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选取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和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顶部的黄土沉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特征的研究,以期揭示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状况。结果表明,黄土沉积可以划分为S1、L1和S0三层,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剖面的黄土堆积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MIS5可以很好的对比。它记录了这一地区130Ka.B.P.以来至少千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也说明这一地区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剖面黄土沉积说明盆地在更新世晚期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由于断块抬升作用使盆地西部继续接受湖相沉积,而东部则湖盆消失,接受黄土堆积。这些初步成果对研究盆地晚更新世时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据银川盆地8个钻孔的第四系的研究,对该区近12万年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时期植要是在森林草原与草原类型间频荒漠草原4个发展阶段,其中短时间尺度的植被演替主要是在森林草原与草原类型间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很重要的沉积盆地,但由于盆地范围较广,局部地区环境变化差异较大,目前对泥河湾盆地的环境变化的认识还较为局限。文章通过对下沙沟剖面(厚度260 m)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以尝试恢复下沙沟地区以及盆地东部古湖环境的演化过程,希望能够对泥河湾盆地环境变化提供一些新的指示。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磁性矿物以PSD的磁铁矿颗粒为主,部分样品中含有少量赤铁矿。下沙沟剖面的沉积物受后期扰动很小,属于正常的重力沉积。沉积物磁面理(F)比磁线理(L)更发育,磁组构参数中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j和水流速度函数Fs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加明显,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下沙沟地区没有长期稳定的流向,环境变化情况复杂。根据下沙沟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地层学年龄框架,以郝家台剖面顶部河湖相沉积物的年龄作为该剖面的顶界,得到了下沙沟剖面2.7~0.3 Ma的磁组构参数变化特征。结合岩性和磁组构参数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将下沙沟地区以及盆地东部古湖环境演化历史分为5个阶段:2.7~2.4 Ma,古湖早期逐渐扩张,于早更新世达到了古湖发育的最盛时期,水体动荡,略不稳定;2.4~1.9 Ma,环境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下沙沟地区水动力频繁变化,古湖经历了一次扩张和收缩;1.9~1.3 Ma,下沙沟地区的沉积主要受控于河流作用,盆地东部主要受到构造因素的影响,古湖处于持续收缩的阶段;1.3~0.9 Ma,下沙沟地区环境变化剧烈,受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影响较大,古湖东部也较大范围的受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影响;0.9~0.3 Ma,全球气候变化剧烈,对古湖东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整体还处于水体较为稳定的湖泊环境,古湖并未开始消亡。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奥陶世的沉积体系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尚未达到广泛的共识,严重制约了盆地的勘探与开发。本次研究基于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多种地球化学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奥陶世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晚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自西向东发育台地(未镶边)—斜坡—盆地相沉积,沉积相带呈南北带状分布,东西分异的特征。三道坎至乌拉力克沉积期,台地规模逐渐消减,陆棚和盆地相沉积区逐渐增大。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中—晚奥陶世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又包含有两期次级海平面的升降,在乌拉力克沉积期达到最大海泛面,δ 13C值达到最大。三道坎至桌子山沉积期,Sr/Cu比值平均250.62,V/(V+Ni)平均值为0.31,δCe平均值为0.10,表明研究区气候相对干热,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克里摩里—乌拉力克沉积期,Sr/Cu比值平均2.69,V/(V+Ni)平均值为0.61,δCe平均值为1.93,表明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了弱氧化—还原。海平面和古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了鄂尔多盆地西缘中—晚奥陶世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相带的展布。 相似文献
5.
1980年夏,作者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古湖区进行考察时,在虎头梁剖面上部的湖相层中发现了叠层石夹层。对所采集样品进行了制片、酸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等研究。由于酸磨方面的技术原因或其它原因,尚未见叠层石内部的藻类化石。 相似文献
6.
利用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孢粉、粒度、碳酸盐含量、介形类壳体的δ18O及δ13C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对泥河湾盆地47~25ka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7~39kaBP期间,植被生长稀疏,降水较少,气候冷干。39~30kaBP期间,森林植被发育,入湖的粗颗粒物质增多,表明降水较多。同时介形类的大量繁殖造成碳酸盐含量的显著增高,以及介形类壳体δ18O和δ13C相对偏负,说明当时湖水的水热组合适宜,气候总体暖湿。自30kaBP开始,气候逐步恶化;25kaBP左右,井儿洼剖面沉积中断,气候转为冷干。总体而言,39~30kaBP期间,泥河湾盆地的气候暖湿,其暖湿的气候特征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是东亚古人类活动遗址最为丰富的区域,探索和发现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马坡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24件,包括修理品2件和石片22件,其中多为碎屑,还伴生606件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大多数为小于10 cm的碎骨片,部分表面带牙齿咬痕,多数保存完好,也有少数风化较为严重。马坡所在地层属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小长梁段,其年龄推测大约1.6 Ma。马坡地点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的视野,同时也为研究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有关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增添了一个科学实证。马坡地点的发现有助于泥河湾科学含量的提升。马坡石制品应该归属Nihewanian。 相似文献
8.
福建泉州晚第四纪沉积物中孢粉,晚更新世以气候适应范围较宽的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蕨类植物孢子较少;早全新世二者含量相当;中全新世蕨类植物孢子增多,木本植物花粉退居第二;晚全新世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花粉相对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浓度始终不高,但随着时代更新,种类增多。区内微体古生物在晚更新世和早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银川盆地北部重点井CK1孔(深300.39 m)沉积物进行的系统的孢粉分析,探讨了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区域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了银川盆地900 ka B.P.以来古植被经历了11个发展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叶林-草原→暗针叶林为主的针叶林-草原→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疏林草原→荒漠草原,与古植被发展演替阶段相应的气候环境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 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