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CA)探讨高血压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两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检查冠状动脉DSCTA患者的病例,分为高血压组(n=150)和非高血压组(n=150),其中高血压组又根据脉压差分为两组:1组,高脉压组pp≥60 mm Hg(n=90);2组,低脉压组pp<60 mm Hg(n=60)共150例。观察两组冠脉病变的发生、分布、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发生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的概率为61.7%,非高血压组为45.3%,高血压组冠脉斑块总数比率为28%,非高血压组为1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狭窄程度的构成无显著差异。高血压高脉压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8.6%、3.7%,低脉压组分别为4.4%、0.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4.5%,非高血压组为43.0%,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高血压组为40.6%,非高血压组为5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脉压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7.5%,低脉压组为49.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DSCTA可以较准确评估高血压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高血压患者的冠脉病变人数,三支及以上病变支数、斑块总数较非高血压者明显增高,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高脉压组较低脉压组冠脉狭窄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病例,以调查问卷为分组依据,先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再以是否有家族遗传史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为剔除标准。选择余下的单纯吸烟组200例和单纯不吸烟组200例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吸烟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3.0%,非吸烟组为7.0%;吸烟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6.0%,非吸烟组为1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70例患者行DSCTA检查,其中158例在两周内行CAG检查,41例判定为冠脉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配对比较DSCTA和IVUS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冠脉狭窄的结果有无差异。以IVUS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DS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入组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5.8岁,涉及冠脉41个节段。比较DSCTA和IVUS测量冠脉狭窄指标MLA和PB的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IVUS为金标准,MLA以4 mm2为临界值,得出DSCTA诊断冠脉MLA的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92.9%,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D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方法,简便经济,能较准确地判断冠脉临界病变,减少不必要的CAG和IVUS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双源CT成像质量和错层伪影出现原因,探讨成像质量不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7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人双源CT冠状动脉CTA图像和心电监测资料。比较出现错层伪影和无错层伪影的病人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心率变异和平均R-R间期的差异。结果: 出现错层伪影和无错层伪影病人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心率变异和平均R-R间期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双源CT使用中,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心率变异、平均R-R间期等参数不是直接或主要导致图像质量不佳和错层伪影的主要原因,这与双源CT的设备性能和数据采集方式有关。导致图像伪影的原因是心律不齐、扫描过程中的体位移动,出现伪影后进行心电编辑重新发现和选择不同心动周期心脏运动相位相同的重建时间窗可以纠正错层伪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双源CT不同管电压下对肺结节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的搜集行双源CT的门诊患者200例,经排除最终筛选得到198例符合标准的图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100kVp,融合120kVp和140kVp下的胸部CT图像;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及位置分组,比较在不同管电压下人工智能检测肺结节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个数。结果:AI在双源CT 100kVp下对于磨玻璃结节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在双源CT融合120kVp图像中,对肺结节的误诊率最高,但具有较低的漏诊率;然而,在双源CT 140kVp下对肺结节自动检出效能最差。结论:人工智能在融合120kVp下对肺结节的检测的假阴性率较低,可以降低医师诊断肺结节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  相似文献   

7.
针对心内复杂结构,本文结合三维虚拟内窥镜技术和二维常规观测截面功能,开发了双源CT心脏图像的显示系统。用户可以在本系统内以自动和交互式的两种方式观测心内结构。自动方式,对造影剂增强的数据部分进行基于欧式距离的三维骨架化得到规划路径,光线投射法根据已算出的欧式跳过空白区域,减少了绘制计算量;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随时从内窥镜视角切换到当前视点所在的任意截面,便于进行二维和三维的结构和病理综合分析。而且,本系统根据规划路径自动检测标准四腔切面,改善临床检查的效率。本系统采用基于CUDA的体绘制技术有效实现了对心内解剖结构更加直观的观测,便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定量评价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对152例伴有Ⅱ型糖尿病(76例)和不伴糖尿病(76例)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冠脉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其中58例在三天内行心脏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所测得左心功能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功能各指标EDV、ESV、SV、EF相关性高(r=0.702~0.8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组的左心功能指标EDV、ESV、MM值均较非糖尿病组高,但EF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组钙化积分较非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分期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T1和T2-3期下动脉期和静脉期在胃壁内层、外层以及正常胃壁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并40keV、60keV以及120keV时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果: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内层与外层和正常胃壁碘基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外层与正常胃壁的碘基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0keV组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60keV组和40keV组(P<0.05)。60keV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40keV组(P<0.05)。60keV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40keV组和120keV组(P<0.05)。三组在病灶显著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方式,对于鉴别诊断T1和T2-3期胃癌具有显著价值,且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对于增强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双源CT冠脉成像资料,根据体重指数(BMI〈18.5,18.5≤BMI≤24,BMI〉24)将受试者分三组,每组分别为28例,50例及56例。每组各随机抽取一半受试者为实验组,根据体重指数手动调节管电流,同时使用ACTM技术(勾选Care Dose 4D)进行扫描;另一半为对照组,仅根据体重指数手动调节管电流。计算所有患者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对冠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无显著差异。三组中CTDIvol、DLP、E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比对照组均下降约50%(详细数据见表1);体重指数偏大组SD值实验组略大于对照组。结论:在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ATCM能明显降低患者检查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评估移植血管与原位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分数有无关联、有何关联。方法:对29例行CCTA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分析,评估移植血管和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测量其FFRCT值。对移植血管及相应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FFRCT值做相关性检验。按照移植血管狭窄程度是否> 50%分为A、B两组,对相应移植血管及原位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FFRCT值分别作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移植血管与相应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而与原位冠状动脉FFRCT值呈正相关。