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树林种植区在维护滩涂生态环境功能方面作用显著。玉环县茅埏岛位于浙江省南部乐清湾中部,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基地,该区域滩涂原本拥有优良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由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大面积侵占带来了生态灾难,破坏了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使滩涂水生动物无法立足。通过近10年清除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秋茄)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秋茄树)基本适宜本区域种植发展,并有效实现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区域种植面积已达105hm~2,成为我国红树林生长最北缘种植区域,为红树林北移造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树林(Mangroves)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是我国红树林林下灌丛的主要物种,是林下植被碳库的主要构成成分。本研究选取深圳福田红树林区的林下、林窗、林缘和光滩等不同生境下自然生长的老鼠簕植株,测定植株生物量和光合特性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林窗生境下的老鼠簕植株的光合能力、光合固碳速率和地上生物量累积均达到最大;林下生境最不利于老鼠簕植株固碳;光滩的老鼠簕植株具有较高的地下生物量累积,但由于其蒸腾速率高、水分利用率低下,其固碳较低。光照强度是决定不同生境老鼠簕植株固碳的关键因子。在未来我国红树林造林中,老鼠簕可作为林下植被构建,以提高红树林生物量总碳库,但最适宜老鼠簕固碳的光照约为40%~80%。本文研究结果将为红树林造林实践中的物种选择和林分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综述我国红树林资源的历史变化,以及各地区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种类组成、面积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等;归纳影响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污染、过度养殖、海洋工程、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等。针对我国红树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红树林保护立法、环境综合整治管控、宣传教育、转产转业、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红树林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生态系统是最具价值的人类资源之一,为沿海更多人们所依赖,尤其是具有极高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为海洋生物提供产卵和养育的场所、保护海岸以防受到海浪和飓风侵蚀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非常必要.回顾了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这3种典型且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者可通用的且更为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和措施,未来能将三者的修复进行综合考虑,以为其他类似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的协调发展,文章分析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及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根据福建省南平市“生态银行”的探索实践及其启示,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提出海洋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协同发展的方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存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海洋生态价值实现存在家底绘制、权责主体界定、确权内容和方法、产权交易的实现方式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借鉴“生态银行”对生态资源资产“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理念以及打造生态资源权益资本化运作平台的方法,应实现生态修复与生态价值的和谐统一,偏重于通过生态修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侧升级,从而实现生态价值;将红树林生态修复与高效工厂化海水养殖相结合,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红树林生态银行”资产运作,实现红树林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估多元环境因子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探索区域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和修复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应用最大熵模型评估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叠加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红树林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在生物气候、地形、水质、沉积物、水文等5组环境变量中,影响厦门湾研究区内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类型为温度、地形和水质。在单项环境因子中,离岸线距离、营养盐浓度、盐度等对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的贡献度最大。适宜性和修复潜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九龙江河口、翔安下潭尾、海沧东屿等区域。与现存红树林的分布相对照,理论上还有约406.4 hm^2的高修复潜力区和1001.2 hm^2的中修复潜力区可考虑用于未来红树林修复。现有的保护区和修复工程已基本覆盖了上述大部分区域,未来厦门湾内的红树林修复选址可考虑泉州市安海湾沿岸、龙海市九龙江河口、漳州港沿岸和附近岛屿。本研究尝试采用新兴模型方法判断红树林的综合适生条件,并实现空间化、定量化的评估,其结果可为红树林修复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研究指出红树林在海岸带碳固定和碳储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印度尼西亚的红树林面积在全球占很大的比重,对于该地区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来源的认识仍有限。本研究调查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海洋型的Wori红树林中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以期加深该地区红树林“蓝碳”功能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Wori红树林0-50cm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储量为15.4 kg/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部分(65%)。红树植物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3 kg/m2和23.7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离岸距离的采样站位中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而生物量碳储量则在外滩最高。13C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中蓄积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红树林有机质,而潮水中的悬浮有机质和红树林外缘的海草并不构成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它们的贡献者都低于2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热带地区海洋型红树林湿地在碳储存以及红树植物对碳固定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大幅度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恢复珊瑚礁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以及服务价值.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等经常造成近海富营养化.选用大型海藻或大型海藻与贝类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富营养化海区生态修复,在介绍富营养化海区特征及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修复生物及其组合对不同富营养化海区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贝类不宜单独作为修复生物;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提高溶...  相似文献   

11.
