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利用已发表的Trapezium星团和IC348星团的K波段光度函数和作者获得的NGC663I波段的光度函数,将它们分别与不同年龄一次形成或分批形成的模型计算结果作了比较,认为Trapezium星团的年龄为5×105年,IC348则为4-6×106年,且它们的成员星可能是持续产生的.NGC663的年龄据推算在1-3×107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来自新发现的孤立中子星1ES1853-379方向的γ射线上限为5×10%-8phcm^-2s^-1。假设γ射线辐射的1/4π立体角的成束和1GeV的平均光子能量,对应的γ光度上限为7.6×10^23(D/100pc)^2J/s。导出的γ射线辐射效率上限比极冠模型或外间隙模型所预期的辐射效率低两个量级。由此给出了这一中子星自转参数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光学观测表明,致密星系群SCGG 223中成员星系的速度弥散高达1106km/s,并且 整个星系群处于平衡状态.星系群的数值模拟也显示, SCGG 223是维里化的.这些光学 波段上的研究结果暗示, SCGG 223可能具有星系团量级的大引力质量,其星系际气体则 很可能处在极高温的状态.为了证实这些推测,作者在 1999年 2月利用 ASCA卫星对 SCGG 223进行了 X射线观测.通过光谱分析,获得了它的气体温度和 0.5~10 keV波段 上的光度分别为kT=1.4_(-0.4)~(+.6): keV和9.85_(-2.04)~(6.11)× 1036J S-1.与光学观测所作出的预计相 反,这些数值显示 SCGG 223是一个正常的低温星系群.由于 SCGG 223在 0.5~10 keV 波段上很暗,无法从ASCA获得的X射线表面亮度分布推算其总引力质量,因此,尚不 能直接判断它的质量是否真的像光学维里质量那样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5.
本用球对称扰动模型导出了星系暗晕的平均密度与形成时间的关系,并由此估算银河系的形成时间tv,我们把球状星团的年龄作为银河系年龄tG的代表。则tG+tV是宇宙年龄,对Ωλ=0,0.07和0.8的平坦宇宙模型,本计算并讨论了能与它相洽的哈毂常数的范围,结果表明,若哈勃常数大到80km·s^-1·Mpc^-1左右,引入宇宙常数并不一定能解决宇宙年龄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50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现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50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7.
从ROSAT PSPC观测数据中我国发现了与PSR0355+54相关联的脉冲星X射线喷流存在的证据。这是一个与脉冲星自行方向相反的长度为12′的近似线性的辐射特征。假设喷流具有PSR0355+54相同的距离和星际吸收,而其能谱是谱指数为-0.5的幂律谱,可导出喷流的光度为2.48±0.83×10^24J/S。喷流中的平均磁场约为7.9×10^-9T,典型的电子能量为2.1×10^7MeV。  相似文献   

8.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05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射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05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它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9.
位于日冕微波区的微波Ⅲ型爆发界面频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天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Ⅲ型爆发对,其频率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Ⅲ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10.
本利用Kent和Gunn提供的COMA团天区414个星系的视向速度资料,以及关于团成员的统计判别结果,对COMA团进行了动力学方面的讨论。分析表明COMA团不存在显动力学效应的整体转动。利用King-Michie模型拟合得到COMA团的核半径为5。'2(相当于210kpc,取H0=50km·s^-1·Mpc^-1),特征速度弥散度为935km·s^-1。从动力学模型的角度来看,COMA团有较为  相似文献   

11.
在漠河1997年3月9日全食期间,使用3°测量视场的光电光度计,测量了日冕总光通。仪器的光谱响应符合V(λ)函数。测量结果,太阳黑子极小期日冕的总光通φc与太阳总光通φs之间的关系为φc=0.69×10^-6φ。  相似文献   

12.
在1992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期间,我们利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2号CCD和缩焦装置,对环星系NGC4736进行了Ⅴ和Ⅰ波段深曝光观测。在经过Richardson-Lucy图象复原以及自适应滤波两种方法处理后,发现仅仅在Ⅴ波段图象上,其核区存在一个直径约为10″的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曾琴 《天文学报》1994,35(3):281-287
本文对猎户座IRc2的正、仲水脉泽区的物理条件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能温度600K左右,尘埃温度低于350K,密度约10~(8±0.5)cm~(-3)和水对氢分子相对丰度与速度梯度比为4×10~(-9)pcskm~(-1)的条件下,仲水3_(13)—2_(20),5_(15)—4_(22)及正水6_(16)—5_(23),4_(14)—3_(21)脉泽可能同时呈现。这个区域的水丰度约为4×10~(-6)。热尘埃并不使脉泽加强,碰撞抽运是激发星际水脉泽的一个可能机制。高密度下,准共振碰撞效应的计入可以解释6_(16)—5_(23)脉泽的高亮温度。  相似文献   

