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前聚落时空格局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Kernel)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聚落分布时空格局和密度集聚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裴李岗时期到龙山时期聚落分布趋于分散,从龙山时期到夏商时期,聚落分布趋于集中;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由西北-东南格局向东北-西南方向转变。龙山时期聚落空间分布沿袭了仰韶时期东北-西南格局特征,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又转变近东-西方向。2)环嵩山地区聚落遗址点空间分布核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聚落遗址点分布的密集地带在空间上明显出现转移,裴李岗时期最密集地带在新密市;仰韶时期,聚落分布密度比裴李岗时期大大增加,形成偃师、荥阳、郑州3个典型的中心;龙山时期,聚落密度相对仰韶时期稍微降低,保留了两个聚落密度集聚中心,即偃师地区与郑州地区;夏商时期核密度在4个时期中是最大的,聚落密度集聚中心与龙山时期大致相同。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早期聚落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是人类在一定环境基础上依据自身文化特征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渊  张恩博  任达 《云南地质》2022,(3):382-388
区域地质灾害点在孕灾背景条件下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GIS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灾害点空间数据的内在规律,可以准确、直观的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兴山县滑坡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通过GIS软件,采用趋势面分析法、最近邻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三种方法,分别对兴山县滑坡灾害的数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密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IS空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以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郊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动态演变特征,以上海市松江区为典型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利用GIS技术方法,根据2003~2013年松江区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松江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并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提出松江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分析上海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以上海市松江区为典型区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GIS查询统计和Voronoi图Cv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状目标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值)方法来分析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农村居民点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提出布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截取1995年和2005年作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断面,通过运用遥感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形技术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春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市区和城区水体结构、形态和空间分布等多种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春市区水体密度有所增加,水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城区内水体密度有所减小。分形指数分析显示,城市建设发展使城市地表水体分布与形状更趋复杂化。尽管市区各类地表水体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所表现的趋势特征并不一致。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靠天然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沼泽地水域面积减少,而城市发展以及防洪工程、引水调水工程建设直接导致水工建筑、水库等水域面积增大,受其影响水库边缘河流和滩涂面积增加。长春市水体空间格局分布很不平衡,这种水体分布空间不平衡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丁华  赵瑞雪  沈弋  张浩楠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2-2023050002
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并形成5个高密度区。目前,研究区存在保护利用家底不清、顶层设计匮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丹霞地貌脆弱性评价和措施体系,推进世界丹霞地质遗迹品牌和IP建设等途径,探讨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保护利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7.
丁华  赵瑞雪  沈弋  张浩楠 《地质论评》2023,69(6):2274-2284
笔者等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笔者等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并形成5个高密度区。目前,研究区存在保护利用家底不清、顶层设计匮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丹霞地貌脆弱性评价和措施体系,推进世界丹霞地质遗迹品牌和IP建设等途径,探讨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保护利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8.
滑坡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能够反映滑坡发育程度,为区域内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志丹县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选取最邻近指数与核密度估计分析志丹县滑坡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滑坡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志丹县滑坡最邻近指数约为0.177,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核密度估计最大值出现在周河两岸的斜坡地带且呈带状分布,具有多个高密度聚集区域;滑坡面密度与点密度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26%和0.19个/km2;滑坡坡度多集中于70°以上,坡向多集中于南和南东方向,坡高则集中于40 m以下的斜坡.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滑坡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角度特征、高度特征、地质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65座城邑与4095座一般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重心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这4个时期对城邑与聚落的密度、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以及重心位移演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1)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的分布与聚落的密度关系密切,有83.08%的城邑位于聚落密度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城邑几乎都分布在聚落密度较高的地方,只有少数城邑分布在聚落密度较小的地区;2)河南省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城邑与聚落的集聚程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集聚程度由高到低均为仰韶时期-夏商时期-龙山时期;3)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聚落重心相对城邑重心分布在南面,聚落和城邑的重心均是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说明了河南省的文化核心区就在环嵩山地区,该地区在新石器至夏商时期文化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与一般聚落空间关系研究表明,城邑与一般聚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气候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双重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区表层土壤多元素分布特征及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永龙  黄勇  刘清俊  孙朝  邓凯文  李迪  黄丹 《地质通报》2016,35(12):2111-2120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区表层土壤样品54项指标的地球化学背景值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微量元素中Ni、Cr和As含量值存在极高值点,具有点源污染特征;Hg、Cd、Zn、Pb和Cu具有面状污染特点。对这5种重金属元素开展研究,统计北京城区五环内每个区域的数据并结合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元素含量平均值由市中心向周边地区逐渐降低。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进行评价,认为北京市城区表层土壤大部分已经被重金属元素所污染。分析了造成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可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业活动、化石燃料燃烧、建筑涂料、机动车尾气等,并提出了污染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2013年冬季4次地面实测乌鲁木齐城-郊积雪深度与密度数据,应用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城-郊冬季积雪深度与密度从2011年12月下旬-2012年2月下旬及2012年1月中旬和2013年同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郊冬季积雪深度与密度存在显著地区域分布差异及变化特征.整个冬季位于城东北部的米东石化工业园区积雪均较深,尤其12月和2月,在主城区内部又存在不同下垫面下积雪较多的区域.从12月下旬-次年2月下旬,积雪逐渐累积,且积雪深度比密度具有更大的空间变化幅度.除12月下旬大部分主城区雪密度比郊区大之外,1月中旬、2月下旬主城区雪密度均比城东和城东北方向低.2013年1月中旬积雪与2012年同期相比,平均积雪量明显偏厚,约31 cm,但雪密度变化范围不大且深度与密度的空间分布均发生明显改变.本文结果对于了解乌鲁木齐城区积雪的区域差异,为主城区道路积雪清运、保障道路通畅优化方案及春季融雪洪水防御预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可以弥补当前气象站点少且空间分布不匀的不足.此外,本文对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积雪参数精度验证也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城市形态理论包括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利用2002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图,采用GIS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各功能用地的方向特征和圈层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土地利用体现了明显的圈层特征,同时各类功能用地在各方向的分布又明显受到了河流、交通干道和工业区等地理要素的影响.北京没有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多中心布局,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中绿地面积没有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中心城区和边缘集团隔离开的功能.总体上,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同心圆和扇形的结合,更接近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的混合形式.  相似文献   

