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两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城市间相互作用,而两者的匹配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群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改,测算滇中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量。以不同城市为中心,运用欧氏距离法研究滇中城市群内部四州市间地缘经济关系的动态变化。对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分析,发现滇中城市群内部存在三类"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类型,提出了加强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当前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研究了两大城市群空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野对"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越趋于均衡;③从产业空间联系来看,中心城市与其邻近的外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弱化是造成"大都市阴影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王姣娥  焦敬娟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14,69(12):1833-1846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其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且其对区域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经济联系和土地利用等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对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组织模式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IS网络分析工具,构建时间成本矩阵,研究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单元和4个直辖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和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无高铁、高铁现状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并对三种情景进行模拟与探讨。结果显示:①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廊道效应”,反映了高速交通在重塑区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② 高速铁路建设提升了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总量,且逐渐从追求“效率”转向“公平性”;③ 高速铁路建设缩小了全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的差异,但却扩大了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④ 三大城市群成为城市对外经济总量绝对获益量最大的地区,而其毗邻的中小城市成为提升速率最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中上游四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网络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陈园园  李宁  丁四保 《地理科学》2011,31(12):1461-1467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通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城市通达性模型,构建系列空间联系能力数理模型,定量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以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的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①沈阳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沈阳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沈阳距其铁路距离呈S形曲线关系。②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的大小将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大连的值最大,营口则显现出作为该城市群中部区域极点的潜力。③沈大高速公路集中了通达性处于前三位的三个城市,辽阳在城市通达性方面显现出显著的优势,四项通达性指标全位居第一。④从SOM神经网络的分级结果看,沈阳都作为独立的一级,表明沈阳的空间联系能力最强,体现了其中心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辉  马婧  刘小宇  柯丽娜 《地理科学》2017,37(3):367-374
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数据,利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测算辽宁省14市、长山群岛与辽宁省14市及长山诸岛3个层次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得出结论:① 各层级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随距离增大逐渐减小; 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越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越大,与海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就越频繁;③ 通过对长山群岛旅游断裂点测算,得出其主要潜在客源地为大连、沈阳、丹东市。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引入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出沿海发展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联系方向,以此确定宁德、福州、莆田、厦门、泉州和漳州6个沿海城市组成海峡西岸城市群.然后,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根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内涵,针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自身发展特色,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俊峰  焦华富 《地理研究》2010,29(3):535-544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揭示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并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合肥、芜湖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江淮城市群是一个"弱核型"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是以合肥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呈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通过实行"圈层"、"T"型及"双核"型空间整合模式,可以实现江淮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苗长虹  王海江 《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强度的比例来量化表征经济地理位置的思想,通过河南省区内和区际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的对接有其客观的人流联系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樊杰 《地理研究》1997,16(1):39-44
从区域经济学的内容结构出发,重点对传统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就主要理论研究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我国目前的应用问题、以及经济地理学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关系等阐述了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各地区环境保护水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流域总面积180×104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跨越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联接了南北地方经济。在长江流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除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之外,也是中国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因子分析方法与原理,选择一系列指标,并将其归结为条件因子和治理因子,在此基础上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流域内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指出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投入是环境保护水平提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且各地区根据经济和污染状况的差异,应该采取不同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的一环,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未来中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搞好县域经济对振兴西部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从优化产业结构、选择适宜主导产业人手,以高县这一典型的西部丘陵低山县为例,对高县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阐述,利用计算机spss软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高县的产业结构,利用特尔费法确定了高县的主导产业为煤化工并做了必要的分析。对高县“十一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发展西部山区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分析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而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芜湖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及预测模型,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1990~2005年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4.3。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利用正沿着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社会、经济建设为一体的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并且成果显著。预测:2010年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9.6,但是增加幅度较往年减少。建议:由于芜湖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波动较大,政府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对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诚 《地理研究》1994,13(4):59-65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对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软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未来社会中,地学对于解决环境危机和资源紧缺这一紧迫的问题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及其它活动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软科学内涵和许多发人深思的软科学范例.它们可提供解决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的人一地关系问题的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赵建安 《地理研究》1998,17(4):375-382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问题方面,既要重视东西部发展的结合,也要注意南北区域差异协调。南北区域发展业已形成的差异,是南北区域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变化的非均衡性与复杂性所致。加强南北区域发展在资源、产业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互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选择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有限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罗定江是西江的一条支流,水量较小,水环境容量并不丰富。通过对罗定江流域水文特征、污染物特征、水环境现状调查,同时结合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选用一维水质数学模型对罗定江流域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上游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小,部分河段出现氨氮超标,水环境容量利用困难;下游地区水环境容量较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发展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8.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义娟  苏志珠 《中国沙漠》1996,16(3):300-30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现代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沙漠化过程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化加速过程的迭加结果,它是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并指出,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确的实践来源于正确的理论认识,文章着重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