A、B两组相比,其相应原位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及FFRCT值,两组间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移植血管与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FRCT值及其演变存在关联,当移植血管狭窄时,原位冠状动脉分流了移植血管的部分血流,进而起到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像在30例婴幼儿肝移植供体术前影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供者做术前能谱CT检查。对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做单能CT和混合能量CT的CT血管造影 (CTA) 。测量供者的肝脏总体积及模拟切除体积, 并与术中切除标本对照。结果:单能CT在50 ke V时的肝内血管CTA成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CT (P<0.001) 。供者肝脏各血管变异情况均在CTA得以显示。结论:能谱CT单能CTA作为婴幼儿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一种方法, 可以获得良好的血管与软组织对比, 保证血管CT成像的质量和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与DSA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复查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析两者的评估价值。结果: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部位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直径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材料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2例患者共置入96枚支架,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进行检查,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采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评估时与DSA评估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双源CT (DSCT) 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 以调查问卷作为分组依据, 筛选出糖尿病组 (n=300) 和非糖尿病组 (对照组n=300) , 其中糖尿病组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2组:1组, 糖尿病病程≤5年, 共180例;2组, 病>5年共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7.5%, 非糖尿病组为20.6%;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3.8%, 非糖尿病组为17.4%,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7.9%、4.8%;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7%、1.9%, 糖尿病组狭窄程度较非糖尿病组增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2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2.2%、7.8%, 1组分别为0.93%、0%,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斑块性质比较:糖尿病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1.4%, 非糖尿病组为38.9%, 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糖尿病组为43.8%, 非糖尿病组为53.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糖尿病2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63.3%, 1组为31.5%, 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糖尿病与冠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累及范围更广、管腔狭窄更严重、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 并处于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 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T扫描提供的图像信息与数据,运用Simplant软件分析系统,对GBR术中植入的天博骨粉(Bio—Osten)与Bio—Oss骨粉材料在引导骨生长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进行定量比较分析,探讨天博骨粉的成骨状况。方法:选取15例前牙即刻种植同时实施GBR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天博骨粉组(实验组)7例,Bio—Oss骨粉组(对照组)8例。在完成牙种植体植入的同时,植入天博骨粉或Bio-Oss骨粉,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种植区螺旋CT扫描,利用CT扫描提供的图像信息,运用Simplant软件分析系统,分别对即刻种植的GBR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天博骨粉、Bio—Oss骨粉的体积进行测量,计算其术后3个月、6个月时相对术后1周时骨粉的吸收率,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周天博组、Bio—Oss组植入骨粉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01.10mm^3±14.76mm^3、121.69mm^3±38.35mm^3,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天博组、Bio—Oss组吸收率分别为:41.51%±5.87%、49.30%±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者吸收率分别为:58.02%±5.67%、70.26%±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影像上,天博骨粉与Bio—Oss骨粉有着相似的引导成骨性和可吸收性;相比较而言,天博骨粉的吸收速率慢于Bio—Oss骨粉,或者可能是Bio—Oss骨粉引导新骨生长速度快于天博骨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LDCT)平扫与心电门控CT血管造影(ECG gated-CTA)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危险度分层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脉ECG gated-CTA扫描和常规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在Siemens后处理工作站采用Agatston钙化积分软件记录ECG gated-CTA钙化积分,采用数坤人工智能分析软件记录非门控胸部CT平扫的钙化积分。采用原标准界值,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与ECG gated-CTA评估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Kappa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的诊断效能并获取最佳诊断新界值,采用新界值的非门控胸部LDCT与ECG gated-CTA评估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进一步Kapp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钙化积分的Pearson相关性,P<0.001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的CACS值按原界值进行危险度分层,与ECG gated-CTA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4,P<0.001。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测得的CACS值与ECG gated-CTA测得的CACS值比较,低危-中危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112.35;中危-高危组AUC为0.988,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398.31。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测得的CACS值按最佳新诊断界值进行危险度分层,与ECG-gated CTA平扫测得的CACS值的按原有界值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0,P<0.001。两种方法所测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5,P<0.001,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门控胸部CT平扫与ECG-gated CTA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制定了非门控条件下CACS值危险度分层新标准,进一步提高了非门控胸部LDCT评估CACS值的准确性,有助于冠心病风险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探讨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平扫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评价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门控钙化积分CT(ECGgated-CT)扫描和常规非门控胸部CT平扫检查,在Siemens后处理工作站采用Agatston钙化积分软件记录心电门控CT钙化积分,采用数坤科技胸部CT人工智能钙化积分软件记录非门控胸部CT平扫的钙化积分。两种扫描方法分别获得Agatston评分,其中包括冠状动脉总评分(TOTAL),左主干(LM)评分,前降支(LAD)评分,回旋支(CX)评分,右冠状动脉(RC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钙化积分的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组钙化积分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性系数(ICC)对两组钙化积分的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两组方法测量TOTAL,LM、CX、RCA的Agatston积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LAD的钙化积分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Pearson分析发现两组间TOTAL,LM、CX、RCA、LAD的Agatston积分均有显著相关性。ICC分析发现两组所获的Agatston钙化积分在危险度分层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38,P<0.001。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门控胸部CT平扫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危险度分层方面与传统门控检查一致性很好,可用于冠心病风险的筛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