14.
在1992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期间,我们利用云南天台1m望远镜2号CCD和缩焦装置,对环星系NGC4736进行了V和I波段深曝光观测。在经过Richardson-Lucy图象复原以及自适应滤波两种方法处理后,发现仅仅在V波段图像上,其核区存在一个直径约为10″的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使用美国VLA,对快速目转的晚型巨星FKCom在3.6、6、18、20厘米波长上进行了射电观测,探测到mJy量级的射电辐射,而没有探测到圆偏振。我们用热模型对射电频谱进行了拟合,结果都不成功。当发射体内电子密度为9×108cm-3,温度为5×107K时,半径为120R⊙.可获得较为接近的流量,但109量级的电子密度不大可能扩展到如此大的范围。这样的发射体用热模型得到的X射线光度比Einstein天文台所观测到的值大两个数量级。FKCom的射电光度和X射线光度与RSCVn双星系统相近,如果FKCom的射电发射也是由相对论电子在中等强度的磁场中作加速运动产生的话,则在10高斯磁场中半径为3R⊙左右的发射区在相应波段即可达到观测的流量值。  相似文献   

16.
作在对年轻疏散星团NGC6913的观测中发现一颗具有独特Hα谱线形状变化的天体,本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超新星坍缩与中微子泄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用简化的中微子泄漏模式代替输运方程,计算超新星坍缩过程中的中微子变化。通过调节模式中的能数可改变中微子的俘陷密度使之达到较为合适的值,还讨论了在中微子俘陷密度到达之前,特定密度区段(10^10-5×10^11g/cm^3)内使电子俘获率有显变化的一种参数方法及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太阳大气锂的丰度7Li/H=10-11(按原子数计)。或[7Li]=log(7Li/H)+12=10.它比太阳系原始星云和银河系星际介质钾的丰度要低约两个数量级.因此太阳在它形成之后,其大气锂必定经受了严重衰减.然而年轻的银河疏散星团(如昂星团和英仙a星团)中有效温度高于5500 K的主序星,其锂丰度都基本是正常的,井末呈现明显的衰减.这充分说明,太阳型恒星锂的衰减主要发生在主序阶段,而非在主序前的演化阶段. 在恒星中,7Li是通过核反应7Li(p,a)4He,而毁坏.上述反应在T≥ 2.5×10…  相似文献   

19.
CO67—186μm谱线在天体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瑞青  缪源 《天文学报》1999,40(4):376-381
采用球型大速度梯度模型,对IRC+ 10216 、AFGL2688 和NGC7027 等经ISO 发表的首次数据证明有相对强的CO67 - 186 μm 发射线的天体作模型计算.统计平衡辐射转移计算共覆盖低于能量4863 cm -1(v = 0 ,J= 0 能级的能量为0) 的全部能级,即v = 0 、J= 0 -50 ,v = 1 、J= 0 - 37 和v = 2 、J= 0 - 17 的107 个能级.计算表明CO 谱线的流量相对值对于上能级转动量子数Ju 的分布函数,是该谱线发射区物理条件的良好探针.IRC+ 10216 的CO远红外发射线主要由中央星激发形成,而AFGL2688 和NGC7027 区则是因温暖和致密的冲击气体所致.对ISO 首次数据涉及的其他天体的CO 谱线激发机制,也作了一些讨论。CO 的谱线是在67 - 186 μm 波段探测动能温度数百度以上的热天体,诸如富碳、富氧演化星包层,行星状星云、年轻星和恒星形成区复合体物理条件的重要探针  相似文献   

20.
由Titan,Rhea和Iapetus轨道数值改进求解土星质量和形状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Titan、Rhea和Iapetus由数值改进产生轨道,并拟合1967-1988年的4514个星对的照相观测以求改进自由参数。土星系的质量Msa和形状参数J2,以及卫星的质量mIa,mRh作为自由参数参加求解。归算得:Msa=1/3498.0±0.14Msun(太阳质量)(2.858780×10-4±0.00010),J2=0.016473±0.000110,mIa=3.35×10-6Msa,mRh=4.44×10-6Msa。归算表明,由于选择了由Titan、Rhea、Iapetus组成的较合理的动力学系统进行数值积分和采用了不同星对(Iapetus-Titan,Rhea-Titan)观测资料作拟合改进求解,其结果显然要好。由地面观测资料归算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空间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