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西兴城—台里地区发育系列花岗质岩石,强烈构造变形特征均显示其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点。对剪切带北段进行详细宏微观构造解析,结合岩石变形强度差异性分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C轴EBSD测试以及古差异应力值估算等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内花岗质片麻岩和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具有NEE向左行剪切变形特征,变形岩石为S-L构造岩,应变类型属于平面应变,古差异应力值介于30~40 MPa之间。长石-石英矿物温度计以及石英C轴EBSD组构指示剪切带以中低温变形为主,温度在400℃~500℃,属绿片岩相变质,具中-低温韧性剪切带特征。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存在变形分解现象,弱变形带内岩石残斑含量较高,眼球状构造和S-C组构较为发育;强变形带岩石残斑含量较低,剪切面理较为发育,糜棱面理发育较弱或者不发育。  相似文献   

2.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相似文献   

3.
依据糜棱面理产状、剪切褶皱(鞘褶皱)形态、拉伸线理空间位志、构造岩及剪切变质作用等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陇县深变质岩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韧性剪切带,即韧性推覆剪切带和韧性平移剪切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韧性推覆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与这一时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而韧性平移剪切带则是印支期造山带内右行走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宗务隆构造带位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块之间,位置极为重要,其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于理解该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解析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宗务隆剪切带发育走向NWW-SEE向糜棱面理,其上发育NWW-SEE向缓倾的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逆冲-走滑剪切的特征。宏观尺度上可见由于剪切作用形成的不对称褶皱、旋转碎斑、构造透镜体及褶劈理等变形形迹;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云母鱼、S-C组构、σ型残斑及石英动态重结晶、拔丝构造等变形现象,指示该韧性剪切变形的温度在300~400℃。对剪切带同构造变形的白云母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分析,2个样品的坪年龄分别为(245.8±1.7)Ma、(238.5±2.6)Ma,指示了该剪切变形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期间。结合对区域地质、岩石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该期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代表了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造山作用的时间,这期造山活动可能与宗务隆有限洋盆闭合后,南祁连地块与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5.
藏南曲水地区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不仅对造山带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域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作为藏南冈底斯岩浆带曲水岩基中的重要断裂构造,曲水韧性剪切带经历了新生代以来的大规模构造变形,其中走滑剪切作用最为显著,整体表现为右行走滑为主.通过对曲水剪切带中的构造片岩、初糜棱岩、糜棱岩以及长英质脉体等野外观测并结合室内镜下薄片以及石英EBSD(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组构分析,认为曲水剪切带主要经历了一期韧性变形事件.根据石英-长石变形矿物对并结合石英EBSD组构分析得出,构造变形发生的温度大约为500~550 ℃,高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剪切带内普遍发育有不对称的褶皱、构造透镜体、σ碎斑、S-C组构和石香肠等变形组构,显示出右行走滑的特征.对研究区34组糜棱面理和9组拉伸线理进行极射赤平投影,糜棱面理的优选方位约为355°∠70°,拉伸线理产状约为95°∠8°.此外,在糜棱岩中发育两类长英质脉体,根据野外分布特征、显微组构、锆石成因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两类长英质脉体为同构造剪切脉体,其年代学可以对剪切带的形成时限起到很好的制约.通过对两套长英质脉体分别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了38.67±0.88 Ma和35.05±0.29 Ma两组加权平均年龄,表明了曲水剪切带韧性变形发生于35~38 Ma的始新世末期(普利亚本期).这一年龄值处于印度-亚洲大陆晚碰撞期,因此曲水韧性剪切带右行走滑事件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构造应力在欧亚板块边缘释放引起的陆内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6.
