塘两种人工地貌,概括总结了珠三角先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囤-排水"防洪治涝理念。指出珠三角目前城市防治涝渍以加大排水能力为主的做法有严重缺陷,提出要重视囤(蓄)水系统,建立城市的"囤-排水系统"这一思路。认为在珠三角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应该保护一些具有重要水利价值的基塘;同时,利用一部分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构筑"人工地下水塘",构建城市地区成规模的囤水系统,形成城市区的水文调节器,快速消减地面积水,以解缓珠三角城市的涝渍之患。  相似文献   

11.
12.
《New Zealand geographer》1954,10(2):197-200
MAP AND LANDSCAPE. By Dorothy Sylvester.
MAPS AND DIAGRAMS. By F. J. Monkhouse and H. R. Wilkinson.
THE LOOK OF MAPS. By Arthur H. Robinson.
ELEMENTS OF CARTOGRAPHY. By Arthur H. Robinson.
GEOGRAPHY FROM THE AIR. By F. Walker.
OUR WORLD FROM THE AIR. By E. A. Gutkind.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52, pp. 250.  相似文献   

13.
RAE-ifi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cademi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ex Loftus 《Area》2006,38(1):110-112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沙系数的格兰吉尔因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高禄  罗怀良 《地理科学》2004,24(6):698-703
采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模型以及时间序列平稳性的ADF检验技术,结合23年的实测资料数据,分析了澜沧江天然来沙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澜沧江河道冲淤发生变化。结果发现:(1) 澜沧江历年来沙系数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过程、但历年冲淤变化却是一个稳定的时间过程;(2) 澜沧江河道(允景洪断面)历年来沙系数变化对于冲淤变化不存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或前者对后者无预测关系,因此澜沧江河道来沙系数的增加(或减少)都不一定导致断面淤积量增大(或冲刷量增大)。前人得出的"随来沙系数的增大,断面淤积量有所增加,反之,则冲刷量增加"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16.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1):9-15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快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得十分的必要。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构架,即在确定“九个生态经济区”基础上,建设“九个特色优势资源生产基地”和发展“九个特色优势产业”;对各生态经济区发展方向及其特色优势资源生产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布局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认为:(1)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先地区;(2)城市群主副中心相结合、并有多轴连通的网络化特征已初步显现;(3)从整体上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4)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4个圈层,预测未来将形成5个圈层;(5)空间轴线结构特征显著,并形成了"之"字形格局;(6)随着交通轴线的进一步拓展和衔接,将以此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节点的空间组织网络结构,在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复合状的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已确定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174个。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确保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好头、起好步,意义特别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必须科技先行。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保障试点示范效果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试点示范县  相似文献   

19.
20.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乡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在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子系统预选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筛选、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指标鉴别和定量检验,构建一整套科学、全面评价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包络数据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以物理学上容量耦合模型为依据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都江堰现代农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这套指标体系进行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之间耦合度的评价,为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发展以及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