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白洋淀建成10个原位围隔,研究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和圆顶珠蚌+金鱼藻等不同生物组合在调控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效能与稳定性.在围隔中,分别种(投)入密度为10株/m2穗花狐尾藻、20株/m2金鱼藻、195 g/m2圆顶珠蚌和20株/m2金鱼藻+195 g/m2圆顶珠蚌.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能有效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并改善水体透明度,使水体中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明显下降,透明度增加,浮游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明显下降;圆顶珠蚌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水体透明度、氨氮含量和营养状态影响不大;金鱼藻和圆顶珠蚌组合的水体净化效果要优于单一种植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  相似文献   

2.
初始密度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5种不同初始密度(分别为19株/m2、57株/m2、113株/m2、227株/m2和454株/m2)对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在种群和单株水平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将种群和单株的生物量、节数和茎长作为主要研究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种群总生物量、总节数和总茎长都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其中,金鱼藻和伊乐藻甚至产生了爆发生长的趋势。然而,初始密度对3种沉水植物的单位重量节数和单位重量茎长无显著影响。穗花狐尾藻和伊乐藻的单株生物量、节数和茎长都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而金鱼藻的单株3项指标则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大无显著差异。在3种沉水植物恢复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金鱼藻的初始密度,而对于穗花狐尾藻和伊乐藻,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初始密度选择。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狐尾藻、金鱼藻和伊乐藻3种沉水植物在秋季对人工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人工湖泊水质均有净化作用,狐尾藻和伊乐藻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7.24%和57.18%,金鱼藻去除效果略差,为51.74%;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均不显著,其中狐尾藻的去除效果较好,为13.35%;3种沉水植物均能将pH值6.0的弱酸性水质转变为pH值8.5的弱碱性;狐尾藻和金鱼藻对色度的去除效果最好,均为71.43%,伊乐藻为64.29%;全盐量去除效果最好的是伊乐藻,为67.73%。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的不同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研究了分别由4种挺水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泽泻(Alis maplantago-aquatica)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4种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组成的群落以及由以上随机2种挺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组成的混合群落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作用,旨在明确与单由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由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混合组成的群落是否对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具有更强的去除能力,并探讨其去除总氮、总磷的增强作用是否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了植物、底泥和水体中的总(全)氮和总(全)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群落中黑藻、金鱼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显著高于它们在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中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相应地,混合群落中的黒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全氮和全磷积累率也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具有较高的水体总磷去除率,且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大,然而其对水体总氮去除率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差异不显著;在水体中、高富营养化水平下,混合群落底泥的全氮去除率和全磷积累率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在水体不同的富营养化水平下,在所构建的混合群落中,狐尾藻+黒藻+雨久花+黄花鸢尾群落、黑藻+金鱼藻+雨久花+野慈姑群落和黑藻+竹叶眼子菜+泽泻+野慈姑群落群落都表现出较高的水体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因此,与单由挺(沉)水植物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生长和生态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增强效应,且该效应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2017年6月1日~7月20日,选取水葱(Scirpus valid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小香蒲(Typha minima)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配置成10种植物组合,种植在北京林业大学八家实验室中,将其种植在10个人工浮岛上,监测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测定并比较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浮岛对取自北京市昌平区东沙河的河水中硝态氮、总氮、磷酸盐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终筛选出最优的水生植物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都优于种植单一植物的人工浮岛。在实验结束时,种植各种植物及其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中的硝态氮的去除率都接近100%;种植水葱+狐尾藻的人工浮岛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最高,为94.07%;种植水葱+黄花鸢尾+狐尾藻的人工浮岛对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4.38%和89.73%;种植黄花鸢尾的浮岛上的其它植物生长较差,在其它浮岛上的植物都可以正常生长,根系长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小香蒲+狐尾藻组合,其增长量为(10.15±1.98)cm;植株高度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水葱+狐尾藻组合,其增长量为(78.25±11.28)cm;在组合种植模式下,水葱和小香蒲根系和植株高度增长量都高于单一种植模式下的增长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种植水葱+黄花鸢尾+狐尾藻的人工浮岛,来达到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沉水植物的恢复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构建和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天津京津合作示范区中央公园新建人工湖为研究区域,在改良原有盐碱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耐盐沉水植物品种构建水生态系统。结果表明:中央公园人工湖水生态系统建成后运行稳定,基底改良后沉积物中全盐量显著降低,优化调整期内沉水植物环境效益显著,当年湖区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平均含量分别较蓄水期降低了65.0%、47.3%、26.6%和33.5%,主要指标基本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的限值。沉水植物群落经自我演替和人工干预调整后,逐渐形成了夏季以狐尾藻、黑藻、竹叶眼子菜为优势物种,冬春季以菹草、狐尾藻为优势物种的群落结构。