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台风过程对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台风"韦帕"登陆前后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碳汇峰值在台风登陆前递增并达到极值,台风登陆时碳汇峰值迅速降低,而在台风登陆后...  相似文献   

2.
由于俄罗斯等国家的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史上出现了最严重的议程之争,暴露出近年来公约进程较为突出的决策程序与规则问题,这对联合国气候变化进程的未来有着较直接的影响。研究试图深入系统分析俄罗斯等国提出的三类主张的实质,即磋商基本规则、谈判授权,特别是作为决策手段的协商一致与投票问题,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以及未来前景分析。研究指出,对待程序与法律问题应从联合国气候变化进程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其追求建立并履行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之宗旨出发,从争端的真实背景与价值观入手,并指出民主、公开透明、缔约方驱动的磋商基本规则,以及协商一致这一基本决策手段,以此继续长期作为公约进程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为天气预报以及各类气象业务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引擎的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检查方法.该方法能对各类常规气象报文进行实时、准确地解码与译码,检查、订正不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编码规范的报文,并具备灵活的人机交互能力,以适应各类气象观测资料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该方法的应用,可取代传统的以气候极值检验为主要手段的质量检查方法,提高了实时资料处理的效率,并显著提升了相关气象产品结果的准确性.经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引入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地面观测中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不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检查提供参考。通过对2013年全年北京南郊试验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数据的分析,统计出了强关联规则气象观测要素相应的值域分布区间。分析了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相对应的变化阈值;通过分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发现能见度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因此,统计不同等级降雨强度所对应的能见度区间值,通过分析具体降水过程,揭示能见度与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上述相关性对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进行判定,可以为多种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蕾  方睿  张琨 《气象科技》2014,42(3):423-427
为了优化气象装备的管理效率和保障能力,加强气象装备应急储备管理,提出一种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手持设备和Web开发相结合的气象装备全寿命跟踪系统平台。该系统根据气象装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配和仓储等业务需求,实现全国气象装备管理一体化和业务统一化,为装备的管理及有效利用提供了方便;通过跟踪气象装备的状态信息(包括仓储信息、基本设备信息、业务状态等),为装备管理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参考依据。结合气象装备编码规则的研究成果,为每个气象设备进行唯一标识,同时也为气象装备寿命的预测提供了实际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风向传感器采用的格雷码编码方式使得风向传感器故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传统故障检测方法需要拆卸风向传感器破坏了气象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基于概率分布从数理统计角度建立了码盘式风向传感器的测量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布律规则的风向传感器故障检测算法,通过VB/SQL/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图示化的风向传感器故障检测程序,最后进行了故障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分布律规则的风向传感器故障检测算法能够在不拆卸风向传感器的情况下准确发现和判断出风向传感器单一或组合式故障类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数据,利用似然分类法及混合像元分解法对积雪分布范围进行了的试验提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积雪分布面积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运用混合像元分解法提取的积雪面积精度较高,适于大面积积雪覆盖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现有的气温和0~320cm各个层次的地温进行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揭示出了地温的垂直变化规律,阐述了地面气象业务软件参数设置里"规则库"与台站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员和预审员如何及时发现和判定一系列异常数据正误的方法。结果利于帮助有关工作人员了解地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及时分析、判定、发现异常数据。  相似文献   

