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缘合作中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世界各国的持续发展不仅日益高度依存,相互间对资源与环境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使跨境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渗入到国家安全、国际经济和贸易等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毗邻国家间围绕国际河流开发的地缘合作发展最为迅速,导致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广受关注。本文从跨境水资源利用、沿边境土地变化特征、生物跨境入侵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缘合作中的主要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水、陆生态系统跨境生态安全科学调控的主要机制与成效。结果表明:陆疆跨境生态问题呈现出以跨境水问题为核心,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动植物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灾害监测与预防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态势,跨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相互交织,在某些区域呈现加剧的趋势。创新安全理念,进行深度地缘合作已成为应对跨境生态安全问题主流思维。本文结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一带一路"沿途跨境水安全、入境河流水安全污染、流域环境风险以及大型工程的交互影响等方面展望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研究和调控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河流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我国因发育了亚洲大陆的主要国际河流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上游水道国。近30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变化与跨境影响、地缘合作与安全维护等,广受国际关注,成为地理、生态和地缘政治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本文按“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跨境生态安全”等关键词,从《地理学报》及其英文版J. Geographical Sciences中检索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以此为主要依据,回顾地理学对我国国际河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判识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缘合作等重大需求,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回潮与资源环境危机推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影响国家地缘安全的关键变量。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稀缺-冲突”范式下激化流域各国的矛盾,引发的水资源冲突联合域外势力进一步作用于国家地缘安全;在地缘安全视角下,中国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弱安全化”到“强安全化”再到“去安全化”的演进;水环境治理、水量分配及水开发利益协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的跨境水资源污染、水权分配以及水电开发争议等问题与国家地缘安全密切相关;东北、西北及西南三大国际河流密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地域分异明显,在差异化的地缘环境下带来多元的地缘安全威胁;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对中国未来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跨境河流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内涵,但由于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境河流沿岸国常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发地区矛盾。因此,如何从生态的视角解决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地开发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跨境河流的相关国际水法出发,综述了利益共享、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适应性管理体系的研究进展。并发现在法律制度上,国际水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跨境合作与可持续利用;在解决跨境水资源冲突的实践上,呈现从单一的水资源分配(零和结果)向利益共享转变的趋势,以期达到沿岸国多赢的目的,但跨境的生态补偿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在中国,上下游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已被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为建立省际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指导。从现有实践来看,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所实施范围小,法律制度薄弱,缺乏市场机制的动力并且依赖财政转移支付。未来,中国应加强跨境水资源在法律制度、国际合作与利益共享方面的研究。由于政府在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兼具的多重身份(如推动者,监管机构和买方),为了构建具有适应性管理的跨境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应尽快完善在数据共享平台,水资源消耗标准及相关政策和标准(或条例)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流健康及国际法的跨境水分配关键指标及阈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彦  何大明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5,70(1):121-130
基于前期研究中获得的8个河流健康主要评价指标、3个主要跨境水分配指标的结果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河流健康和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多年平均水量、最大取用水量和最小维持水量。跟踪查询《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内1864-2002年应用3个关键指标的38个国际条约及其所涉及28条国际河流的主要水文信息,通过对条约中水分配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和分析,得到各指标阈值及其区域性特征:① 最小维持水量指标得到普遍应用,其次是多年平均水量指标,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应用率明显低于前两个指标。② 应用多年平均水量指标,在界河上基本确定了平均分配方案,阈值为50%;“内河”属性支流的阈值为100%;跨境河流上产生了较多的差额分配方案和较多的上游国用水多于下游国的方案。③ 最小维持水量指标,其应用有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扩展、从保证用水向维持生态用水发展的特点;当该指标在跨境和界河的河流尺度上用于保证供水时,该指标阈值平均分别为41.7%和50%,且流域国家实力对其影响极为明显,而在跨境河流河段尺度上阈值平均为36.1%;用于维持河道生态水量时,阈值平均为14.7%,并有逐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被认可的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维  冯彦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7,72(2):303-314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第一个生效、旨在实现跨境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全球公约,但《公约》原则与条款争议造成缔约国数量有限,综合影响力受到削减。利用《全球跨境流域》、《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世界环境协定》等数据库信息等,确定《公约》缔约国的国际河流地理位置,结合各缔约国水资源及利用现状、跨境水资源分布及区域合作开发状况、《公约》原则和争议条款等,分析、判断缔约国的区域及目标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缔约国仅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3个地区36国家,《公约》被认可程度低、影响力有限;② 《公约》在平衡上下游权利与义务中对下游国谋求水开发利益更为有利,下游国缔约意愿更强、对其认可度最高;《公约》对中游、边界及上下游均衡及支流地区的流域国有制衡作用,影响着流域国的缔约愿意;③ 缺水状况和位居下游、国际河流地位重要及对跨境水资源的依赖驱使相关国家不断寻求增强对跨境水资源管控能力的途径,缔结《公约》成为一项重要选择;④ 区域性水法的发展与实践是流域国缔结《公约》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的缔约意愿多源于对水资源合作开发实践,而流域下游及中游国家则源于跨境水资源合作机制建设和水资源合作开发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是全球变化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定量刻画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的影响机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支撑,是生态水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基于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一方面要充分描述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和互为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8.
