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SPSS 13.0统计软件支持下,对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将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分按其得分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农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潜力,在省域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者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有利于广东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资料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异,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程度,为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功能调整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滞后型.广东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与社会经济效益逆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级市中心城市主成分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伟平 《热带地理》1994,14(4):305-314
本文对广东省20个地级市中心城市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中心城市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梯度值,总结出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区,提出一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中心城市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梯度值,总结出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区,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福建省23个主要城市在产业结构进行聚类.通过聚类的结果指出:这些城市在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并预测了福建各主要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竞争力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主成分TOPSIS法比较评价了1996年、2000年、2006年和2013年四川省各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方法更接近于四川省城市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主成分因子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度,研究了城市竞争力的时间演变。依据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值和利用GIS9.3软件,得到了四川省城市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效果图,揭示了城市竞争力在4个时间断面上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演变规律。通过对研究区影响城市竞争力各因素的分析及其正确评价,有利于对城市进行正确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尼系数,分析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量1980~2006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个时间断面,利用因子分析剖析邮电业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在GIS软件中表达出来,进而构建邮电通信发展指数P,反映各市的邮电通信发展速度.研究表明: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量的分布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单中心,90年代初的广州、深圳双中心,90年代中以来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两主两副四中心,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邮电通信水平的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发展过程,变异系数从1985年的1.574到1995年的1.870,2005年变为1.115.邮电通信发展速度1985年开始呈现出珠三角城市明显高于外围城市的格局,且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除政策因素以外,外商投资作用和第三产业、城市化发展水平是1980年以来影响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最主要的3个因素,而人口密度、交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对邮电通信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将闽、粤、浙城市发展置于一种新的发展框架之下.文中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城市的竞争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策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海峡两岸合作背景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与潜力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林彰平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5,24(4):620-630
回顾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历史,选取10项影响其直接投资潜力的要素指标,构建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认为:(1)广东省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总体上呈稳定而缓慢的下降趋势。(2)无论是潜力还是业绩,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一直是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高水平区域,珠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分散化空间分布趋势主导了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散化趋势。(3)广东省大部分地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水平的增长快于潜力水平的提高,但广州、深圳和佛山等中心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潜力。  相似文献   

12.
广东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良好的湿地是构筑生态安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了广东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分析了目前广东湿地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探讨了广东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经济地域差异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0项指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7.453%。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3种地域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施“点-轴”开发,建立以贵阳、遵义、都匀为核心的经济三角,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粤港两地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就要以服务业为重点,而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力量,两地加强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既十分必要,又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粤港两地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以在东芜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来说明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粤港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口变化的视角,分别对2000—2016年间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收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并运用定量回归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普遍增长伴随着局部收缩是广东省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常住人口收缩数量变化具有波动性和短期性的特征,而户籍人口的波动变化则相对较平稳;省域层面城市人口收缩呈现“核心地区增长—外围地区收缩”的总体分布规律,持续收缩和片段收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缘地带。此外,产业经济动力不足、区域发展存在的差异、地方财政力量薄弱以及本地人口持续外流是导致外围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万千欢  千庆兰 《热带地理》2013,33(3):333-340
根据2009―2011 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从规模实力、市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 力、发展潜力及技术水平6 个层面构建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TOPSIS 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10 年中国各省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在省区层面呈现出从东部到中西部由强变弱的分布态势,竞争力强的省区分布于东北的吉林 省,华东的山东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以及华南的广东省,中西部地区竞争力水平不高,且存在局部“塌陷”的地 区,如江西省,各省区发展极度不平衡。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各省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1) 针对各省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促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2)加强各省区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 互补;3)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4)加大资金投入,减少融资的难度;5)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贯桐 《热带地理》1997,17(3):217-224
本文从经济区的空间系统特征,经济组成与空间组成特征,动态演进特征及功能特征上重新介定经济区的定义,由此定义和经济区形成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广东经济区划四项原则;并提出了与发展广东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7个经济区划分意见,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此分区方案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刘晓南  王为  吴志峰 《地理学报》2004,59(6):911-917
将广东沿海划分成粤东、珠江口和粤西3个区域,采用每个区域主要城市有关经济指标与广东沿海1980~2002年赤潮发生频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2年间广东沿海出现了2次赤潮高峰期,分别为1987~1992年和1998~2000年;珠江口海域为珠江水系入海口集中区域,广东陆源污染物集中于此出海,是赤潮发生的敏感区域。随城市的发展,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数量加大,临近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珠江口海域赤潮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城市化相对较慢的海域,同时沿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赤潮出现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福建城市化类型的数值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针对福建省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的现状,对全省23个城市共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将全省城市划分为4组不同的城市化类型。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最主要的差异体现为第一主成分所揭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闽西北、闽东北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差异体现为由第二、三主成分所揭示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提出加快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