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1,17(2):101-111
(上接第 1 5卷第 3期 )6 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6 1 概述70年代以来 ,拆离构造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拆离构造理论对进一步认识地壳深部结构 ,建立大陆地壳的构造模式 ,深化认识大陆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勘查地下矿产资源和成矿预测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地学者的密切关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许多逆断层或逆冲断层、正断层 ,甚至走滑断层向深部逐渐变缓至最终归并于低角度的基底拆离断层。随着拆离构造理论的不断深化 ,对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亦正在不断的加强和充实。早在 80年代 ,王桂梁教授就对滑脱(拆离 )构造…  相似文献   

2.
拆离构造     
70年代中期在构造地质领域中掀起了拆离构造热。拆离构造的同义语有称滑脱构造或推覆构造,亦有称铲式断层、鞋底断层或勺状断层。目前在岩石圈内部发现许多大型拆离构造,它沿拆离面发生层层剥离和滑脱。这些近水平的拆离断层把岩石圈劈裂成近水平的薄岩蓆,其特点是上部陡,向深处变得平缓,几近水平状。有人认为它实际上就是大型的逆冲断层或推覆体,朱志澄(1984)统称为逆冲推覆构造,并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盆缘逆冲推  相似文献   

3.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7,13(6):336-343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三)──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上接第12卷第3期)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拆离构造表现形式多样,总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挤压型拆离构造与拉伸型(伸展型)拆离构造(童航寿1993,19...  相似文献   

4.
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还发现双重滑脱逆冲拆离断层前锋构造存在,在其他盆地仅发现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构造环境中油气丰富(典型的如克拉2气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还发现双重滑脱逆冲拆离断层前锋构造存在,在其他盆地仅发现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构造环境中油气丰富(典型的如克拉2气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初步厘定该地区的滑脱拆离属于江南古陆北侧、长江以南整体滑覆-剥离断层体系的后缘位伸带及中间过流带之部分。文章把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划分出下伏系统。四个滑脱拆离层系及四个主滑脱拆离面和八个次滑脱拆离面。结合区域地质发展史,还对滑脱拆离构造的成因及其演化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以“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命题分八个方面在“铀矿地质”期刊断续刊登,其内容涉及:(1)拆离构造在我国研究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化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展望。本文仅就拆离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地洼理论在拆离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论叙,并以此草文敬献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8.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2,18(4):220-228
6 4 拆离构造研究的其它方法《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五、六 )已分别就挤压型和拉张型拆离构造的常规地质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节侧重介绍拆离构造的其它研究方法。6 4 1 几何作图法6 4 1 1 平衡剖面法自从 60年代末加拿大地学者Dahlstron( 1 969)提出运用几何学原理的平衡剖面概念之后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一套平衡剖面理论 ,并成为主要的几何作图方法而广泛应用于推覆拆离构造研究中 ,从而深化了逆冲推覆拆离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平衡剖面系指标准的地质横剖面 ,其中的构造变形可通过几何学原则和构造学准…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藏洛扎地区拆离断层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西藏洛扎地区发育的拆离断层叠加在先期逆冲推覆构造之上,并被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高角度北倾正断层改造,各阶段变形结构面交切关系清楚。拆离活动表现为韧性-韧脆性层间剪切,拆离体依次向北西(北北西)近水平左行滑断。与韧性拆离断层具有成生关系的淡色花岗岩产状特征及年代学研究表明,拆离断层变形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本文着重阐述拆离断层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并根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所反映的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讨论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由于逆冲拆离断层受力大小、方向和时间的差异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非均一性,其前锋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多种样式。每种样式具不同特征,它们往往与重力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等相伴生,这些构造既相互影响、又互相补偿与转化共存于同一逆冲拆离带内。它们不仅是研究逆冲拆离断层作用的动力状态、扩展方式、演化过程和形成机  相似文献   

