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8年8月在青岛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帆船赛及残奥帆赛比赛,期间青岛两次受到黄淮气旋影响,形成大风、强降水、雷雨等。对这两个黄淮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利用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非地转湿Q矢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黄淮气旋不同位置的影响所造成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黄淮气旋的850hPa的湿Q矢量散度场和暴雨的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850hPa的湿Q矢量散度场,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报黄淮气旋暴雨的落区;以及黄淮气旋在陆地上和海上的降水特点,并指出黄淮气旋容易造成青岛及山东半岛南部地区强降雨和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2.
选取三个黄淮气旋个例,分别以NCEP和T213客观分析场作为初始场,利用MM5模式对这些个例进行了模拟。将两种初始场模拟的黄淮气旋中心位置、中心强度和黄淮气旋前一时刻的实况位置作为输入,构建用于预测气旋中心位置和中心强度的人工智能神经元网络。发现:使用人工智能神经元网络可以较好地集成不同初始场下MM5模拟的黄淮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提高模式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NCEP和T213客观分析场作为MM5初始场,对3次黄淮气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始场的气旋移动路径、降水分布模拟结果,检验两种初始场对模式预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M5用两个初始场对36小时内黄淮气旋的移动路径和降水分布均有较高的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能力下降,对气旋生成地点和路径明显转折的预报误差较大。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作为MM5初始场对气旋移动路径预报优于以NCEP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两个初始场对降水分布和量级的模拟结果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1引言纵观近十多年来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损失,分析各种客观预报模式中出现的大误差样本,主要是由一些为数不多,难度较大的热带气旋所引起的。在这方面,国内外曾做过不少研究,虽然在热带气旋路径的分析与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3],但对路径异常,移速突变的热带气旋效果是不够理想的。众所周知,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是热带气旋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它本身可作为预报的第一近似值。在资料不足的低纬热带洋面和长期预报中,气候规律尤其重要。在预报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时,对当时的环境流场背景和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分…  相似文献   

