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土壤污染的发生因素与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建业  汤艳杰 《热带地理》2003,23(2):115-118,122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土壤污染特征主要与土壤特性和功能相联系.导致土壤污染的内在和外在的可能因素繁多,土壤污染组分日益复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也逐渐加深.研究表明,重金属类和农药类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的主要化学污染物.现有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即生物技术与化学方法相结合,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与传统的处理土壤污染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简单和高效等优点。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几种类型,论述了当前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涉及了其中的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两种修复类型,当它们与其他诸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相结合时,可以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而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独有的生理特性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应用。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些不足、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开发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修复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矿区重金属修复的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指出了各方法特点。通过分析,提出联合修复、植物修复和新型化学改良剂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总结植物修复技术进展现状基础上,以株洲某工业区土壤及植物重金属含量数据为对象,分析在该区筛选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及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工作的可能性。据研究区植物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认为该区可筛选出Cd等元素的超积累植物;据植物生物量估算,认为以菊芋等植物组合并辅以施肥等强化措施,可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5.
凤太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资源基地,多年来无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重金属元素超标、地表水污染等问题。根据矿集区污染特征提出了电动修复法、含磷物质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含磷物质修复法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施以不同类型的含磷化合物以降低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电动修复法具有修复时间短、修复彻底、不会引入环境有害物质等优点;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能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韶关市矿山治理修复为例,分析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韶关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中国锌都"之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时技术的局限性等,带来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隐患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需求刻不容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系统综合治理已摆在全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甚至是首位。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排出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土壤污染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现阶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在各个相关领域开展。本文主要就土壤重金属的概念、来源种类、特点危害、防治修复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得出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及其修复主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工矿企业也随之产生,这些工矿企业所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物质经过一定处理或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这些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植物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超过一定的耐受值,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不同植物其耐受值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也不同.而在倡导低碳、绿色的今天,利用植物来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具有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不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这是其他修复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与优点.但该方法仍是一项刚刚兴起的修复技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迁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及迁移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GIS空间分布特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分类方法,并系统总结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及迁移规律。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与迁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有效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简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工业的发展与废弃物排放的不断增加,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广大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简要介绍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系统分析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污染现状以及污染趋势,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特征,着重探讨了农业用地土壤与城市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分异、迁移特征和迁移规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阎伍玖 《地理科学》2008,28(2):282-285
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城市边缘区14个典型土壤采样点重金属As、Hg、Pb、Cd、Zn、Cr污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本地区自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自然含量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分别计算出各调查区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应用对应分析技术,初步研究了芜湖市城市边缘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芜湖城市边缘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显著,且各区域间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看,鸠江、马塘、西江等样点较其他区域污染严重,各区域间Pb、Hg污染水平差异明显,但As、Cd、Zn、Cr污染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13.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有害气体,或是水体污染物随灌溉进入土壤。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3种类型。靠近人业污染源附近,镉的含量及污染指数高;大部分土壤受多种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主要表现为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Cd含量超标严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污灌区不同重金属污染样点的土壤动物个体与种群特征。结果表明:(1)污灌区土壤动物优势种群为线虫和等节跳科,总的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春季(分别为3158只和74种)均多于秋季(分别为1963只和57种)。(2)3种不同污染级别土壤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春季均少于秋季,春季样点间的种群相似性低于秋季。(3)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大,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有显著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样点,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低。(4)土壤动物密度-种群指数(DG)秋季大于春季,春秋两季都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降低。(5)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表现为个体数量较种群数量明显,水平分布较垂直分布明显,春季较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15.
Study of polluted soil remediation based on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soil pollution poses a terrible hazard to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present techniques of 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cannot control this growing threa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llutant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pumping and treating, which is a typical washing technology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methods that utilize freeze-thaw cycles. In the soil freezing process, water shifts from unfrozen soils to the freezing front,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soil will be enhanced under certain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water condi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urific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hrough freeze-thaw action. We conducted a cleansing experiment on clay and silica sand infused with NaCl(si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foun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purification was enhanced remarkably in the latter by the freeze-thaw action. To assess the effective extraction of DNAPLs in soil,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on suction by freezing, predicated on the different freezing points of moisture and pollutants. We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the freezing-thawing action, enabling the DNAPL contaminants to be extracted selectively an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Three kinds of tundra plant samples including Dicranum angustum(a type of boreal bryophyte),Puccinellia phryganodes(a type of fringy plant),Salix polaris(a type of vascular plant) and surface soil were samples in 200 at Ny-lesund of the Arctic.The levels of eight heavy metal elements(Hg,Pb,Cd,Cu,Zn,Ni,Fe and Mn) and three metal-like elements(As,Se,Sr) in the plant and soil samples of the areas within previous coal mining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areas.The relative accumul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se tundra plant sampl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ne in the soil samples,especially in the areas affected by previous coal-mining activities.Thus,the pollution is apparently from local coal mining activity.Dicranum angustum ha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among those elements,and it can be a good bio-indicator for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Ny-lesund.Though Ny-lesund is less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than nearby Northern European human living areas,but much more than the tundras of the Alaska,Greenland and the Antarc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