耐盐沉水植物在滨海新建水生态系统建设中可以发挥良好的净化效果,为滨海地区盐碱地开发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8.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的营养状态和营养循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2012年5月和9月,对白洋淀台田沟渠水生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水生植物的营养盐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台田沟渠共有水生植物14种,分别分布于台田内、外边缘及内部水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而轮藻(Chara sp.)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 yllum spicatum)营养盐含量较低;植物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碳含量、全磷含量显著相关.水体营养盐和光照是决定台田区水生植物营养盐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采用Fluor 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测定鄱阳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湖和常湖冬季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包括QY-max(即Fv/Fm,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量子效率)、q P(光化学淬灭系数)等参数及其相应的荧光成像;应用频度法统计估测沉水植物的频度,并测定水环境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白沙湖优势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48-0.68和0.52-0.71,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32-0.58和0.20-0.46,表明白沙湖的黑藻和苦草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常湖优势沉水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苦草的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66-0.77和0.19-0.68,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26-0.48和0.22-0.43,表明莕菜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容易形成优势物种。调查中发现,白沙湖黑藻的频度为90%,苦草为93.3%,小茨藻(Najas minor)为26.7%,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为10%;常湖中莕菜的频度为86.7%,苦草为16.7%,小茨藻为56.7%。白沙湖中沉水植物的频度值总体高于常湖,优势物种也存在差异性。综合分析白沙湖和常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沉水植物多样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白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常湖,黑藻和苦草同为沉水植物中的优势种,光合活性相似;常湖中莕菜和苦草为优势种,但莕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苦草,这与湖泊水体透明度和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差异及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Fluor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测定鄱阳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湖和常湖冬季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包括QY-max(即Fv/Fm,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量子效率)、qP(光化学淬灭系数)等参数及其相应的荧光成像;应用频度法统计估测沉水植物的频度,并测定水环境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白沙湖优势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48-0.68和0.52-0.71,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32-0.58和0.20-0.46,表明白沙湖的黑藻和苦草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常湖优势沉水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苦草的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66-0.77和0.19-0.68,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26-0.48和0.22-0.43,表明莕菜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容易形成优势物种。调查中发现,白沙湖黑藻的频度为90%,苦草为93.3%,小茨藻(Najas minor)为26.7%,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为10%;常湖中莕菜的频度为86.7%,苦草为16.7%,小茨藻为56.7%。白沙湖中沉水植物的频度值总体高于常湖,优势物种也存在差异性。综合分析白沙湖和常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沉水植物多样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白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常湖,黑藻和苦草同为沉水植物中的优势种,光合活性相似;常湖中莕菜和苦草为优势种,但莕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苦草,这与湖泊水体透明度和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差异及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各类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盐对石佛寺人工湿地水体水质的持续影响,在室内模拟4类6种水生植物[漂浮植物槐叶苹(Salvinia natans)、浮水植物丘角菱(Trapa japonica)、挺水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沉水植物选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腐烂过程。漂浮植物和浮水植物组、挺水植物组、沉水植物组都进行了加底泥与不加底泥实验,沉水植物组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生物量植物腐烂过程对比研究。测定的指标包括水温、水体p H和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以及底泥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漂浮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最易腐烂,挺水植物相对腐烂较慢,沉水植物腐烂、分解最彻底,植物生物量越大,其腐烂时释放的营养物质越多;放置同类植物实验桶内水的p H变化规律相同,加底泥与否不影响水的p H变化规律,挺水植物实验组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变化规律与其它实验组不同,主要与植物内部结构组织有关;挺水植物在腐烂过程中,释放有机物的过程最漫长,且释放量较大,底泥不影响水中总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但影响水中总氮的含量;在漂浮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腐烂过程中,其向水中释放磷的速率高于沉水植物,是否加底泥和植物生物量能影响水中总磷含量,磷在水体和底泥之间存在明显的吸附、沉淀和迁移现象。在湖泊管理过程中,应减少向湖泊系统中输入过多的能量,及时清理湖中的底泥,以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技术,对江苏省苏州市贡湖金墅港断头浜河水进行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修复实验,监测了修复前、后的水质指标(NO3-—N、NO2-—N、PO43-—P、DO、NH4+—N、TN、TP和CODMn的含量及透明度),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沉水植物网床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网床修复后,沉水植物损失率为20%,4~5 d网床中的水盾草(Cabomba sp.)开始生根分蘖,且20~25 d后长满整个网床,3个月后河道中的沉水植物覆盖率达95%,其中优势种水盾草所占比例达70%,水体透明度由0.45 m提高到0.97 m,河水清澈见底。