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CT对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胰腺假性囊肿18例,胰腺先天性囊肿7例,胆总管囊肿9例,淋巴管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11例,胰腺粘蛋白性囊性肿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蛋白性肿瘤6例,胰腺癌囊性变8例。结论:了解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CT特征从而作出鉴别诊断,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钼靶上含钙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含钙化占位性病变的钼靶及MRI检查资料。其中,乳腺恶性占位性病变56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46例,导管原位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粘液腺癌3例,基底细胞癌1例,肌上皮癌1例;乳腺良性占位性病变45例,包括乳腺纤维腺瘤39例,乳腺囊肿4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2例。根据钼靶上钙化形态对于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将钙化分为典型良性、可疑恶性、高度可能恶性三类。将钼靶和MRI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钼靶与MRI的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85例患者(84.2%)根据钼靶所见做出正确诊断。16例患者(15.8%)钼靶提示可疑恶性钙化但未能确诊或误诊,其中14例在MRI检查后做出正确诊断。MRI检查做出正确诊断99例(98.0%)。钼靶和MRI检查对本组含钙化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P<0.O5)。结论:当钼靶上钙化信息不能明确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特别在钙化归为BI-RADS3和BI-RADS4级乳腺疾病时,动态增强MRI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特点。结果:10例仅接受CT检查,4例仅接受MRI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18例中胰头颈部5例,胰体尾部13例。13例肿瘤边缘规则,5例不规则。14例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增加并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均未见强化;5例肿瘤局部包膜不完整;5例出现颗粒状、点条状或蛋壳状钙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其中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3例包膜不完整,1例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明显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有助于SPTP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PMN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6例IPMN病例中,主胰管型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7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6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IPMN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 结果 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巨大的大网膜囊肿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胆总管囊肿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2例,囊性畸胎瘤1例,重度肾积水3例。 结论 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PT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增强检查,另外2例同时行CT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边界清晰;直径1.8~13.2cm,平均8.0cm。1例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成分比例相仿。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动态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包膜及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即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钙化及出血均不强化。MRI平扫信号混杂,增强时呈不均匀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体积较大,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有完整包膜、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块,认识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PT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增强检查,另外2例同时行CT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边界清晰;直径1.8~13.2cm,平均8.0cm。1例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成分比例相仿。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动态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包膜及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即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钙化及出血均不强化。MRI平扫信号混杂,增强时呈不均匀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体积较大,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有完整包膜、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块,认识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骶管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MRI检查19例,CT检查11例。 结果 在19例腰骶管内囊肿中,肠源性囊肿2例,脊膜囊肿17例;2例多发,其余均为单发;有11例行CT检查,检出囊肿7例;19例全行MRI检查,均查出囊肿。 结论 MRI是椎管内囊肿的最佳检查方法,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CT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常规MRI对胆囊增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腹腔镜或外科手术证实的29例胆囊增大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每一例患者在术前行MRCP和常规轴面T1WI与T2WI联合检查,将影像诊断与手术所见及病理诊断结果对照,评价术前MRCP和MRI对胆囊增大病因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①本组增大胆囊的长径范围为8.01~18.13cm(平均11.93cm±3.20),横径范围为4.12~7.05cm(平均4.59cm±0.91);②29例胆囊增大的病因诊断如下:与胆道结石相关的良性病变17例(胆总管结石7例、急性与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例、胆囊腺肌瘤病和Mirizzi综合征各3例),低张力胆囊1例,MRCP和MRI的诊断敏感度为83.33%(15/18),特异度为72.22%(13/18);由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胆囊增大11例(胆囊癌1例、肝门胆管癌1例、胆总管癌5例及壶腹周围癌4例),MRCP和MRI的诊断敏感度为90.90%(10/11),特异度为81.81%(9/11)。结论: 胆囊增大可由良、恶性胆囊疾病与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引起,MRCP和常规MRI联合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NETP)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9例NETP患者的CT表现,运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别比较不同级别、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与病灶大小之间关系。结果:19例共23个病灶,其中功能性NETP4例,非功能NETP 15例。根据WHO分级,G1级7例,G2级10例,G3级2例。CT平扫完全实性病灶6个,囊实性17个,完全囊性为0个,钙化4个,主胰管扩张10个。低级别肿瘤小于3 cm 72.7%(8/11),高级别肿瘤大于3 cm 83.3%(10/1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功能性肿瘤小于3 cm66.7%(4/6),非功能性肿瘤大于3 cm 82.4%(14/17),同样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的最大径有助于不同及功能性、非功能性肿瘤的判断,并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检查应用价值。