9.
小波变换在信号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同时分析时域和频域方面的信息,但是传统的小波变换依赖于傅立叶变换,有大量的卷积运算,运算速度较慢.该文讨论了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原理,并采用它来处理脑电信号.提升算法作为构造第二代小波的关键技术,通过预测确定高频信息,更新后得到正确的低频信息,它不依赖于傅立叶变换,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通过分析提升算法的基本原理,用第二代小波变换实现了对脑电信号的节律(δ、θ、α、β)提取,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知识图谱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介绍了近期知识图谱的发展、构建方法、详细的构建过程,并对知识图谱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构建文本知识图谱、视觉知识图谱、多模态知识图谱的关键技术,比如信息提取、知识融合、知识表示等.作为知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图谱,尤其是多模态知识图谱的发展对大数据时代的高效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的滨海湿地生境使得它同陆生植被、水体-陆生植被混合像元难以区分,且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的空间分布还随着潮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基于通常采用的单一潮位遥感图像无法精确提取红树林空间信息.基于高潮位和低潮位TM遥感图像,尝试利用红树林的潮位周期性变化和滨海湿地特征来精确提取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缨帽变换和潮差信息提取的WIL+WIH、GVIL和GVIL-GVIH(WI、GVI分别为Wetness Index、Greenness Vegetation Index,下标L和H分别表示低潮位和高潮位)等指数能使红树林与其他地物之间具有很好的可分性;进一步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红树林进行分类识别,通过结合潮位信息能精确提取红树林,其中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4.57%、98.8%.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模式识别难以对土地遥感影像一次性精确统计分析.在精确分割出土地种类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骨干网络为ResNet-101-RPN的Mask R-CNN的遥感影像土地分割与轮廓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数据获取、图像去雾、遥感影像土地统计分析、土地分割和轮廓获取.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卫星地图瓦片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以0.907的均值平均精度(mAP)和31.33像素的均值平均距离误差(mADE)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不同种类土地分割和轮廓提取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因素众多、层次结构复杂且指标间存在相关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约简算法的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首先,初步建立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造脆弱性评价决策表;其次,运用知识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简化,其中非核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采用特征向量法进行确定,该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前提,较AHP权重判断法更具客观性;最后,将该方法和AHP权重判断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王净  李亚春  景元书 《气象科学》2009,29(3):342-347
从典型地物光谱曲线分析入手,MODIS数据的第7、2、1波段对植被、陆地、水体区分明显。本文对长三角太湖流域地区,采用MODIS数据以五种常水体识别进行水体信息提取,然后分别从目视解译效果、水体区分度的计算和提取的水体面积三方面来对这五种指数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应用MODIS数据进行水体识别时,比值植被指数(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和混和水体指数(CIWI,Combined Index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模型的目视解译效果较好,且CIWI指数具有水陆区分度较大和水体面积提取精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国产高分卫星1号(简称GF-1)可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这为实现精准农业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但是,其在复杂地形作物遥感提取方面的适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分析。因此,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栖霞市为研究区,基于GF-1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苹果树的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信息的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简称优化分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苹果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精度为94.1%,生产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7.3%和90.3%。相比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和无辅助信息的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本研究的优化方法遥感提取面积精度分别提高了17.4%和0.3%,生产精度分别提高了10.1%和2.6%,用户精度分别提高了10.1%和2.8%。该研究成果以期为GF-1卫星数据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果园信息遥感提取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遥感能周期性地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作物信息,通过适当的反演方法能够定量地提供作物在区域尺度上的生长状况;而作物生长模型可以在单点尺度上模拟出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对作物长势以及产量变化的做出机理性解释。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能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已成为目前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遥感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两种主要方法,即驱动法和同化法,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常用算法、优缺点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同时总结了将二者结合的研究趋势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后续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学遥感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传感器对地物进行特定电磁谱段的成像观测,是遥感科技中发展最早,也是目前对地观测和空间信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电子学与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空间、高光谱和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光学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技术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前景.本文首先概述了光学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图像的数据特点及光学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阐述了光学遥感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光学遥感信息技术与应用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频谱能量特征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空间的城市道路绿地轮廓特征检测方法.首先对遥感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频谱能量分布曲线,确定道路绿地轮廓的方向和截止频率,设计Gabor滤波器提取绿地轮廓特征;然后利用低通滤波获取道路中心线,根据道路中心线的缓冲区对绿地轮廓进行定位,得到道路绿地轮廓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图像频谱特征分析的方法,使滤波器参数的设计更加精确,可有效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城市道路绿地轮廓特征提取.  相似文献   

19.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can facilitate adaptation efforts. However, complex system dynamics, data scarcity, and heterogeneity often generate both contradictory findings and unexpec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Here we present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change in central Tibet to support the finding of delayed summ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 finding that has been subject to vigorous, ongoing debate based on Western scientific data. Tibetans who actively herd on a daily basis and are located at higher elevations were most likely to notice changes in seasonality, reported as later start of summer and green-up, and as delayed and shortened livestock milking season. Local meteorological data, indigenous observations of higher snowlines and long-term animal number data suggest that a regional warming trend, rather than land use change, may underlie the delayed phenology trends. We demonstrate that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can reveal counter-intuitive outcomes and help resolve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through its strengths in situations of high variability, ability to integrate over a range of variables and time scales, and operation outside of Western scientific logic. This suggests local knowledge does not exist to be confirmed or disproved by Western science, but rather can also advance Western science and help contribute to its debates. It is precisely points of apparent contradiction within and between knowledge systems that are most productive for more extensive inquiry. Future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adaptation policy-making, will benefit from careful, contextual dialog with local observations, focusing on observable biophysical phenomena that are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that are important to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