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蓉  谌晓洪 《海洋学报》2010,32(10):6955-6962
用B3LYP/LANL2DZ方法对ZrnPd(n =1—13)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能量、频率、电子性质和磁性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Pd原子位于表面的异构体更为稳定,其中Zr7Pd,Zr12Pd团簇稳定性高,是幻数团簇;此外,相对于ZrnCo与ZrnFe团簇,ZrnPd团簇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较弱,化学稳定性更  相似文献   

2.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 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 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所获得的数据, 探究了枯水季节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pCO2的变化较大, 其范围为233.3~465.3 μatm。秋季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CO2吸收通量为1.66±0.41 mmol C/(m2/d);冬季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 其释放通量为0.36±0.17 mmol C/(m2/d)。调查期间(枯水季)杨梅坑海域受淡水输入的影响较小, 季节性温度影响下的生物过程是驱动pCO2变化的关键因素, 其贡献pCO2总变化量的73.6%(表层)和66.5%(底层)。其中,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是导致海水CO2汇源转变的主要成因, 而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甚微。相比较, 物理过程(CO2海-气交换、温度和盐度变化)对pCO2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作用结果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 珊瑚的代谢活动对杨梅坑局部海域pCO2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造成礁区pCO2值高于非礁区。因此, 海气CO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代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西太平洋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系数,结合相应的生态因子,对西太平洋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走航断面表层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基本在0.2以下,而DY(大洋)断面Fv/Fm平均值仅为0.16,光能利用效率α的变化范围为0.007-0.117,平均值为0.039;相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变化范围为6.8-113.4(μmol/(s·m2)),平均值为32.72(μmol/(s·m2));饱和光强Ek的变化范围为60.3-1662.7(μmol/(s·m2)),平均值为846.83(μmol/(s·m2))。DY断面Fv/Fm最大值水层与DCM层(叶绿素最大层)相吻合,既保护了浮游植物光反应中心不受强烈光辐射影响,又支持了DCM层浮游植物相对较强的光合作用和对整个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DY断面浮游植物具有极低的光能利用效率却需要较高的光强来达到光饱和,导致这种生活环境下浮游植物处于一种低活衰老的状态,这是造成某些大洋海区低生产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济宁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的层状云降水资料为例,分析了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相关系数(ρhv)对偏振参量的影响以及近距离双偏振参数的特征。利用雷达最高扫描仰角的层状云降水资料,对小雨和干雪两种自然目标物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订正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SNR小于21 dB时,ZDR、ρhv、差分传播相位偏差(ΔΦD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随SNR的变化波动明显,ZDR、ρhv、差分传播相位DP)不稳定,数据质量差。SNR大于21 dB时,ZDR、ρhv、ΦDP才具有可信度,且随着SNR的增大,ZDR、ρhv、ΦDP的稳定性越来越好。(2)SNR大于21 dB、ρhv<0.965时,ΔΦD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随ρhv的变化而波动剧烈;SNR大于21 dB、ρhv>0.965时,ρhv越大,ΦDP的值越稳定。(3)受地面噪声干扰、近距离地物以及天线旁瓣的影响,0~15 km的近距离偏振参数不稳定,数据质量差,业务应用中需特别注意。(4)利用小雨和干雪两种自然目标物对ZDR系统误差进行标定,通过对比发现,小雨粒子的ZDR系统误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比干雪粒子小很多,且小雨粒子ZDR系统误差订正曲线比干雪粒子稳定;小雨粒子相比于干雪粒子,其ZDR系统误差订正效果更稳定;经过系统误差订正后的降水粒子的ZDR值较订正前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对Eu1-xSrxMnO3 (ESMO, x=0—1)体系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Sr的掺入使EuMnO3反铁磁母体的磁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磁化和电输运测量,深入探讨了高掺杂浓度Eu0.4Sr0.6MnO3和Eu0.3Sr0.7MnO3相似文献   

6.
张帆  朱航天  骆军  梁敬魁  饶光辉  刘泉林 《海洋学报》2010,32(10):7232-7238
以室温热电性能优异的传统热电材料Sb2Te3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b2Te3单晶纳米结构,并研究其生长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不加催化剂时Sb2Te3易生长成六方纳米盘,在金催化剂条件下定向生长成纳米线.Sb2Te3的形貌与其晶体结构和生长机理有关.Sb2Te3为三角结构,Sb和  相似文献   

