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多震多灾的省份。当地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样本区域,对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信息智慧化推送接受程度等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评价,10个样本区域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整体认知水平不高,“优秀”等级的州市为0,“良好”等级的州市有6个,“差”的州市有4个;对互联网智慧化推送的民众接受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评价防震减灾科普效果、准确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在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面向北京市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8.4%的公众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不同人群接受程度不一;公众对地震预报仍抱有较大的期望,大学生和农民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水平较低;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是目前公众获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地震科普报告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群体,即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更新的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公共会场临时聚集的身份多样的市民。实践表明,一个精彩的地震科普报告不仅需要精确的选题与素材,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报告技巧。本文就未来地震科普宣传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全民防灾意识教育、地震应急科普宣传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科普课件是传播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载体。为提高科普课件的针对性,需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将社会群体大致划分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5类来分析。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了2000年至今关于防震减灾科普需求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不同人群的共性和个性认知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防震减灾科普课件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地震科普宣传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它作为一种信息,尤其要以科学事实为根据、以自己特殊的规律来表现适应民众心理的实质内容。本文用系统论、心理学、信息论的观点,试图从信息的传播、及馈及其科学管理的角度,探索开展地震防震减灾社会宣传工作的规律,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科学的社会宣传功能,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问题,供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2020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工作,设计了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受众收获评价、公众满意度和需求等指标,量化衡量防震减灾科普在公众中的触达现状、公众的收获评价、反馈评价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与防震减灾科普的接触较普遍,受众收获评价和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较高。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在不同城乡、年龄、学历、职业等层面的群体差异较明显。科普活动的公众接触率相对较低,受众收获评价较高,公众对活动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活动组织管理。科普作品的公众接触率最高,但受众收获评价较低,在促进公众技能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短板,公众对作品形式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内容通俗易懂性。科普场所的公众接触率最低,但受众收获评价最高,对公众知识、技能、意识的提升作用较好。公众对科普场所信息查找便利性的满意度较低,导致科普场所满意度评价低于科普活动和科普作品。分析表明,需重视公众需求和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科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满足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对于地震应急科普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效能,从而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通过对2023年2月11日河源4.3级地震应急科普处置工作分析,提出公众需求视角下地震应急科普的实践探索。如何将公众对地震应急科普需求和获取能力进行有效地结合,继而转变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将是今后地震应急科普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10.
姚迪 《地震科学进展》2022,(11):540-542
面对融媒体时代,结合近年来浙江地震科普融媒探索实践,本文分别从3个方面探讨如何 “讲好地震故事” 以实现地震科普高价值传播。①精细化内容设计,用微视频讲好地震故事;②跨媒介叙事传播,多渠道讲好地震故事;③展望浸媒体时代,邀你一起讲地震故事。   相似文献   

11.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  相似文献   

12.
王萍  高也  潘一 《高原地震》2022,(3):73-77
为了真实了解中小学生地震避险与逃生知识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情况,为深化中小学校地震避险与逃生知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380名中小学生作为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中小学生地震避险与逃生知识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中小学生的地震避险与逃生知识普及率较高,但是知晓率仍然较低,对自救互救技能、避震知识、地震谣传鉴别等关键领域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同时,中小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地震避险与逃生知识的重要性,对地震安全知识具有较高的需求。在知识获取偏好方面,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已然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渠道,相应的网络和新媒体作品也是学生最喜爱的获取形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叶佳宁  何霆 《华南地震》2014,(2):115-119
地震的科普知识是公众关心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利用流媒体技术设计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主要介绍了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黑龙江省地震局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宣教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通过对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宣教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有的放矢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三维目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维度,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地震科普讲座作为一种教育教学,也应有相应的教学目的和需要实现的宣传效果。以教学三维目标为引领,设计地震科普讲座,发挥目标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受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学习、理解和参与能力,从而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科学避震,保护自我及他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702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汶川地震前后灾害认知的变化及对风险沟通的看法,经过赋分计算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公众对汶川灾害高度关注,电视、网络是公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被调查者所掌握的灾害应急避险知识水平低,而且在地震后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改善,但是减灾意识及行为倾向有所改善.样本个体的教育水平、性...  相似文献   

17.
程奕 《四川地震》2014,(4):42-45
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主要偏重的是如何地震避险。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区民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宣传缺乏系统性。本文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现场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维护震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及顺利地开展地震现场救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中国地震》2014,30(3):373-381
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是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的作品。广义的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分为3类:新闻纪实类、科教专题类、动漫科普类。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叙事断点"处理不好,包装效果有待加强;传播的语境需要扩展,新闻性不强,整体结构把握不好;选题的题材不足,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应补充"大部头"、重量级作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直播、机器人撰稿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探索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近两年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地震系统科普宣传融合发展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