2016年4月对厦门无居民海岛猴屿开展了植被和土壤调查,采用全岛调查的方法查清全岛植物种类及生长状况,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比较人工恢复林和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以期为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全岛共有乔木5科5属6种,灌木有10科12属13种,草本植物有21科39属40种.由于被海包围、面积狭小、地形简单,物种传播速度慢,猴屿生物多样性较低,猴屿人工恢复林物种多样性与次生林差异不显著.人工恢复林土壤肥力显著低于次生林,植物生长及其产生的凋落物可以促进土壤肥力的改善.海岛普遍风大、缺水,植被恢复应选用适应海岛环境能力强的物种.猴屿植被破坏导致生态位缺失,进而造成马缨丹生物入侵,影响海岛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家和沿海地方在制订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政策的现状和实施概况,从管理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目前海洋生态修复的政策大多分散在岸线保护、滨海湿地保护、围填海管控修复的单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相关规划或标准中,国家和地方层面对于系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尚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13.
广西涠洲岛地处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其造礁石珊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30年来涠洲岛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正面临生物多样性衰退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威胁。本研究针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衰退区域,参照珊瑚礁生态恢复潜力评估决策流程进行恢复可行性评估和恢复策略探讨。结果显示,该区域有造礁石珊瑚5科10属21种;表征海水水质质量的6项指标均在I类水质标准范围,且常年处于贫营养化;大型海藻覆盖率不足1.00%,90.00%以上的珊瑚礁鱼类为杂食性,且该鱼类种群结构有利于调控大型海藻的暴发性生长,与大型藻类和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相适应,适宜珊瑚生长。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仅有5.60%,底质类型57.27%为礁石,34.30%的底质为非稳定的碎石和砂,珊瑚幼体补充量平均为3.17 ind/m2,珊瑚幼体更新缓慢。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复潜力,但珊瑚覆盖率低、幼体补充量少以及部分底质结构不稳定是限制涠洲岛珊瑚礁自然恢复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人工干预。在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园艺式培育珊瑚苗种、批量珊瑚原位种植和构建人工珊...  相似文献   

14.
在对胶州湾湿地退化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 研究其退化表现和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依据实际情况, 在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胶州湾湿地的修复措施, 包括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生态安全意识; 加强综合管理手段, 建立完善法制法规; 探寻绿色生态路线, 推广植物修复手段; 建立浅滩湿地恢复与补水工程;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制定湿地总体规划, 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依据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特点和工作程序确定生态修复的管理目标,以生态修复效果为导向,运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项目管理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分别对应于逻辑层次的投入、产出、目的/作用与目标.其中,项目管理类指标包含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管理情况等4类指标;效果类指标包含海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福建省九龙江口海门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对海门岛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并利用PRIMER软件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海门岛红树林区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12种,年平均生物量为77. 58 g/m2,年平均栖息密度为991. 0 ind/m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 42、5. 02和0. 70,其中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与春季生物的繁殖有关.ABC曲线表明该区域有三分之一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主要集中在春季站位,这与该季节渔民滩涂养殖作业活动有关. 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50%的相似性水平群落可分为6组,且不同组间显示季节差异显著.结合历史资料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环境质量的变化已出现了一定的群落演替,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受到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9年国际上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近40年间,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国家居多,其中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等,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Restoration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当前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滨海湿地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等主题,其中关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拉开序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将驶入快车道,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海洋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关键技术、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2021年2月在金门岛红树林湿地设置2个断面4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海洋线虫群落的优势属、优势种和摄食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包括海洋线虫、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有孔虫、腹足类、涟虫、双壳类和缓步类;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数的93.93%。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1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4目15科31属。建功屿断面JH站位鉴定出11属16种,其优势属(数量百分比≥5%)为Ptycholaimellus、Viscosia、Daptonema、Dorylaimopsis、Parasphaerolaimus、Anoplostoma,优势种为Ptycholaimellus sp.1、Viscosia sp.1、Daptonema ungula、Dorylaimopsis sp.1、Anoplostoma papaviviparum; JM站位鉴定出23属35种,其优势属为Metachromadora、Daptonema、Viscosia、Ptycholaimellus、Dorylaimopsis,优势种为Metachromadora sp.1、Viscosia sp.1、Dorylaimopsis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 ocellatus; JL站位鉴定出18属30种,其优势属为Daptonema、Dorylaimopsis,优势种为Daptonema quattuor、Daptonema setihyalocella、Viscosia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sp.1、Spilophorella candida。古宁头断面GH站位鉴定出21属35种,其优势属为Daptonema、Parasphaerolaimus、Ptycholaimellus、Viscosia、Ptycholaimellus,优势种为Daptonema aquattuor、Daptonema setihyalocella、Viscosia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 sp.1、Spilophorella candida。从群落结构来言,4个采样站位仅Daptonema为共有优势属,其他无共有优势种。从摄食类型来看,除建功屿断面中潮位的海洋线虫群落以2A型为主以外,在其他3个采样站位均以1B型为优势,故本研究海洋线虫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