7.
黄雯  王巍巍  加攀星  姜天华 《海洋工程》2022,40(3):69-74,92
跨海大桥桥墩基础施工若采用双壁钢围堰,则在其外壁进行开孔可有效减小波浪力,有利于降低钢围堰的制作造价和提高基础施工的安全性。以某跨海大桥基础施工采用的双壁圆形钢吊箱围堰为研究对象,引入波浪力折减系数Kd对消波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数值方法着重分析波浪参数和围堰自身结构设计参数对消波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Kd随波陡增大呈先快后缓的增大趋势,波陡超过0.032后,消波效果基本不再变化;随着相对水深的增大,Kd呈先减小后增大并趋缓的规律,在相对水深d/L约为0.455时取得最小值;Kd随开孔率的增大呈线性减小,开孔率越大,消波效果越好。随着双壁间距s的增大,Kd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减小速率先快后慢;双壁间距较小时,开孔的消波作用较弱。开孔率和双壁间距两种因素间存在耦合作用,两者越大,其耦合作用也越强。围堰设计中可适当增大开孔率并选取合适的双壁间距以得到最佳消波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Fx层对CF+3刻蚀Si表面过程的影响.由模拟数据可知,温度对C和F的沉积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提高样品的温度,物理刻蚀得到了加强,而化学刻蚀被减弱.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Si的刻蚀率相应增加.刻蚀产物中的SiF,SiF2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SiF3的量与基体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Si刻蚀率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SiF,SiF2相似文献   

9.
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是海水中重要的无机阴离子,在研究海洋生态变化、海洋循环作用过程与海洋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测定方法较多,但缺少相应的测试方法。本文对测定海水中Cl-,SO42-的离子色谱方法进行了优化,选用IonPacAS14碳酸盐选择性离子色谱柱,以3.5 mmol/L Na2CO3+1 mmol/L NaHCO3为流动相,可消除海水样品中碳酸盐及其他阴离子的干扰。该方法对Cl-检出限为0.29 mg/L,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2,对SO42-检出限为0.42 mg/L,线性相关系数r2=0.997 9。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5%~102%,Cl-和SO42-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2%和4.18%。该方法简便、迅速、灵敏、准确度高,可满足批量海水样品中Cl-与SO42-的准确测试。  相似文献   

10.
陈东猛  刘大勇 《海洋学报》2010,32(10):7350-7356
基于自旋-轨道-晶格Hamilton量,应用团簇自洽场方法,研究了双层钙钛矿结构材料K3Cu2F7基态的晶格、磁及轨道结构,发现近孤立的双层的对称破缺和Jahn-Teller晶格畸变使得Cu2+离子在每层内交替占据 z2-x2〉/ z2-y2〉轨道,进而导致双层的层间表现为强的反铁磁耦合,层内为弱的铁磁耦合.强反铁磁耦合导致层间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在台山列岛的拖网定点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资源密度(质量及数量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台山列岛渔业生物136种,隶属于18目63科98属,其中鱼类80种,虾类16种,蟹类28种,口足类3种,头足类9种;优势种共有22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是唯一四季共同的优势种;Shannon 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全年平均值为2.88(范围:2.80~2.95),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年平均值为0.69(范围:0.65~0.7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全年平均值为6.99(范围:5.76~7.69),夏季群落多样性较高;从渔业资源质量平均密度看,春、夏季最大值都出现在05站点,分别为640.70 kg/km2和1 039.31 kg/km2,秋季最大值出现在03站点,为1 187.48 kg/km2,冬季最大值出现在04站点,为683.24 kg/km2,从渔业资源数量平均密度看,春、夏季最大值都出现在05站点,分别为170.68×103尾/km2和123.69×103尾/km2,秋季最大值出现在01站点,为119.71×103尾/km2,冬季最大值出现在04站点,为133.27×103尾/km2。总体来说,台山列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物种较多,种间分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氧化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锰掺杂改性的Ba(Zr0.06Ti0.94)O3陶瓷.研究了锰的掺杂量对Ba(Zr0.06Ti0.94)MnxO3 (BZTM)陶瓷的结构、介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锰含量x<0.5 mol%时进入晶格,使材料压电性能提高,损耗减小,表现出受主掺杂的特性;当锰含量x>0.5 mo  相似文献   