到2012年6月,水中NO3-—N、NO2-—N、PO43-—P、NH4+—N、TN、TP和CODMn的含量分别下降82.8%、74.1%、90.1%、92.6%、71.8%、95.6%和48.6%,DO含量提高了65.3%;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由5.1下降到2.7,降低了47%,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月~2017年7月,对温州三垟湿地水体中主要水质指标、大型水生动植物和水华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三垟湿地水质逐步好转,但氮、磷营养盐含量仍高于地表水Ⅴ类水域标准。三垟湿地内缺乏大型水生植物,只有4~10月人工种植的经济水生作物菱(Trapa bispinosa)为优势种,水生动物以人工放养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优势种,外来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严重。2017年春季和夏季,多处河段发生水华,4月发生绿眼虫(Euglena viridis)水华,5月发生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cvata)水华,7月发生膝口藻(Gonyostomum semen)水华。目前,三垟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简单,以浮游植物—白鲢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为主,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畅。针对三洋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有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和以大型水生植物为起点的牧食食物链生态修复计划。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夏季和秋季,按照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现场监测,对渔业水域的主要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的池塘和大水面硫化氢(H2S)含量均符合标准,池塘和大水面的总磷(TP)及总氮(TN)均不符合标准。池塘和大水面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呈明显的富营养化现象,池塘比大水面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但湿地大水面的主要理化指标优于池塘,湿地大水面渔业水域生长的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对TP和TN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通过监测分析提出了湿地渔业水域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湖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分布由水文和水质共同决定.以白洋淀台田沟渠内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盐含量和与台田边界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蔓延分布特征.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12年5月和9月初,对白洋淀20个主要淀区台田沟渠内的水生植物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台田沟渠内共发现水生植物14种,占淀区水生植物总种数的40%.沟渠内水生植物对营养盐含量的适应性可以分为3类: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i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槐叶萍(Salvinia natans)、莲(Nelumbo 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适宜于各种水体;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品藻Lemna trisulca)适宜于低氮水体;轮藻(Chara sp.)、光叶眼子菜(Potamo geton luce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适宜于低氮和低磷水体.不同的水生植物分布于台田沟渠的不同位置,菹草、蓖齿眼子菜多分布于台田“外边缘”;轮藻多在台田“内边缘”和“内部水域”分布;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金鱼藻在台田区内分布相对均匀.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沿台田沟渠与台田边界的距离呈单峰曲线关系,在台田入口处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调查,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水域溶解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型水域与藻型水域的溶解氧平均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平水期上升、丰水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及沉水植物呈现出二次多项式关系;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指数关系;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人工湿地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景观生态效果,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不同植物组合的评价体系,分析了湿地植物组合的应用潜力。评价体系选用一级、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植物特性、净化能力、社会经济功能和景观功能;二级指标包括耐污性、耐寒性、氮、磷、COD的去除率和植物维护管理等15项指标。通过计算每种植物组合的指标分数,判断在不同情况下最适合的植物组合。结果表明:在处理污染严重的污水时,芦苇—浮萍—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80,属于“优”级;在处理污染较轻的水体时,芦苇—凤眼莲—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74,属于“良”级。湿地植物评价需更加详细并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洪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方法,根据训练样本数据集中挖掘分类规则,集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纹理特征等特征变量,建立研究区湿地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水体透明度对水生植物遥感信息提取的影响,依据特征变量有、无水体透明度,分别建立两类决策树,即有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CART 14)和无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CART 13);在训练样本和验证数据相同的情况下,对比采用CART 14、CART 13、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4种方法的分类结果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洪湖中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洪湖湿地总面积的47%,洪湖中的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采用有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比采用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的分别提高了7.78%和16.36%,Kappa系数则分别增大了0.12和0.20,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仅比有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降低了2.77%,Kappa系数减小了0.04。水体透明度的参与能提高分类精度,而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也高于其它传统方法的分类精度。因此,在实际湿地分类中,若无水体透明度数据,但决策树的辅助分类变量足够多时,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也能较好地进行分类,提取水生植物信息。  相似文献   

20.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含有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适宜采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九里湖人工湿地含有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水鳖等浮叶根生植物,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菹草等沉水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吸附、吸收等净化作用,有效降低了九里湖水体悬浮物的浓度、水的浊度,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有效抑制了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