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CT血管造影(CTA)联合减影CTA(S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疑似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A、减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诊断实验评价方法比较两种CTA法与DSA法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率及其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A显示共62条颈动脉狭窄,SCTA显示共80条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DSA显示共76条颈动脉狭窄,常规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有差异,S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8.9%(60/76),特异度为85.7%(12/14),阳性预测值为96.8%(60/62),阴性预测值为42.9%(6/14);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8.7%(75/76),特异度为64.3%(9/14),阳性预测值为93.7%(75/80),阴性预测值为90.0%(9/10),与CTA比,S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和分级方面,SCTA较常规CTA更能准确反映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 (4.21±1.25)μg/L,P<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1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均有一定诊断新发AMI效能,联合诊断更接近真实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定量评价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对152例伴有Ⅱ型糖尿病(76例)和不伴糖尿病(76例)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冠脉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其中58例在三天内行心脏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所测得左心功能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功能各指标EDV、ESV、SV、EF相关性高(r=0.702~0.8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组的左心功能指标EDV、ESV、MM值均较非糖尿病组高,但EF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组钙化积分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高,糖尿病组三支病变、重度狭窄、完全闭塞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轻度狭窄多见。结论:双源CT是一种评价左心功能准确可行的方法;能一站式评估左心功能和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左心功能减退,冠脉病变复杂,累及血管范围广且严重。  相似文献   

4.
去骨减影3D-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60例,正常19例,异常41例,其中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29例,与手术及DSA符合率100%。结论: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评判多层螺旋CT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肿瘤外科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记录腹部可疑淋巴结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各项参数,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ROC曲线绘制,并分析上述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结肠癌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与非转移淋巴结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短径、短-长径比值、平扫和动、静脉期CT值以及相对强化值所绘制ROC曲线AUC分别为0.649、0.725、0.713、0.723、0.696和0.793,灵敏度分别为63.30%、76.70%、73.30%、60.00%、76.72%和73.30%,特异度分别为75.00%、70.00%、60.00%、75.00%、65.00%和90.00%;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ROC曲线AUC为0.908,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85.00%,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系数为0.787,提示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淋巴结短-长径比值联合相对强化值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可为临床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对肺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截至2022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查找所有国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采用PRISMA推荐的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作为评估偏倚风险的主要方法,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计算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森林图与漏斗图。结果:纳入研究6篇(n=951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汇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94%、95%、159.05,SROC AUC为0.98。对设立对照组的4项研究进一步分析,与非ROSE组比较,ROSE组取材充分性、诊断准确性分别提高12%和13%。结论:对于肺部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可作为重要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与CT肺动脉成像(CTPA)在诊断急性肺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以及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在22只新西兰兔中,实验组20只经耳缘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成急性肺栓塞模型;对照组2只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栓塞后2小时行CTPA检查及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扫描。扫描完毕,处死新西兰兔,行大体解剖及镜下切片观察。以病理为金标准,观察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CTPA显示肺动脉血管通畅,未见充盈缺损,DEPI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实验组栓塞后CTPA可见新西兰兔部分段、亚段肺动脉对应肺组织呈磨玻璃、肺纹理稀疏及马赛克改变,栓塞区域灌注图像显示为蓝色或黑色的灌注缺损或者不均匀灌注。病理检查发现亚段以下细小肺动脉栓子,CTPA未发现血管充盈缺损,而DEPI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灌注区域颜色稍不均匀,呈伪彩图像表现。CTPA及DEPI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98.65%,97.22%,98.65%;97.37%,95.83%,92.50%,98.57%。结论:DEPI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检出率具有较高敏感度;CTPA联合DEPI可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与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方法:以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在两周内先后进行超声和CT检查,保留有完整的图像检查结果,且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17%、93.06%和92.77%,明显高于超声和CT;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03%和15.62%,明显低于超声和CT(P<0.05)。结论:超声应该作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方法,但超声和CT诊断各有优缺点,应该联合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定性,从而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脉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70例患者行DSCTA检查,其中158例在两周内行CAG检查,41例判定为冠脉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配对比较DSCTA和IVUS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冠脉狭窄的结果有无差异。以IVUS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DS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入组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5.8岁,涉及冠脉41个节段。比较DSCTA和IVUS测量冠脉狭窄指标MLA和PB的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IVUS为金标准,MLA以4 mm2为临界值,得出DSCTA诊断冠脉MLA的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92.9%,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D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方法,简便经济,能较准确地判断冠脉临界病变,减少不必要的CAG和IVUS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56例卵巢上皮肿瘤(良性72例,恶性8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检测,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对照,比较CT、CA125、HE4及联合应用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清CA125及HE4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组;CA125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于HE4,特异度低于HE4;CA125联合HE4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CT;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88.9% 和92.3%,高于单独CT或肿瘤标志物诊断。结论: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在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14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B和ⅡA期)患者的能谱CT资料,将能谱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经能谱CT诊断,14例患者共检出区域淋巴结58个,诊断淋巴结转移9个;经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共62个,其中淋巴结转移11个。对比能谱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0.3%。结论:能谱CT对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术前区域淋巴结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扫描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评判小肠袢聚集对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小肠系膜挛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黏液瘤科1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其中31例术中证实存在小肠系膜挛缩,148例无小肠系膜挛缩,通过CT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在鼻窦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鼻窦癌患者及50例鼻窦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以病理检测作为金标准,分析鼻窦CT断层扫描、CD24单独及联合诊断鼻窦癌的价值。结果:采用CT断层扫描诊断的阳性共48例,CD24检测阳性共51例,平行联合诊断阳性共59例,系列联合诊断阳性共40例;系列联合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平行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鼻窦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术前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在对鼻窦癌进行诊断时,可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效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