方法:取纳入标准的7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分为三组:<2年、2~10年、>10年。同时选取25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测量患者胰腺的扩散系数(ADC),观察糖尿病患者胰腺的MRI及DWI信号表现特征。结果:DWI检查测量健康对照组、糖尿病<2年、2~10年、>10年三组患者胰腺体部的ADC值,取b值500 mm2/s时,分别测量每组的ADC均值为(2.00±0.17)×10-3 mm2/s,(1.94±0.09)×10-3 mm2/s,(1.86±0.13)×10-3mm2/s,(1.77±0.25)×10-3 mm2/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0.023、0.010、0.00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糖尿病患者MRI检查胰腺,1例追踪确诊为胰腺癌。结论:糖尿病患者胰腺DWI信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变化,能反应胰腺细胞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具有对早期单纯表现为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进行筛查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部CT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及脾脏的CT值,并计算CT密度指数[胰腺与脾脏的密度差值(P-S)和胰腺与脾脏密度比值(P/S)]。将低于胰腺CT值中位数者定义为胰腺脂肪浸润。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依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所见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连续性纳入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低危组及非低危组胰腺CT值(Z=11.320,P=0.001)、P-S (Z=9.324,P=0.002)及P/S (Z=9.9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胰头、胰体及胰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39,P=0.00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胰腺CT值(r=-0.312,P <0.0001)、P-S (r=-0.280,P=0.0003)及P/S (r=-0.287,P=0.0002)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负相关。校正混杂因素后,胰腺CT值(OR=0.950,95% CI:0.910-0.991;P=0.018)、P-S (OR=0.943,95% CI:0.895-0.992;P=0.024)、P/S (OR=0.040,95% CI:0.003-0.571;P=0.018)及胰腺脂肪浸润(OR=2.825,95% CI:1.150-6.940;P=0.024)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仍具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独立的相关关系,提示胰腺脂肪浸润可能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4.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33.55±25.70)(mL/100mL/min)、(193.78±27.01)(mL/L)、(142.41±13.95)(0.1s)、(128.72±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27.59±22.90)(mL/100mL/min)、(188.72±25.19)(mL/L)、(142.91±13.17)(0.1s)、(133.30±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28.04)(mL/100mL/min)、(201.37±28.94)(mL/L)、(141.66±15.63)(0.1s)、(121.85±14.80)(0.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C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1周内行128层螺旋CTA及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共计116个节段,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MSCTA与CDFI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结果。结果:MSCTA检出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14支;经CDFI诊断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3支,重度狭窄19支,完全闭塞13支。对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79.5%、86.7%、92.8%及82.6%、76.7%、85.1%、91.2%,MSCTA与CDFI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查结果一致性极佳(佳2=247.56,ν=17,P<0.001,Kappa=0.872)。结论:MSCTA与CDFI对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联合可广泛用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筛查和诊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作为基层医院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筛查依据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诊超声与CT对腹部钝性伤所致胰腺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腹部钝性伤致胰腺损伤的超声及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胰腺损伤中:超声术前诊断其中6例,直接征象包括腺体局部回声减低、腺体中断、假性囊肿等,4例漏诊;共6例接受CT检查(包括B超漏诊的3例),CT术前诊断其中5例,直接征象包括胰腺增粗,胰腺腺体内出现低密度、混杂密度或稍高密度区,胰腺外形不连续、或出现垂直胰腺长轴的带状低密度影,1例漏诊;间接征象包括胰周积液、网膜囊积液、腹腔积液等。结论:急诊超声对胰腺损伤的初步诊断可以提供帮助,结合B超、CT检查则能够对胰腺损伤的情况作出更准确地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局部并发症的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在CT和MRI观察局部并发症的部位、数目、CT密度/MR信号、囊内碎屑、与主胰管关系以及是否继发感染。结果:本组21例患者合并胰腺假性囊肿(PPC),共见31个PPC病灶,其中小网膜囊PPC最多(12个/31个),PPC囊内均未见坏死物;临床上8例手术切除,13例保守治疗。43例患者合并包裹性坏死(WON),WON病灶与胰管交通11例,感染伴囊内气泡5例,所有WON灶内见脂肪和/或坏死物残渣;临床上22例手术切除,21例保守治疗。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和急性坏死性积聚(ANC)见于AP起病的早期(2周内),CT和MRI诊断不难。结论:CT和MRI检查对于AP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显示病灶内气泡及脂肪密度直观明了,MRI显示少量坏死物及脂肪信号更敏感,两者作用有时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62例经病理证实直肠癌患者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DWI,测量淋巴结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MRI检出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两组,将盆腔淋巴结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组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测量225个淋巴结ADC值,b值为800 s/mm2,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76±0.15)×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16±0.14)×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以1.0×10-3mm2/s为阈值,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53%、91.62%和93.4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主动脉夹层应用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CT血管显像确诊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6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总体异常61例,主动脉瓣异常41例,主动脉弓部异常44例,胸、腹主动脉异常45例,冠状动脉异常6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总体异常、胸、腹主动脉异常以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率均为100%,相比于超声心动图的91.8%、86.7%及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动脉瓣异常、主动脉弓部异常诊断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且操作简便,能够对诊断主动脉弓部异常、DebakeyⅠ型主动脉瓣具有较高准确性。而多层螺旋CT相比于超声心动图具有更大优势,可进一步准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异常和冠状动脉异常等,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