王萍  杜德斌  胡志丁 《地理学报》2023,78(1):214-229
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不断加剧。地处中东的约旦河是世界上跨境水冲突最严重的河流。1948—2008年约旦河跨境水冲突事件数量占全球总量的1/5,战争性跨境水冲突数量占同级别总量的2/3。本文以地缘价值、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为模块构建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地缘环境分析框架,考察约旦河跨境水冲突事件的时空演化及其形成的地缘机制。研究发现,约旦河跨境水冲突的地缘目标集中于水资源战略要地,且按水资源地“主要→核心→次要”空间转移;跨境水冲突事件在时序上呈现从以色列争夺水权为主向域内阿拉伯国家讨还水权为主演化;跨境水冲突地缘体结构中以色列主动发起的跨境水冲突占六成多,域内阿拉伯国家和域外地缘体发起的各约占二成。基于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约旦河流域区位的地缘价值吸引域外大国直接介入,促成跨境水冲突向有利于美国—以色列利益的方向发展;域内地缘体的“水资源地”竞争地缘关系强于“水量”竞争地缘关系,对约旦河跨境水冲突具有强化作用;以色列作为约旦河地缘结构中的水霸权,对该流域跨境水冲突的基本态势和时空分布格局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与能源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在国际河流区尤为复杂和敏感。中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上游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变化、水电开发影响及跨境水安全维护等,虽受关注,但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判识出1937-2010年全球国际河流水电合作开发的32个案例,综合分析其开发方式,揭示其投资—效益分配模式与特征。结果表明:1水电合作开发以河段和双边合作开发为主,缺乏流域层面的合作,形成了投资—效益等比分配、平均分配和差异分配三种模式。2跨境型河流水电合作的投资—效益分配以等比分配为主,上游国通过向下游国提供发电用水分享其发电效益,下游国则通过补偿上游国的方式推动合作;界河(含界河段)的水电合作开发以平均分配为主。3不同发展时期的分配模式差异较明显:1950年代前以平均分配和等比分配为主;1950-1980年代以平均分配为主;1990年代以后,因案例太少,主要分配模式难以确定。4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合作国家间主要采用平均分配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间则兼顾采用等比分配和差异分配模式,并实施了更多的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9年5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过程模拟重点实验室喜获新疆重点实验室授牌。该实验室瞄准国际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领域前沿,以干旱区内陆河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新疆水资源利用与调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以及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问题,将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研究:降水-冰雪径流过程;水耗散和转化过程;水文过程的尺度转化及不确定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跨境河流水安全等,以期为新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国际河流水资源的“权利”问题研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人民生计乃至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现代国际水权是扣除了流域生态需水和流域人口最低需水的水量,每个国家的国际水权水量份额就是水量总量乘以各自流域国家产水贡献率。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如何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走深、走实、走远,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是澜湄六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倡导国际水权确权可以突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专业色彩、体现水合作对当地水人权的关怀、并能有效反驳“中国水威胁”论调。  相似文献   

12.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7月12日至1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地理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等单位承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弱,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资源供给能力下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面临巨大风险,亟需开展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应对研究。本文重点对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来源、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全球变化风险应对等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全球变化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深入理解,提高生态脆弱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源于环境变化对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是显著的,以气候变化为主要标志,人类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引起极端气候事件、灾害频发、土地退化、植被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冻土消融和水资源格局改变等环境问题,并在未来全球变化持续影响下可能加剧,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今后应加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加强资源环境要素监测和全球变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差异较大。在低地平原河网较密集,并从北向南逐步递减,东部山区降水丰富,河流分布也较多。常年大型河流多分布在边远地区,中部则多为季节性河流。在开发利用方面,该国引水量主要来自河流等地表水,农业用水占据了总用水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地表水过度开发、耕地面积增加、浪费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哈萨克斯坦存在着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局部水体面积缩小、污染状况严重以及与跨境水资源分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12,35(3):365-376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大国”,与四周比邻的国家均存在跨界水体联系,有44%的地表水来自邻国。