微断裂中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1)是滑劈理区别于其它类型劈理的标志。随里德尔剪切(R)发育的劈理,它与面理化岩石的各向异性面斜交并且与剪切带的各种角度(与α有关)相交。褶皱(2)在应变椭球体的XZ面上发育,褶轴平行于高角度与R剪切相交的瞬态λ_1。在递进剪切变形过程中,褶皱和劈理间的夹角发生了变化。在递进扭张带(α<1)中,出现了最大的反向(反时针)R剪切旋转和祸皱间初始夹角的最大程度打开,达170°。从几何学上讲,这在简单剪切和压扭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过长的R剪切的向前旋转受到了剪切带稳定的或逐渐变小的厚度的限制。细褶皱(3)增大了断裂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并在较高的应变下其轴面平行于劈理。在较高级褶皱(4)中,由于最初增量变形椭球体YZ面上纯剪切和沿层间界线弯滑运动诱导的剪切作用影响,使得R剪切重新定位于轴平面位置。在它们垂直于谓轴的滑动中,褶皱翼部的拉伸和微劈石的非共轴变形使得以前的拖曳和细褶皱变形而呈一种特殊的型式。保存在劈理面上的条痕和/或微弱线理与剪切方向一致。劈理—褶皱截面、垂直劈理且平行于条痕线理的平面中的不对称构造都指示了剪切方向。  相似文献   

7.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1)高温塑性变形(D1),表现为蛇绿岩残块内部具网状强应变带和透镜状弱应变域相互交织的构造变形样式,强应变带形成以镁铁质糜棱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显示深层次构造变形特征;2)逆冲推覆变形(D2),构造混杂岩带发育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双冲构造,南界韧性剪切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整体运移的主推覆面,发育长英质糜棱岩,形成于中等构造层次,岩石中发育镁铁质糜棱岩糜棱面理的褶皱构造,显示陆内逆冲推覆对先期高温塑性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3)韧脆性右行平移剪切(D3),形成构造混杂岩带内部浅层次构造变形,构造混杂岩带南侧的花山群钙质片岩揉皱变形,形成枢纽近直立的不对称褶皱,指示右行平移剪切变形;4)伸展正断层(D4),主要发育于构造混杂岩带北侧,呈NW——SE向展布,控制晚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8.
邱添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2,28(7):2250-2256
萨尔托海金矿产在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中。本文首次在该金矿区厘定出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或者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中构成糜棱面理的矿物(铬云母、石英)形成于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而切割糜棱面理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代表脆性变形阶段的流体活动。根据矿物组合相互切割关系,识别出三期构造变形:早期NE向韧性变形(形成铬云母-石英组合)之后,发生了应力方向显著不同的破裂,形成NNW向分布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再晚期,应力方向又恢复到NE向,发育了浅层次的脆性构造破坏,形成了白云母-石英细脉。韧性剪切变形向脆性变形转换期间形成了石英-碳酸盐脉,其中往往含硫化物和自然金,此阶段是萨尔托海金矿的主要成矿时期。韧性剪切带控制着萨尔托海地区的金矿分布,成矿作用主要受沿剪切带迁移流体的控制,穿切糜棱面理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是主要的找矿标志。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显著控制表明,韧脆性转换期间形成的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脉以及相伴生的热液蚀变使金富集成矿,矿体一般赋存在断裂构造复杂的膨胀部位。萨尔托海金矿的成因与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没有关系。对韧性剪切带的系统研究是在该地区取得找矿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区五台晚期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五台山花岗绿岩带内,为区内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区域性构造。总体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于五台岩群与花岗质片麻岩的接触带上或变质地层的接触带上,延伸长达200km以上。受吕粱期褶皱叠加改造呈“之”字型展布,是五台山花岗绿岩带南北向两个巨型岩片的分界构造;变形以花岗质岩石强烈片理化、糜棱岩化、绿泥石化为特征,发育糜棱岩、糜棱片岩、角砾状糜棱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为五台岩群及北台片麻岩,王家会岩体,并被吕梁期褶皱叠加,说明其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维参照变形及应变相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参照变形和应变相是最近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三维参照变形是理想化的三维变形分类,每一参照变形是共轴级分(拉伸、压扁或纯剪)和与其垂直的简单切组分同时作用的产物,三种可能的面理取向和三种可能的线理取向的不同组合构成六咱应变相,三维参照变形和应变相研究证明糜陵面理未必平行剪切带,可与剪切带斜交,甚至垂直,线理未必与剪切方向一致,可与剪切方向斜交,甚至垂直,出现横向面理时,剪切指向标志位于该面理内,出现横向线理时,剪切指向出现在与线理垂直的ac面理内,三维变形分析不公可解决三维分析难以解释的横向面理和线理,而且可确定共轴组分的类型及其与单剪组分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伊通断裂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带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其上发育北东方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为逆冲-走滑韧性剪切特征。