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细胞应对氧化胁迫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本研究以坛紫菜转录组数据库中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通过RACE扩增技术克隆得到了3条坛紫菜SOD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hMSD,PhCSD1PhCSD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hMSD序列全长973 bp,可编码包含22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75的多肽序列;PhCSD1序列全长1029 bp,可编码包含13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65的多肽序列;PhCSD2序列全长954 bp,可编码包含216个氨基酸,等电点为10.74的多肽序列。根据保守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将三条PhSODs分成两个亚型:其中PhMSD属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PhCSD1PhCSD2属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测定了3条PhSOD基因在坛紫菜不同世代,高温胁迫不同时间水平以及不同失水胁迫梯度下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3条PhSOD基因在叶状体世代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丝状体世代;在不同水平的高温和失水胁迫下,PhCSD1PhCSD2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PhMSD则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高温胁迫下被显著抑制,失水胁迫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The complete diallel cross design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parameters of the growth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A total of 60 full-sib families were cultivated and two growth-related traits, body weight (BW) and body length (BL), were examined at average 2, 3 and 8 months of age respectively, with 1 800 individuals measured in each age group (30 per family). Based on the additive-dominance-maternal-effect genetic analysis model, the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approach was used to estimate various (co)variance compon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estimates of BW and BL were respectively:0.29±0.01 and 0.22±0.02 at 2 months of age, 0.32±0.02 and 0.30±0.04 at 3 months of age, 0.48±0.04 and 0.40±0.05 at 8 months of age;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estimates were respectively:0.44±0.02 and 0.54±0.04 at 2 months of age, 0.35±0.01 and 0.36±0.03 at 3 months of age, 0.49±0.03 and 0.45±0.04. All heritabiliti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dditive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BW and BL at 2, 3 and 8 months of age were consistently positive and highly significant (P <0.01):0.93±0.02, 0.95±0.03 and 0.92±0.03 respectively. Maternal effect was significant (P <0.05) only at 2 months of age, and was not detected at 3 and 8 months of age. According to the heritability estimates, the mass selec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fficient for the breeding of Japanese flounder.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 命名为Marinobacter sp. 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 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 碳氮摩尔比(C/N), 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硝酸钾(KNO3)作为唯一氮源, NO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 盐度32, 振荡速度为150 r/min (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 C/N=10, pH=8.0±0.2, 温度为35 °C时, 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 在好氧环境下, 有20.11%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 5.58 mg/L的NO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2--N、NO4+-N和有机氮), 74.72%转化为N2释放; 厌氧环境下, 有26.65%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 72.86%的NO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 Marinobactersp. 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 48 h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 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 且在好氧条件下NO3--N去除效率更高, 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qPCR方法,研究了我国重要海水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雌、雄成体组织以及性腺分化期的脑、性腺中gnrh1gnrh2gnrh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nrh1分布于所有检测的组织:在脑、垂体、肾脏和肝脏中高表达,在性腺中表达相对较低;gnrh2则在雌、雄性的肝脏以及雄性的肠、肾脏、眼睛和头肾中;而gnrh3只在雄性的肾脏、眼睛和肌肉中检测到微弱表达。人工诱导的牙鲆雌核发育鱼苗分别用17β-雌二醇(E2)和17α-甲基睾酮(MT)处理,使其分化为雌性或雄性个体表型。在性腺分化期的脑中,gnrh1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在全长(total length,TL)4 cm鱼苗中,E2组的表达显著高于MT组(P<0.05);gnrh2在2 cm TL时E2组显著高于MT组(P<0.05),随后在E2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gnrh3在2 cm TL时E2和对照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MT组(P<0.05),自6 cm TL时MT和E2组的表达开始下降。在性腺中,三种gnrh在性腺分化前2 cm TL表达量都相对较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综上,推测牙鲆gnrh1可能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分化过程及性腺发育,gnrh2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gnrh3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内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器官之一,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生长具有不可逆性,是记录鸢乌贼整个生活史信息的良好载体。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个体间的营养生态位关系、摄食习性等。结果表明,雌、雄鸢乌贼个体的内壳δ13C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雄性群体的生态位宽幅比雌性群体的要大。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3C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5N均有显著影响(P<0.05), δ13C (1.28‰)和δ15N (3.46‰)值的变化表明鸢乌贼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洄游现象,营养等级发生改变,且同时期的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捕食营养层级更高的食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两种用于相变存储器的Ge1Sb2Te4和Ge2Sb2Te5相变薄膜材料,对其结构、电学输运性质和恒温下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Ge1Sb2Te4薄膜逐步晶化,由非晶态转变为多晶态,表面出现均匀的、  相似文献   

19.
何本茂  韦蔓新 《海洋科学》2012,36(2):96-102
根据北海湾1995~2004 年10a 间8 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分析研究了该湾溶解无机氮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湾溶解无机氮(DIN)含量具有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变化特点, 突出了南流江迳流的重大贡献作用; 在DIN 中, 所有航次均具有NO3-含量较高、NH4+含量次之、NO2- 含量最低的分布特征, 而且除2004 年秋季外, NO3- 所占DIN 的比值均在63.38%以上, 已成为该湾DIN 的主要存在形式; 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 得出该湾DIN 具有春秋季显著上升、冬夏季显著下降的变化规律, 增养殖排废起主导影响作用; 相关分析显示, DIN 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以与盐度出现的机率最多、显著性也最高, 与COD 的相关性次之, 与其余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依次排列为pH>DO>Chl.a, 与3 种形态氮之间则以NO3- 和NO2- 最为密切, 7 个航次达到了显著正相关水平, 而与NH4+的显著正相关只出现在迳流影响较小的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渤海夏季低氧现象频发,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该海域低氧形成的机制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研究基于在秦皇岛外海的现场观测, 分析了海水中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及其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 (chl a)组成、环境因子的关系, 评估了夏季底层水体脱氧过程中有机物来源与特征。结果显示,夏季秦皇岛外海微型浮游植物chl a占总量的80%。表层水体中, 总颗粒物吸收光谱[ap(l)]特征由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光谱[aph(l)]主导, 在中、底层水体中则由碎屑颗粒物吸收光谱[ad(l)]主导。垂向上, ap(440)和ad(440)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结果还表明, 浮游植物粒径主导秦皇岛外海chl a的光吸收效率, 即a*ph(440)。基于三粒级chl a含量, 可利用多元回归预测aph(440)。碎屑颗粒物的吸收光谱同样受浮游植物群落、有机质相对含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产生的微型颗粒有机物是底层水体脱氧的主要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