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外交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分析哈国地表水分布特点,简要回顾总结了与其邻国在跨界河流方面的合作情况;对哈国所担忧的水安全问题及采取的主要对策,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跨界河流管理未来的合作路径、跨界河流利用未来的分水原则、哈俄跨界河流水污染未来的解决途径、中亚国家间解决咸海危机的前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对共享水资源的管理既可以成为中亚地区和平的力量,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因素,管理这种相互依存的资源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挑战。研究哈萨克斯坦跨界河流国际合作及其对核心利益问题的观点、认识、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于处理好中哈跨界河流问题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淡水资源紧张,国际河流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探寻中国学者对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中1957—2019年的2391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Ⅴ等工具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较快发展、全面增长、成熟发展四个阶段,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体研究力量集中于少数优势机构,跨地域、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机构间的联合攻关和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发文期刊从自然科学向综合社科领域扩散,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特征日益明显;从地域范围上,中国西南、东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普遍受到关注,西南地区为持续重点关注区,西北地区关注热度明显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呈现“水电开发—次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演进特征,最近十年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生态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水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地缘环境视角分析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简要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在四条跨境河流水电开发、电力贸易、国际航道、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现状,指出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前景不容乐观,存在本位利益、水事争端、环境、移民、民族等问题,重点从地缘环境展开对跨境河流合作的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妥善处理主权争端、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改善舆论环境、理性应对东南亚平衡战略和大国关系、建立跨境河流合作机制、重视流域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优化地缘环境从而促进跨境河流合作。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m,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表现在对我国东部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对众多亚洲著名河流的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作用,减少高原沙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为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思路和由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组成的屏障体系构架。通过西藏生态经济分区,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可持续发展各目标存在紧密联系。论文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EF nexus)系统相关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考虑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重新解析了WEF nexus系统的定义与组成、内部相互作用过程、输入与输出、影响因素;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水、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及其纽带关系,以及不同类别人类活动对WEF nexus系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水、能源、粮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性,以“研究主题—学科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为主线,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WEF nexus系统研究框架及其3个核心研究内容:WEF nexus系统内部纽带关系和总体状态评估、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识别和系统的外部性影响分析。最后,针对WEF nexus系统跨学科分析的需求,基于纽带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不足的现状、系统时空边界的多样性特点,剖析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的具体思路;提出了基于纽带关系的综合性分析指标与计算方法的研究设想;指出了多尺度研究成果耦合应用的必要性和方式。研究可为WEF nexus系统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际法的跨境水分配关键指标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彦  何大明  李运刚 《地理学报》2013,68(3):357-364
基于《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及1999 年以来相关跨境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1864-2002 年49 个跨境水分配条约中的6 类28 项分水指标的区域与演进特征,判识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分水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欧美发达地区的分水主要指标首先是维持最小水量,其次是多年平均水量,而亚非及南美洲欠发达地区则反之;少水区河流水分配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水量和维持最小水量指标,而多水区河流则是维持最小水量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从1864-2002 年分水条约签订的4 个历史时期上看,条约数量呈现少-多-较少-持平的变化趋势,条约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从欧美地区向亚非地区转移特征;主要分水指标从最早的维持最小水量和多年平均水量指标,演变到维持最小水量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再到水利设施运行和多年平均水量,至最近的维持最小水量和多年平均水量指标,主要指标具有变化往复特点.综合跨境水分配条约中主要指标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应用特征,可确定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为维持最小水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