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糜棱花岗岩形成在174~173 Ma,该糜棱岩带被后期未变形辉绿岩脉侵入,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64 Ma,从而限定该期次韧性变形发生在174~164 Ma之间的中侏罗晚期。取自剪切带糜棱花岗岩内的变形黑云母40Ar/39Ar测试结果表明,糜棱花岗岩在187~166 Ma左右受到了显著的热事件的扰动。这些证据证明,佳-伊断裂在中侏罗晚期发生过显著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结合对东北地区火成岩研究成果的分析,佳-伊断裂中侏罗晚期的韧性变形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该时期侵位的岩浆活动开始显著受到俯冲引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顺金  孙昌爵 《福建地质》1991,10(4):270-280
大和坑—丰稔韧性剪切带,为目前发现的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构造带。韧性剪切带断续展布长约52km,宽15.5km,呈NNE向“S”形。从剪切带边缘到中心依次发育糜棱岩化带、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超糜棱岩带;形变岩石以发育强化面理、拉伸线理、S_s-S_c组构、剪切褶皱、不对称残斑构造、不对称压力影构造、构造重结晶及粒内应变效应为主要特征;变形岩石的造岩矿物塑性变形具明显的递进变形特征;剪切带形成于晋宁运动时期的造山带构造环境,形成深度16.6—19.0km,古差应力4.5×10~8Pa,为简单剪切和压扁双重力学机制作用的右行平移韧性剪切带,剪切总位移大于20.7km。  相似文献   

13.
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推覆体内部变形及其与逆冲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天山造山带是古生代期间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伊塞克湖板块对接、碰撞的产物 ,主体由向南逆冲的推覆体组成。推覆体内部变形构造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上呈规律性变化。从推覆体底部向上 ,褶皱从 A型褶皱 ,紧闭、等斜的 B型褶皱 ,前翼褶皱经斜歪、倒转褶皱渐变为对称的尖棱或箱状 B型褶皱 ;构造面理从发育主断面近平行的 S-面理及剪切滑移的 C-面理渐变为只发育与主断面近垂直的 D-面理。据此 ,可把推覆体自下而上划分成为递进剪切、过渡和等轴挤压三个变形域。变形过程分析表明 ,存在水平挤压变形和随后的简单剪切变形两个变形阶段 ,前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前 ,后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后。这指示南天山造山带以变形扩展速率高于断裂扩展速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青海昆仑河地区发育一条走向近东西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卷入韧性剪切变形的岩石主要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大理岩,奥陶系纳赤台群变质碎屑岩、玄武岩和大理岩,以及古生代(志留纪)中酸性侵入岩,剪切带内的岩石多已发生糜棱岩化。剪切带中发育的σ型旋转碎斑、S-C组构、糜棱面理、石英脉的不对称褶皱等构造标志,总体指示以右行走滑剪切为主,晚期有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叠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剪切带中变形的花岗闪长岩及未变形的白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432.3±1.2Ma和423.3±1.5Ma,从而限定昆仑河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介于中-晚志留世432~423Ma之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认为昆仑河韧性剪切带反映了东昆仑原特提斯洋关闭后,昆北与昆南地块于中-晚志留世碰撞造山运动的构造响应,晚期的左行走滑则可能受控于昆南断裂带燕山早期的左行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构造变形筛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定年约束和构造蚀变岩的常量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等方法,对墨江镍金矿床中含金镍绿色蚀变带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形成和时 空演化规律,以及与金、镍成矿关系,提出本区含镍金绿色蚀变带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早期含镍金绿色蚀变带形成于(251 9±4 32)Ma,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形成含铬绢云母 绢云母(S2)组成的切层剪切面理;中期含镍金绿色蚀变岩形成于燕山早期(169 37~180 6Ma),产于高角度脆韧性剪切带中,形成铬绢云母 含铬绢云母组成的透入性剪切面理换(S3)和绿泥石拉伸线理;晚期含金绿色蚀变糜棱岩形成于燕山晚期(71 14~149 98Ma),产于左旋走滑脆韧性剪切带中,发育铬伊利石(S4)和铬绿泥石(S4)组成透入性剪切变形面理置换,与脆韧性剪切带的主体产状一致,韧性剪切构造带内发育,走滑构造带中十分发育,形成褶皱变形带(倾竖褶皱、鞘褶皱)及含金蚀变岩。  相似文献   

17.
