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概述CINRAD/SC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射系统调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一次"反峰过流"故障为例,根据故障检查方法和排除故障的全过程,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峰过流"故障主要原因为发射系统的脉冲变压器次级匝间短路,造成调制器失配,反峰电流激增,烧毁保护电阻,引起电流继电器动作,形成"反峰电流保护"并切断高压,输出"反峰过流"故障。更换脉冲变压器铁芯及绕组,注入新的25号变压器油,开机测试,各项技术指标均正常,故障排除,保障了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T_(1000)型电传机信号断线故障时有发生,即把机器的信号插头接入电路就切断线路电流.取下信号插头,40mA线路电流正常. 发生这样的故障,首先应查SST_3电路板上的F_1、F_2、F_3和F_4.这是接在发报线和收报线上的四个过压放电器.正常时,用万用表测过压放电器是不通的.但由于线路电压过高或雷电等原因,过压放电器会放电接地.一旦火花放电后,过压放电器的接地电压降到大约10V的稳定值,从而保护线路  相似文献   

3.
舒毅  舒童  杨苏勤  李欣  张福贵 《气象科技》2013,41(4):620-625
详细叙述了CINRAD/SA雷达灯丝电源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了控制电路中脉宽调制器SG1525A的特性,调试了控制斩波器的脉宽调制电路和振荡器控制电路的关键测试波形,并对灯丝电源输出电压、灯丝电压保护和灯丝电流保护进行了分步调试.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在灯丝电源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判定流程和故障排查、排除方法,旨在为雷达灯丝电源的故障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短路电流超标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包括改变系统运行方式、改善电网结构、采用高阻抗变压器、故障电流限制器等在内的多种短路电流限制措施在电网中的应用情况,并依据短路电流限制措施的仿真,对比提出适应电网实际情况的短路电流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电源防雷器级间能量配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电源防雷器与被保护设备电压保护水平配合原则,用行波理论分析了多级电源防雷器级问采用自然阻抗或退耦元件实现能量配合的具体方式,可直接应用于防雷工程实践,从而保证电源防雷器雷击瞬间逐级正常启动,将威胁设备的电涌电流泄放衰减到被保护设备能承受的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汪章维  裴翀  胡学英 《气象科技》2014,42(4):585-588
针对SA雷达发射机灯丝电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了跟踪,对出现的电源驱动电路板被烧焦的故障原因和处理办法进行了阐述。现有的SA雷达发射机灯丝电源存在保护性设计缺陷,经常出现破坏性的故障,特别是电源在驱动信号不稳的情况下,两个半桥驱动开关管被击穿,引起驱动电流过大,并烧焦电路板。通过对电路实际维修以及分析,发现此问题是可以克服的,只要适当增加灯丝电源的自我保护功能,并对控制电路进行部分改进,在驱动信号不稳引起电源输出异常时,电源快速收到雷达系统发出的响应信号,自动掐断强电电源,阻止了大电流在驱动信号非稳定期持续经过驱动电路,减少对开关管的冲击,避免随后产生破坏性故障。改进后灯丝电源在部分雷达上进行试用,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蓄电池以超过规10小时放电率进行大电流长期放电或过放电,都会对其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使用中必须加以控制。笔者用电路搭接成一个防蓄电池过放电自动检测控制保护电路(图1)对YD—1型应急电源的蓄电池进行过放电自动检测保护。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电源防雷器与被保护设备电压保护水平配合原则,用行波理论分析了多级电源防雷器级间采用自然阻抗或退耦元件实现能量配合的具体方式,可直接应用于防雷工程实践,从而保证电源防雷器雷击瞬间逐级正常启动,将威胁设备的电涌电流泄放衰减到被保护设备能承受的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陈慧  赖亚胜  陈聪 《广东气象》2022,44(1):74-76,80
通过对电源系统SPD几种常见的组合方式用8/20μs电流进行冲击试验,测出每种组合的残压和通流以及冲击前后的静态参数,通过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常见的电源系统SPD组合方式中两压敏电阻并联时的通流最大、残压最小,而压敏电阻串联时的残压最大、通流最小;采用多个压敏电阻并联适用于暂态过电流较大的保护场合;压敏电阻与气体放电管串联时,残压稍高,通流量增大,无漏电流,但反应时间变长,适用对SPD响应时间要求不太高的电路中;压敏电阻漏电流随着冲击电压的增大不断升高,所以应定期检测,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0.
