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是南拉萨微陆块中新发现的铜(金)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含矿斑岩为晚三叠世石英二长斑岩。通过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磁法扫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了鲁尔玛地区铜金矿化线索,为进一步查明异常源属性和铜矿地质特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实施大比例尺磁法、电法测量等物探工作,同时利用钻探和槽探施工进行异常查证,进而发现了铜(金)矿体。大比例尺激电、磁测和测深结果显示,发现矿化区域的北东部和深部存在低磁、低阻、高极化等有利异常,认为该异常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可望提高铜金的资源量,扩大矿床规模。同时,对矿床发现和评价过程中找矿技术手段选择的实践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采用高精度磁法和激电测量是快速圈定斑岩型铜矿靶区的有效勘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西藏工布江达县某铜多金属矿勘查区物探测量效果。通过时间域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圈定出高极化率异常区一处,结合地质及物性资料推测为矿致异常。在此基础上,于异常浓集中心布设剖面运用对称四级装置进行测深工作,识别下伏矿体的展布形态并指导钻孔布设。通过工程施工验证了物探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测量成果对下一步的地质工程勘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出在该矿区运用电法寻找斑岩铜矿的思路及方法技术。研究结果对冈底斯成矿带及类似地区应用勘查地球物理方法探寻深部斑岩铜多金属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综合物探方法在探测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采用双频激电中梯剖面法、激电测深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某矿区大面积快速普查找矿中的应用模式。根据双频激电法幅频率(FS)参数对含矿(矿化)地质体呈高幅值异常特征,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参数(ρS)对含矿(或矿化)地质体呈低阻异常的物性条件,多方法、多参数资料的对比解释,凸现综合物探方法找矿的地质... 相似文献
9.
10.
11.
锰矿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般与围岩没有明显差异,决定了锰矿的勘探难度.尤其是埋深较大、后期改造强烈的矿床,勘探难度更大.在陕南汉中宁强一处锰矿勘查中,利用传统物探手段,打破常规勘探思路,利用综合物探方法,最后取得较为理想结果.实例结果说明,地面高精度磁测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定有要有传统理念意义上的磁性差异,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应用和解释;火山沉积型锰矿也不是传统思想上的没有激电异常,而是有足够强的信号,完全可以根据激电异常指导深部地质勘查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到,深部地质勘查工作离不开综合物探勘查技术.大胆使用综合物探勘查技术,才可能提出新的找矿勘查空间和新的找矿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12.
查区内广泛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和奥陶系地层,岩性以灰岩、泥岩为主;第四系分布在区内低洼地带,由亚黏土、黏土夹铁锰结核构成。区内含矿地层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对于开展电法工作较为有利。在查区开展了激电中梯扫面、联合剖面、激电测深等多种综合电法方法,结合查区地质特点,圈定一个成矿靶区,推测异常体埋深,提出验证孔一个。经钻孔验证见矿情况较好,证明了综合电法在该区找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鸭子沟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发育,是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因素。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在其所判定的成矿远景区,开展了以激电中梯和地面高精度磁测为组合方式的综合物探找矿实践。利用激电中梯扫面方式圈定出激电异常体,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来了解区内主要地质体的磁性特征,在主要剖面上部署激电测深剖面,指导钻探工作进行。勘探结果表明找矿方式效果显著、经济高效,对同类地质成矿地区的隐伏多金属矿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文章介绍了多宝山和铜山斑岩型铜(钼)矿床的高精度航空物探综合异常:高精度航磁为弱正异常;航空伽玛能谱测量总道、钾道、铀道为弱相对高异常,钍道为弱相对低异常, F参数有明显相对高异常;航电异常实分量为高(峰)值异常、虚分量为低(谷)值异常.根据多宝山和铜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岩石蚀变特点,以及实测的岩(矿)石物性参数和航空物探综合异常特征,探讨了斑岩型铜(钼)矿床引起航空物探综合异常的前提条件,并认为航空物探综合站测量是普查斑岩型铜(钼)矿的一种有效的物探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17.
18.
该文阐述了在石城崮铁矿采空区的勘查中,采用高精度磁测及瞬变电磁法两种物探方法,根据本测区岩矿石及采空区的物性差异,分析采空区磁异常特征、视电阻率特征,对铁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产状进行了初步推断并设计钻孔,经验证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利用高精度磁测可圈定目标磁异常的地表投影,利用瞬变电磁可圈定目标体的深度及倾向等。通过以上综合物探手段为本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及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