变质岩中变斑晶成核生长及旋转问题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递进变形的变质岩中,斑晶成核生长于变形分解作用的递进缩短带内,斑晶的大小受两侧递进剪切变形带的限制。除少数螺旋状石榴石外,产于共轴或非共轴递进不均匀缩短变形过程中的斑晶不发生旋转,斑晶内部包体形迹(Si)反映外部面理(Se)的再活化。利用未旋转斑晶中的包体形迹可以确定早期面理的取向,寻找构造演化的时间标志,确定褶皱轴迹等,本文给出了斑晶中包体形迹弯曲的成因模式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了一套被认为是早古生代的变质岩系,保留了原始成分层理S0。岩石在下-中地壳层次经历了塑性变形及最深达到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通过对岩石构造层次及变形序列分析,在造山带南缘识别出由深至浅、由早到晚发育的4个构造层次的变形样式,分别为流变构造、韧性剪切构造、褶皱劈理构造和断裂节理构造。流变构造以轴面NW走向、枢纽近直立的流动褶曲和NW走向近直立片麻岩面理为特征,局部发育长英质和镁铁质矿物分异条带,相当于下构造层次变形(约15~18 km)。韧性剪切构造以NW-NNW向和NNE-NEE向近直立的糜棱岩面理和片理面为特征,相当于下-中构造层次变形(约8~12 km)。褶皱劈理构造对应轴向NW、枢纽近水平的等厚褶皱、NWW和NNW向近直立劈理的产出,为中-上构造层次变形(约5~8 km)。上构造层次的断裂、节理构造在造山带南缘广泛发育,变形深度约浅于3~4 km。根据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及变形次序,确认它们是3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在二叠—三叠纪,阿尔泰经历NE向(47°~55°)挤压应力场,在下-中构造层次发育317°~325°走向的流动褶皱、片麻理构造S1-1,30...  相似文献   

19.
鹦歌岭白垩纪红盆中的韧性剪切带由糜棱岩系列岩石组成,发育线理、面理和褶皱构造,具有拆离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变形差应力变化在27.2~66.2 MPa之间,变形温度高于500℃.近垂直的挤压和近水平的伸展显示剪切带的形成与深部岩浆上侵作用有关,对进一步认识海南岛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岩浆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徽巢北二叠纪的栖霞灰岩中发育了多条小型剪切带。剪切带的宽度介于数十厘米到1米之间,顺层分布。剪切带强烈部位发育了大量方解石脉、强烈片理化及发育了大量斜歪褶皱。在剪切带中脆韧性剪切构造非常发育,主要有各类剪切面理、S-C组构、线理、斜歪褶皱、眼球构造、柱状构造及其他多种显微剪切构造,其中部分未见有报道。研究表明,巢北二叠纪的栖霞灰岩中剪切带中脆韧性剪切构造是在3000米左右深的超浅层发育的,最大深度不超过5500米。地下流体、尤其是有机质成熟过程中排放的有机酸形流体促进了方解石在超浅层条件下发生脆韧性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