12.
河源断裂带南西段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后,确认新塘断裂呈NE方向展布,区域上可与河源,江门断裂相连,为一条具有区域性大型盆岭式拆离断层,具有下拆离盘(变质核杂岩),低角度韧性,脆性滑脱剪切带及上拆离盖层的构造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其控制了一系列大小不等,平行拆离断裂层发育的白垩纪-第三纪断陷盆地,即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又是一种重要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发育跨越浅水区至深水区、多类型的拆离断陷,其中浅水陆架区拆离断陷是探究拆离构造变形与沉积充填响应的重要窗口.基于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对恩平凹陷低角度拆离断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拆离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变形过程和沉积充填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恩平凹陷低角度边界正断层为壳间拆离断层,长度约50 km,倾角平均17.5°,断面最深达中下地壳,裂陷期经历了中低角度到低角度的转变.拆离断层形成于中生代先存逆冲断层基础之上,与中下地壳韧性剪切穹隆和边界调节性走滑断裂相伴生,联合控制形成均衡深拆离、前展式宽拆离和迁移型复式拆离3种凹陷结构类型.垂向上可划分出三期裂陷幕,因差异构造变形而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响应:(1)早文昌期均一裂陷幕,快速的裂陷沉降发育于先存逆冲断层弱面,形成具厚层中深湖的均一窄深箕状半地堑;(2)晚文昌期拆离伸展幕,凹陷受差异构造变形而发育成东、西沉积充填差异化的宽浅断陷,西部韧性剪切穹隆弱隆升与边界走滑断层强走滑控制了恩平17洼自迁移型中深湖和大型辫状河三角洲-重力流沉积,而东部韧性剪切穹隆强隆升控制了恩平12-18洼沉积中心跳跃式异迁移的沉积充填,过渡带发育大型走向斜坡扇三角洲;(3)恩平期拆离-断拗联控幕,构造变形由简单剪切向纯剪切转变,沉积向外流水系主导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充填转变.低角度拆离断陷具有与高角度脆性断陷不同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响应,烃源岩与砂岩储层的时空分布非均质性强.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的烃源岩和深部储层预测,以及南海北部陆缘同类拆离断陷的构造-沉积充填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藏南康马拆离断层的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南康马穹窿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的经典代表,穹窿内发育上、下两条拆离断层并将穹窿分为三个构造层,其中上拆离断层分隔了上构造层未变质/轻微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和中构造层的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而下拆离断层,即康马拆离断层,分隔了中构造层的石榴石二云母片岩和下构造层的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受康马拆离断层的影响,其上下两盘靠近拆离断层面处的岩石遭受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形成了糜棱岩化石榴石二云母片岩和花岗质糜棱岩,宏观构造解析以及构造岩的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康马拆离断层经历了上盘向北的伸展拆离。本次研究采用40Ar/39Ar定年方法,选择拆离断层带内糜棱岩化石榴石二云母片岩中同变形新生白云母进行年代学测定,结果显示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23±0.15 Ma,结合宏微观岩石矿物学分析,认为其代表了向北伸展拆离的变形时间,即康马拆离断层的活动时代,该时代与康马穹窿南部的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代一致,从年代学上暗示二者可能为同一条拆离断层,是在不同区域的出露,但该结论仍然需要更多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证据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6,12(3):160-164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00029)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4.1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假说大陆深部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尺度的拆离滑脱构造已愈来愈多的被众多地学工作者所认识,对拆离构造动力学的研究正在逐步向纵深发...  相似文献   

16.
吴富强  赵追 《河南地质》1998,16(2):87-93
笔者从六个方面厘定了丰山有色金属矿田拆离滑脱构造: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界面处构造岩发育;岩体顺层分布;界面处含矿热液作用异常发育;界面性质鉴定;断层组合特征。研究了丰山矿田拆离滑脱构造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丰山矿田控岩控矿规律:构造的拆离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了最佳成矿组合序列;有利的容矿(岩)构造,多期矿化叠加。  相似文献   

17.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地质通报》2008,27(10):1687-1697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 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 (Det 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 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 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 (Det 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 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 Det II 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 III则可能与Det IV和Det 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拆离构造和年代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太行山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滑脱的主拆离构造出现在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以后的沉积盖层之间.卷入拆离带中的变形岩石以断层碎裂岩为主,局部形成大规模由基底和盖层岩石碎片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结晶基底顶部未见典型的糜棱岩,拆离过程表现为准塑性-脆性变形机制,形成深度应小于10 km.太行山山前拆离滑脱带沿走向分为阜平、赞皇两个独立的区段.拆离带中变形岩石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68~52Ma和23~18Ma.结合太行山区夷平面年代和相邻盆地构造分析结果,华北大陆地壳的加厚作用可能发生在白垩纪中期(134±9Ma~92±4Ma),主要的伸展滑脱开始于白垩纪末(68Ma前).  相似文献   

19.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9,15(3):161-167
5.3变质核杂岩体构造识别变质核杂岩体构造属拉伸型拆离构造范畴,其与拆离断裂构造虽有成因联系,但因其本身的独有特点,对其识别有必要另立章节进行叙述。变质核杂岩体的概念,早在70年代美国地学者在研究美国科迪勒拉造山带构造时就已提出,80年代对其研究达到...  相似文献   

20.
拆离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拆离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文中除对拆离构造的研究现状、含义、特征、形成机制和理论意义简要综述外,还就拆离构造对油气、煤及金、银、铜、铝、锌、铁等内生金属矿产的控制作用,作了重点论述,最后应用拆离构造控矿理论对我国华南地区铀矿田控矿构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笔者的粗浅看法,以达启发思路、抛砖引玉,为扩大老矿区开辟新基地,为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