两级雷击电涌保护器配合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气系统受两级雷击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ivice,SPD)配合保护下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变化特性的分析研究,建立过电压两级保护线路的瞬态Kirchhoff方程组,对各SPD、级间电缆(或解耦器)和负载的端电压、电流进行模拟计算,绘制时序波形图,获得两级SPD(首级为火花间隙、次级为压敏电阻)配合保护下的雷击过电流的分流特性和负载过电压变化特性,为雷击过电压过电流的多级保护提供理论分析方法,可供电气系统多级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ADTD系统的雷电流波头陡度频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6 2008年在重庆地区监测的729598次闪电进行统计,重点分析雷电流陡度的频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流波头陡度及其频率随极性不同而差异较大,正闪陡度明显大于负闪陡度,而同陡度负闪频率却显著大于正闪;雷电流幅值与陡度相关系数为+0.613;采用电力行业标准DL/T620推荐波头时间反推得到的雷电流陡度和采用Ciger推荐公式计算得到的雷电流陡度的概率分布特征与统计特征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DTD系统获取雷电流陡度资料的局限性,为合理选取雷电流陡度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雷电临近预警技术在雷电灾害防御业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电子系统的雷电灾害特点,在传统被动防雷技术基础上,提出基于雷电临近预警的主动防雷技术,应用雷电临近预警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开发以B/S结构为架构的雷电临近预警应用系统。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4个无线电监测站的主动防雷应用效果进行两种方法的预警效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主动防雷技术是对被动防雷技术的一个较好的完善和补充。采用闪电数量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有效预警率为69%,采用预报评分方法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平均准确率为53%,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预警效果较好,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零散的区域预警效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在了解光伏发电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防雷装置和接地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防雷规范划分光伏发电站防雷类别,提出了使用输出电流较大的检测设备,采用异频小电流、GPS定位系统配合,对电站的光伏方阵区和交流输配电设备区2个重点区域的检测方法,针对每一个特性参数给出了要求值和测试结果判断.采用异频小电流干扰小、操作安全,GPS定位测距准确,测试方法比较科学,测试取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可有效判断光伏发电系统防雷和接地装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宋平健  王媛媛 《气象科技》2013,41(4):753-757
地铁是机电系统、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高度集中的工程建设项目,雷电对地铁各控制系统的功能、对乘客及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通过计算北京地铁新城五线高架车站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对地铁在特大型城市中的重要性、发生雷电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应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运行列车遭受雷击可能性分析表明,充分利用高架区间灯杆的高度,在接触轨和走行轨上按一定的间隔安装专用电涌保护器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列车和牵引电源的雷电防护.分析了在高架桥梁的防雷接地中大量使用地极保护器的利与弊,探讨了通过加强对杂散电流防腐的设计来减少或不使用地极保护器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5.
邱洋 《气象科技》2020,48(1):121-126
雷电流幅值是研究区域雷电分布极其重要的一个参数,目前河南省在雷电流幅值方面的研究较少。利用2008—2017年河南省气象部门ADTD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监测数据,对规程法、IEEE工作组和CIGRE工作组推荐公式的特征函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河南正、负地闪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存在差异,采用IEEE工作组推荐的公式对河南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进行的拟合效果最佳,同时得出了河南省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表达式,为更好地研究河南省雷电特征和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地闪密度的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洪泽湖周边、太湖和宁镇丘陵周边是江苏省雷电防护重点区域.江苏省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符合Anderson经验公式,幅值主要在20~40kA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南区域中心模式SWC-WARMS降水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14—2015年5—10月12(24)h累积降水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36(72 h)预报时效内降水预报资料,从概率和频次角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观测和模式降水在量级及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各预报时效各量级降水的概率密度均比观测偏大,并向10 mm以下雨量集中,且随预报时效延长偏大更显著;模式与观测降水的概率密度曲线差异在盆地小于高原,地形差异小的区域小于地形差异大的区域。SWC-WARMS模式对四川地区降水预报存在雨日较观测明显偏多,量级偏大,降水频次高值区范围偏大、出现虚假高值区等系统性偏差。此外,模式预报在20—08时比08—20时优,24 h累积降水预报优于12 h降水预报,尤以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落区预报为甚。最后,模式极端强降水预报在20—08、20—20时较实况偏大,08—20时,模式预报在盆地较实况偏小,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