13.
宁夏盐池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以SPOT6、RapidEye、无人机以及LandSat8 OLI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遥感影像特征,建立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共解译出滑坡125处、崩塌84处、泥石流19处、地面塌陷区3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点的基本特征,并利用GIS技术对灾害点进行点密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了7个集中分布区,归纳了盐池县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同时,对研究区地层构造、植被、地形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地质灾害点具有规模小,灾害轻;点密度整体南高北低,且南部聚集、北部分散;地层、植被、坡度、坡向等因素与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在GIS平台上对东营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评估。首先就东营市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及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影响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主要因素,建立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指标值,在GIS平台上运用所建数学模型对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划分出不同质量等级的地下空间单元。初步将其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和1个特殊区,其所占地下空间资源总量分别为79.2%、8.8%、8.5%、3.5%。  相似文献   

15.
银川平原地城镇区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城镇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嘉  段汉明 《地下水》2011,33(2):173-175,178
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水资源的分析入手,采用分形理论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对银川平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水资源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形态.并以此形态特征为基础对其与银川平原城镇的空间的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以集中性的特点,影响着城镇的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宁夏盐池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以SPOT6、Rapid Eye、无人机以及Land Sat8 OLI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遥感影像特征,建立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共解译出滑坡125处、崩塌84处、泥石流19处、地面塌陷区3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点的基本特征,并利用GIS技术对灾害点进行点密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了7个集中分布区,归纳了盐池县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同时,对研究区地层构造、植被、地形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地质灾害点具有规模小,灾害轻;点密度整体南高北低,且南部聚集、北部分散;地层、植被、坡度、坡向等因素与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3-2023040003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2024,70(1):277-286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居住区的不断涌现,老旧社区的问题愈发突出: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间绿化不足、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功能混乱等,导致空间活力越来越弱,空间利用率越来越低,加之随着后疫情的发展,人们被迫放慢生活和工作节奏,户外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再次被激活,邻里关系也得到了空前回归。  相似文献   

20.
西藏水文监测网络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初步分析西藏自治区境内水文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西藏水文监测网络及其空间分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水文站网密度低,而且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认为分析降水、蒸发、气温等水文要素空间变化特征是对水文站网规划技术的有益探讨,对水文监测网络功能分析和优化水文监测网络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