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血管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诊断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5年8月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CA)检查,发现主动脉瓣区钙化患者中8例主动脉瓣叶在CTVE下直观地呈现为二瓣化,并同时测量主动脉瓣瓣膜厚度及升主动脉宽度。结果:8例主动脉瓣区钙化患者主动脉瓣在CTVE下表现为二瓣化畸形,同时通过CTCA检查,发现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6例升主动脉增宽,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发现5例主动脉瓣增厚,3例主动脉瓣膜未见明显增厚。结论:CTCA检查中应用CTVE可以直观地及三维地显示主动脉瓣的结构,在诊断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上可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互相补充,并可以发现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及观察冠状动脉情况,从而排除其他疾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的优化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胸痛三联征的69例患者,行急诊128层螺旋CTA检查,对所有病例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分别对胸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不同角度成像分析。结果:69例急性胸痛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胸主动脉和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CT值≥ 200 HU);同时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占63.7.0%(44/69),良占30.4%(21/69),差占5.8%(4/69)。结论:128层螺旋CTA三联扫描CTA检查对冠脉综合征诊断特异性为94.7%(36/38),准确性为95.8%(69/72);对肺动脉和主动脉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非常高。通过这一研究结果可初步断定128层螺旋CT三联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评价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ulti-detect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材料方法收集2002年-2003年间5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DCT(美国GE公司四排探测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美国惠普公司5500超声)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CT和超声检查前后2周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并以此为金标准,对MDCTA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54例患者中,42例患者显示56支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24例.30例SCA显示25例患者38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冠32支,右冠6支).MDCT冠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法与SCA法检查结果一致性为:92.86%,X2检验:X2=0.5;0.5>P>0.2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DCT冠脉造影扫描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性冠心病的初步筛选手段,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全主动脉血管造影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图象重组(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经过正确诊断和分型的15例主动脉夹层在MPR,CPR图象中,全部病例均显示AD的真假腔,剥离的内膜片,附壁血栓及钙化,其中12例还显示内膜破口。AD的SSD,MIP图象立体感强,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裂以及破裂口的常位是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超声普查发现肾输尿管不明原因积水扩张后,经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后找到积水原因,得出影像诊断分析结论。方法:超声筛查均无尿路结石,但肾输尿管不明原因积水扩张,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技术诊断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技术诊断,60例小儿主要为先天性肾输尿管发育异常致肾输尿管积水扩张及一侧肾缺如、异位。分析CT表现,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发育异常的诊断正确率为98.3%(59/60),优于传统静脉肾盂造影及超声检查(p0.05)。结论:超声检查应作为一种泌尿系统先天性疾病的筛查手段,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作为泌尿系统先天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具有快速、无创、分辨率高等优点,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直观、立体显示泌尿系的全过程,是诊断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的理想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41例,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MPR、MIP、VR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原始横断面图像能明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能清晰显示真假腔41例(100%),分离移位的内膜片41例(100%)、内膜破口37例(90.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动脉CTA与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心电门控) CTA主动脉图像质量的比较,明确施加心电门控的CTA在临床选择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影像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行胸痛三联排查与主动脉CTA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行胸痛三联排查扫描(13例),B组行主动脉CTA (49例)。评价主动脉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可评估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67.000 HU±28.73 HU,B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35.24 HU±45.73 HU,t=1.653,P=0.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内膜片、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形态学可评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口位置与数目、主动脉弓分支与真假腔可评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加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A较常规螺旋扫描主动脉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在进行疾病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方案与制定手术/血管内治疗计划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方法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病例10例,其中6例经DSA证实诊断并治疗。结果:CT诊断Stanford B型6例,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6例均行介入腔内支架封堵术,术后分型诊断与CT完全符合。Stanford A型4例,临床认为不适合行介入手术支架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未行手术治疗。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能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且能正确地分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气道支架置入术后多排螺旋CT与气管镜随访检查的结果,评估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0例(恶性疾病109例、良性疾病21例)行气管或支气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在术后3个月或并发症加重时行多排螺旋CT并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在(1.2±0.6)天后行气管镜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支架置入位置、形状、管腔的通畅和邻近气道的CT显示进行评估,并与气管镜结果进行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位医师的结果。以配对卡方检验判断CT诊断支架并发症的准确性。结果:61(46.9%)例患者的CT结果显示支架未见异常,其中5例显示不符,后者在气管镜检查显示支架内气管肉芽肿形成,管腔的轻微变窄(<25%)。69例(53.1%)支架在CT上显示有异常改变,其中4例诊断肿瘤复发而气管镜证实为肉芽肿,其余65例与气管镜诊断一致。CT在发现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异常的灵敏度为96.2%,特异性为100%,诊断准确性为93.1%。结论: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气管内植入支架相关检查结果准确性高,可在气管支架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急性结肠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结肠出血9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分析诊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DSA对照。结果:9例临床拟诊急性结肠出血患者,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7例,出血显示率7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