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从横向来看,主要是突出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三大区域的特色,并对其发展进行定位,这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发展的基础。从纵向来看,就是为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市场、交通等条件,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了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带来的问题,并在些基础上,应用G.迈尔的回程效果理论,提出了改善和最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晶晶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依据中国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借助泰尔指数、空间分析、回归建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和人口流动的时空格局,探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户籍人口计算的经济总差异和分解差异均大于基于常住人口计算的差异,户籍口径差异随时间扩大,常住口径差异则随时间缩小;②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在东、中、西地带呈现不同的中心—外围结构,东部以空间聚合的长三角经济发达县为面状核心区,具有都市连绵带特征,中部和西部则形成多个以中心城市为点状核心区的中心—外围结构;③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比率的提高均显著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但在2000年会相对减缓流出地的增长,2010年则相对缓慢地促进流出地的增长,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④ 省域和地带因素会干扰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解释,在控制了二者的影响之后,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程度明显减弱;⑤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以工业化水平所体现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财政分权和区域战略的影响较小;对流出地而言,重视劳动力回流、推进人口家庭化迁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是防止乃至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关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特征看,长江中游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绝对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且这种扩大趋势从2000年后逐步增强;相对经济差异不显著,4个经济区中1995-2003年武汉城市圈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最慢,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最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差异最大。从空间演变特征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加大,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弱,扩散效应逐渐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城市出现极化现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区位、区域政策、中心城市的联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今世界经济推动下,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发展有了全新的意义,该文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合作角度出发,借鉴国外流域开发成功的范例,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基础,合作领域等,并论述了具体的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论文通过构建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和泰尔指数,揭示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市(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地区差异特征和差异来源,并进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显示:①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中游和下游平原地区;人居生活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下游省会及核心发展城市周边;生态保育功能强的区域在上游和中游山地丘陵地区。② 乡村功能总体区域差异来源于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农业生产功能在上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人居生活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在下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中游地区乡村功能整体区域差异较小。③ 基于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划分农业生产区、人居生活区、生态保育区、人居生活-农业生产复合区、人居生活-生态保育复合区、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复合区、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协调区8种功能类型区,可为完善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曾永明  骆泽平  汪瑶瑶 《热带地理》2021,41(6):1258-1269
人口流迁对区域经济差距是扩大效应还是缩小效应的争论一直存在,文章利用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2001—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此议题再作分析。主要结论为:1)对于全局区域经济差距,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与经济差距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早期为扩大效应,后期为收敛效应,这与中国梯度发展战略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化发展理念吻合。2)对于省内区域经济差距,人口流动亦表现为先扩大后收敛的作用,人口迁移则仅表现为扩大效应而无收敛效应。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作用差异来源于后者户籍变更所带来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空间转换。3)考虑空间效应后,判断人口流迁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内生关系变得相对复杂,但更为全面客观;效应分解显示,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最终是利于区域均衡发展的,其中溢出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提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和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1984年,"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1.
Ha  Lin  Tu  Jianjun  Yang  Jianping  Xu  Chunhai  Pang  Jiaxing  Lu  Debin  Yao  Zuolin  Zhao  Wen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7):1117-1139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YREZ) faces ecological function decline, deterioration and degradation under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it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over recent decades. Eco-efficiency is considered as a 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nd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lack-based measure and data envelope analysis model, we take 12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the YREZ as the study unit and measure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YREZ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which considers undesired outp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development was carried out at provincial, prefectural and city scal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model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ly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ary regularity of eco-efficiency.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eco-efficiency value varied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an "N-shaped" pattern, the value is the largest downstream and the smallest upstream. Regional eco-efficiency presented certain volatility in growth and a clear spatial positive agglomeration trend from 2000 to 201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ch agglomeration are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ming some high-high agglomeration areas at the center of the shaft with Shanghai and surrounding cities, and some low-low agglomeration areas at the center with middle reaches and upstream cities. The low-high over-aggregation and high-low polarization clusters were fewer.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degree of positive agglomer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nd the eco-efficiency gap of the neighborhoodunit reduced.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value of the YREZ presente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northeast-southwest axis and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similarly showed a northeast-southwest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2.
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河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地带 ,本文在分析黄河经济带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黄河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 ,并且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原则、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空间耦合协调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汪德根  孙枫 《地理科学》2018,38(7):1089-1097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大致表现为“东高西低”和“大城市群高边缘城市低”的分布特征,且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各类陆路交通可达性存在“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且高铁可达性区域差异远大于普通铁路和公路;陆路交通综合可达性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总体较高,由东向西耦合协调度逐渐降低,其中,公路耦合协调度结果与陆路综合交通耦合协调度结果最匹配,高铁和普通铁路对城镇化发展承担跨区域协调作用,高铁作用更明显,公路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有限,仅能带动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4.
I.DevelopmentSituationTheregionalongtheYangizeRiveristhenationalmajorexploitationbeltandthebondoftheeasternandwesternpartsofC...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岸线资源是重要而特殊的国土资源与国土空间,在江河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遥感解译、部门座谈、实地勘察和采样测试等技术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干支流岸线资源开展了系统的调查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岸线资源条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岸线资源生态敏感程度较高,开发与保护协调困难,岸线利用对滨岸带水环境和水生态产生影响,局部岸段健康风险突出,滨江湿地呈萎缩、破碎化趋势。从岸线资源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战略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并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计算出1983–2012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资源环境成本由4736.55×10^12元攀升至15 359.45×10^12元、占全国同期比重由31.1%降至19.7%,协调发展度由0.295升至1.506,各时段相对协调发展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993、2003年3个时段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研究区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做出较大贡献;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第一、三产业增加值整体上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未来,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应积极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细则,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各个层面实施生态恢复补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85-1692
以长三角不同规模的四大枢纽机场为实证研究对象, 探讨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研究围绕经济总体特征、临空指向特征、产业组织特征分别构建相应指标并展开评估, 研究表明:① 经济总体特征方面, 随着机场规模增大, 空港经济区服务经济特征逐渐强化, 传统服务业引领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该过程, 除机场规模外, 空港经济区与城市的区位关系也深刻影响了产业结构演进;② 临空指向特征方面, 临空指向度首先逐步增强, 而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③ 产业组织特征方面, 航空运输产业组织有序化, 产业链逐步延长;受航空客货流空间扩散差异的影响, 航空货运产业引导了空港经济发展, 航空客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 长三角空港经济区存在现代服务业份额较低、临空指向度较弱等问题, 航空运输产业链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迁移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及其区域效应是当今区域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及区域效应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区域发展进程的经济社会演化态势,并对中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可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呈现了劳动力高强度集聚、长三角内迁移流动活跃、劳动力迁移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等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与此同时,长三角劳动力迁移流动对长三角各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人才密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将造成影响。在未来,经济社会演变对长三角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将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