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南繁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临界温度和出现生理不育的低温界限为指标。初步分析了海南岛南,中,北部一年中大于95%的气候保证率,短于临界日长,低于可育上限温度并高于可育下限温度的持续时间,以说明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海南繁殖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1991年在武昌采用人工光周期处理和自然条件下分期播插等方法,对863-101-01专题提供的11个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类型进行了鉴定,初步探明了影响这些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因子和临界光温指标。结果表明,大多数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均受到光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纯粹的光敏型或温敏型不育材料是不存在的,从而为选育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光敏核不育系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模型与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水稻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实验结果,提出衡量不育系育性变化规律的特征值及其量化模型。并用7个不育系的多点多年育性资料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鉴定不育特征值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气象模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是抽穗前5 ̄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日长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温光对育性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在最适温度以下,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延长;在最适温度以上,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缩短。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根据结实率量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我们受863—101—01专题委托,对该专题新育成光(温)敏感核不育品系进行鉴定,旨在研究光温条件对供试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探明育性转换的临界光温指标,进而从中筛选对温度钝感、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光(温)敏感不育系,为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繁殖、制种和推广提供农业气象依据。这里提供的是1990年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水稻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矮64S是我国目前两系法杂交稻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实用不育系。利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日长资料,分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和可繁性,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水稻示范推广是我国水稻生产中又一革命性的发展 ,它具有稻米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显著特点。“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的不育性 ,既受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控制 ,又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既要选择一个最佳扬花授粉期 ,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前者是制种稳产高产的前提 ,后者是制种成败的关键。1水稻“两系”法制种的概念水稻“两系”法制种是利用不育系在某种特定光温条件下的雄性不育特性 ,与恢复系配制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同时又利用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的特性 ,繁殖不育系种子。它具有一系两用、种子…  相似文献   

8.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杂交稻不育系不育和育性转换需要一定强度(勒克斯)的光长和温度光长互作影响.光敏感核不育和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501xl3时45分、温度≥25℃.武汉地区临界光长出现时间平均为8月5日,最早7月30日,最迟8月11日.此刻以前为长光照时段,以后为短光照时段,梅雨明显、凉夏年份,常出现短光照、低温互作影响,因此,武汉地区引种、培育耐低温的两系法杂交稻光敏型不育系对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核不育系所需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因子在两系杂交稻的育性转换中所起的作用的阐述,为两系杂交稻制种、有种的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两系水稻的选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产量和品质上显出一定优势,正在由试验转向应用。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九五”期间要推广种植两系水稻100万公顷,因此,两系水稻种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两系水稻是指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它具有在长日高温下不育和短日低温下可育的特性,因此可用其不育性进行制种,用其可育性进行繁种,从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两系水稻可分为光敏型、温敏型和光温互作三大类型,目前广东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的主要为温敏型(临界温度一般为23℃)。因此,两系水稻的繁殖对气象条件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育成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亚,武昌,贵阳等三生态试验点对10个新育成不育系的联合生态试验资料,采用图形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各供试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不育系作不育稳定性分析,这些分析结果是评价新育成不育系实用价值和适用区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将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推向世界。以泰国曼谷、清迈地区1980-1997年逐日4个时次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两地区理论日长的计算结果和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及发育期模型,对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在泰国产稻区代表地曼谷和清迈的育性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90%、95%、100%保证率下安全制种和繁殖的最早、最晚播种期;计算了相应的风险概率,为两系杂交稻在泰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冷灌繁种”适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温敏不育系水稻培矮64s育性敏感期间冷水灌溉处理后的农田微气象要素和自交结实率的平行观测,分析研究了供试不育系的适宜灌水时段、灌水深度以及灌溉用水量等的“冷灌繁种”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两系法杂交稻65396在我国一季稻区的制种播差期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超高产水平的两系杂交稻 6 5 396 (培矮 6 4 s× E32 )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母本不育系培矮 6 4 s用作单季稻区域制种时的稳定不育期的季节和持续期的基础上 ,用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培矮 6 4 s与 E32在南方一季稻区制种时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得到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的气象学方法可供其他熟制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经改进的Kassam-Wageningen法,对江苏省4大粮食作物的光、温、水生产潜力与土壤的影响进行了逐级计算,对全省6个农区粮食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未来40年的发展,及其满足人口需求的能力做出分析与预测,提出了今后实现粮食生产与人口消耗良性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13个水稻新不育系育性指标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1998年度参试的13个新不育系为材料,依据在三亚市、武汉市和贵阳市三个地理生态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所获得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温度、日照长度资料,采用光温因子分极和育性量化模型等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育性指标的生态特性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稻障碍型冷害损失评估及预测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分析东北水稻生殖生长关键期低温生理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日冷积温(时积温)及其与空壳率关系的模式和敏感期内每日水稻敏感群体数量比率分布标准化模式,进而建立了水稻在生殖生长关键期内因低温影响而导致空壳率及减产率评估、预测模式。该模式可较精确地计算出逐日低温导致的空壳率及减产率,可比成熟期提前25 d左右进行冷害评估和损失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