6.
江淮气旋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气旋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的天气有重要影响。本文在统计1961—1980年间发生发展的610例江淮气旋的基础上,从气候分析、江淮气旋与江苏天气、春季及初夏江淮气旋发生和发展的分析和预报等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江淮气旋的活动规律。并且分别指出了高压脊型江淮气旋、北槽南涡型江淮气旋和暖切变型江淮气旋发生发展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客观定量预报是当前热带气旋预报研究和业务预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简要介绍了有关热带气旋业务预报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方法中最广泛使用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化计算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热带气旋路径、强度集成预报方法,以及近十多年来,这些方法在实际业务预报中与国内外主要数值预报模式及其他客观预报方法预报性能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遗传神经网络集成预报方法等在热带气旋强度、路径预报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更深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生  屈雅 《气象》2007,33(7):67-74
对1949—2005年共57年西北太平洋上和南海中心风速≥8级的热带气旋活动的若干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57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年平均发生频数为27.47个,登陆我国年平均数6.89个,近10年发生和登陆频数处于57年的低值区;7—9月是发生和登陆我国最多的月份,华南沿海是登陆最频繁的区域。我国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均可出现TC暴雨,高频区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心在海南和广东东部沿海,次频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福建东南部沿海。此分析可为登陆热带气旋的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9.
青岛奥帆赛期间二个黄淮气旋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岛多普勒雷达数据、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等多种探测资料和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和30日奥帆赛期间两个影响青岛的黄淮气旋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气旋不同位置的影响造成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黄淮气旋的降雨中心有两个:主降雨中心在气旋中心附近,次降雨中心在垂直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侧。次降雨中心的强弱与气旋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8月17日降水是由黄淮气旋中心过境,主降雨中心造成的,30日降水是由黄淮气旋的次降雨中心造成的。这两个中心都可以造成山东半岛及青岛地区的强降雨和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2)黄淮气旋的移动路径和500hPa的引导气流的经向度有关,气旋强弱与850hPa冷空气的强度有关。(3)黄淮气旋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在主降雨中心,气旋中心的前部和气旋中心附近,有较强的回波,多呈块状和大的带状;次降雨中心(即移动方向左侧)也有较强的回波,但多为细条状,就是有块状回波持续时间也很短。说明两个不同的降雨中心,主降雨中心的有核性和次降雨中心的边缘性的特征。由于雷达的探测距离和性能所限,黄淮气旋的主降水中心和黄淮气旋移动方向左侧的次降雨中心不能用一部雷达清楚的共同显...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热带气旋过程降水预报的一个基本实践是:事发之后总能找到一个与当前态最相似的历史样本,它的过程雨量及分布特征与当前态未来实况相当接近,基本上可满足预报服务要求,然而要事先找出这个最相似的历史样本,却是十分困难的.文献[1]介绍的,在全体样本空间里用算子DE搜索与当前态最相似历史样本的方法,效果仍不理想,本文从历史样本出现的概率出发,构造若干热带气旋降水的参考态,业务使用时,先将当前态用参考态作类型判别,然后在该类型中进行最相似历史样本的筛选。本文给出了对1990年5次热带气旋所作判别和筛选的结果,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黄淮气旋与山东飞机人工增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以琳  赵增亮 《气象》1994,20(12):42-45
依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降雨资料,分析了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天气、气候特征、认为在山东人工增雨作业中黄淮气旋是最适宜的天气系统,中还分析了一次黄淮气旋的宏、微观特征,得到了云滴粒子、降水粒子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给出了云滴谱的拟合表达式。在这个黄淮气旋的北部,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为0.16g·m^-3。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7日的暴雪天气过程不仅来势快,而且强度大,给准确的预报和及时防灾减灾造成一定的难度。本文利用日常预报产品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空冷涡与南来气旋的配合以及太平洋副高脊和大兴安岭至黄淮4个弧型高压的阻挡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强度达到爆发性气旋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以往热带气旋路径的多种客观定量统计预报模式由于受当时预报信息条件限制,在构造预报模式时,引入的预报因子均为预报初始时刻或之前的热带气旋参数、环境场参数及导出因子.由于热带气旋是在气旋本身内力、地球自转及外部环境场作用力综合作用下进行移动,而这些因素在气旋移动过程中又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变化过程.应用初始时刻预报因子的统计预报方法由于不能处理大气变化的主要非线性性质,严重影响了其预报精度与技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预报时效超过48小时后,缺乏大气动力学与热力学基础的统计预报模式的预报误差的积累往往使预报结果失去意义.此外在应用这些预报模式时,许多预报因子的取得依赖于人工读数,费时费力,难以纳入自动化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介绍广西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的试验方案,以及运用该方案对1995~1996年汛期热带气旋进行路径预报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预报方法中尚待改进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路,为提高广西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水平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介绍广西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的试验方案,以及运用该方案对1995 ̄1996年汛期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预报方法中尚待改进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路,为提高广西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水平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49-2010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62a来登陆辽宁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移动路径、登陆地点、登陆强度、登陆后影响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辽宁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949-2010年共有18个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辽宁,66℅以热带低压(TD)的强度登陆,61℅在08-20时之间登陆,78℅在辽宁境内活动时间为6-12h,89℅是在其他地区登陆进入黄渤海后在辽宁再次登陆,大连是登陆次数最多的地区,33℅登陆辽宁后减弱消失,登陆后移动路径主要有向东北向、偏北向、西北向3种移动路径。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了基于副热带高压、气旋源地和热带气旋前期路径等因子,预报登陆辽宁热带气旋后期走向[0]的预报关键区,为热带气旋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小燕  史旭明  刘苏东  金龙 《高原气象》2009,28(6):1408-1413
以1960-2007年共48年6月份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 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作为台风强度, 以气候持续预报因子作为模型输入, 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进行了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结果表明, 对175个独立预报样本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南海热带气旋强度24 h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为3 m·s-1。另外, 根据相同的热带气旋样本及预报因子, 还进一步将该预报方法与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气候持续法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气候持续预报方法的预报误差明显偏大, 独立样本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为4.54 m·s-1。  相似文献   

18.
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的统计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月宾 《气象》2007,33(9):40-46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1990年代以后发生几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增加。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黄骅港潮汐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偏东大风增水和天文潮叠加是造成风暴潮的直接因素;风暴潮和天文潮汐都有半日潮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模型,通过台风或冷空气配合气旋影响时增水值的计算,结合天文潮汐资料,做出最高潮位预报。应用该预报方法对渤海西岸发生的7次风暴潮进行回报,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何敏 《气象》1997,23(2):52-55
介绍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Gary,W.M所作的大西洋热带气旋季节方法。通过揭示大西洋热带气旋存在的超长期预报信号,利用交互验证分析和最小独立偏差回归方法,对大西洋地区1950-1990年热带气旋活动进行预报试验,并在预报年的的上年12月,当年6月,8月向公众发布预报。  相似文献   

20.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cliper预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对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和台风的发生发展,前人已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对于台风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客观预报方祛,研究得并不多。在这方面做得较早的有RL·Elsbrry等人,他们建立了预报台风和热带气旋强度的24、48和72小时变化的回归方程。近几年来林有任和笔者分别用统计和动力统计的方法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的预报作了研究,并得到了客观预报方程。本文将用气候持续性方案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作一些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