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涝急转发生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5月极涡偏强,而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偏弱、偏南;6月极涡强度变弱、范围偏小,而南亚高压增强、西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季风活动异常是引发此次旱涝急转的重要因素,前期南海夏季风强度弱,且中间一度中断,6月初突然增强并北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前期我国主要的3条水汽输送带均明显偏弱,6月初又明显加强,导致大量暖湿气流汇集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为旱涝急转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4月结束的拉尼娜事件是此次旱涝急转事件可能的重要外强迫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贵州高原稻作生态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水稻生长季,安全生长期及稻作期间的热量、光照、降水、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尹光显 《气象》1987,13(1):44-46
蔬菜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一般农作物更为敏感,在郧阳市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造成单产低,年变化大;二是出现明显的淡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从气候角度来讨论蔬菜合理布局的最优决策,以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使蔬菜生产的损失最小而收益最大,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意义。本文以市农业区划办、蔬菜研究所提供的1972—1984年蔬菜单产和有关试验资料,分析了秋播蔬菜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定量关系,应用得失矩阵数学模型,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4年莱芜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结果,莱芜市总体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二级标准。由于莱芜市盛行风向的频率仅为11%,各方向风向频率较均匀,因此在工业布局时主导风原则就失去了意义,应参考污染系数和污染风频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结果认为,莱芜市的工业布局最好应设在莱芜市的NW到SW之间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树庆 《气象》1985,11(7):28-30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处理的基本问题是,把各项“资源”分配到各项“活动的规划中,如何安排(计划、设计)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它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数学关系中寻求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84.1"暴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爱民  寿绍文 《气象》1993,19(3):20-24
  相似文献   

7.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盛夏异常高温天气。本文主要从环流特征和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异常高温成因,作了天气和气候的分析。经研究分析,造成2003年异常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形势是符合历史同期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的。唯2003年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强。从气候方面分析,2003年盛夏南京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仍未突破近百年来出现高温年的历史纪录。就南京地区而言,无论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还是8月中旬紧接而来的低温冷夏天气,都显示出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历史同期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9—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雪和雨夹雪的垂直热力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分型探讨其物理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雪和雨夹雪的聚类均可分为“冷型”和“逆温型”两簇,“冷型”降雪、雨夹雪多数出现在28°N以北地区,江南地区以“逆温型”为主。2)通过湿球温度曲线的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雪、雨夹雪相态,优于样本合成平均。3)大部分雪、雨夹雪的云顶温度都低于-10 ℃,且量级越大,云顶温度越低,“冷型”雪、雨夹雪云顶温度低于“逆温型”。4)“逆温型”雪和雨夹雪的降雪率高于对应的“冷型”样本,且“逆温型”南风、北风风速均强于“冷型”。5)“逆温型”雪和雨夹雪比“冷型”样本出现暖层比例高,且“冷型”样本暖层绝大部分都位于近地面层。  相似文献   

9.
近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对1961-2010年黑龙江省北部稻区和1981-2010年黑河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黑龙江水稻北扩提供理论基础,为黑河地区气候区划,确定水稻最适宜推广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部稻区及黑河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且速率较快,雨量较为充沛,日照充足,较适合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1.
12.
一、前言 我国后季稻抽穗开花时,正值秋季冷空气逐步加强南侵的时期,容易遭受低温危害,影响水稻正常孕穗开花,增加空壳率,造成减产。我们根据1953—1975年23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种植区的秋季低温(亦称“寒露风”)出现早晚的环流背景和前期环流特征及其预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指出,同年三月东亚槽的强弱和前一年10—12月我国东南沿海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位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寒露风出现早晚有较好的关  相似文献   

13.
方欢  原韦华  徐幼平 《大气科学》2020,44(4):761-775
利用1959~2013年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JRA-5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对应的前期三维环流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73个强降水样本的大气环流场合成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暖异常,暖中心位于300 hPa。在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衡的作用下,高层暖异常上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下层存在气旋式环流。一方面,暖异常通过高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其北侧的200 hPa西风增强,并促使高层急流东伸、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附近,增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辐散;另一方面,暖异常通过低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了吹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南风,使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增强。暖异常所引起的高低空环流异常的有利配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形成有重要作用。300 hPa 暖异常在降水前48小时已经存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400~300 hPa 高空,700 hPa 气旋式环流提前24小时出现在四川盆地中低层。高低层的环流要素相互配合并随时间东移,暖异常率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配合低层气旋式环流和水汽辐合区,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雷暴暴雨的诊断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程铁军  张苏 《气象》2001,27(10):25-27
通过对1998年7月22日和1983年7月4时两例发生在鄂皖交界沿江地区特大雷暴暴雨的诊断分析,表明此类特大暴雨是由高层冷空气叠加在低空急流左前侧高湿区之上,产生持续的强烈对流降水所造成的。物理量倾向诊断结果表明:强降水中心沿着下游的增湿区和不稳定增强区发展和移动,与低层水汽辐合增强区,尤其是与“相对辐散增强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梅雨是春夏过渡时期,雨带随季节自南向北位移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停滞的现象。梅雨期的起止、梅雨的强弱和暴雨分布,常给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对于梅雨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并曾受到竺可桢、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蒸发站网的合理布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四川盆地36个台站1980—1984年的逐日蒸发量资料,从统计各季代表月逐日蒸发量的相关函数着手,推算出相对内插标准误差与相关函数的统计关系,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大于观测随机误差的原则,估算出该地区蒸发站网的合理间距。  相似文献   

17.
孙玉亭 《气象》1983,9(2):29-31
研究作物种类、品种及产量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地区气候特点合理布局作物,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气候优势的基础。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类型的分布及大豆在各地所表现的生产性能,从气候资源利用角度,探讨大豆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8.
使用41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的雨日、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东减西增的趋势;该区春季连续性降水通常以2 d降水居多,江北地区以连续性中小降水为主,而江南地区则是独立性的强降水居多。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近50 a里呈现出干旱化趋势,其和对流层中高层气温下降关系密切,由于气温相对下降,我国东部上空高层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顾平  陈风贵 《气象科学》1991,11(4):444-449
1、梅雨期中期降水活动 198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为6月9日—8月31日,我们用汉口,安庆、南京、上海四个站6月9日—8月31日逐日平均降水量,表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概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梅雨期降水存在一些降水较多集中日期和降水较少或无雨集中日期,这是降水中期活动的表现。例如,6月23—30日即为一次降水中期活动,23—26日降水量较大,平  相似文献   

20.
CI指数及SPEI指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CI中SPI指数等权累积降水进行合理的非等权处理及MI指数的优化,得到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然后利用1962—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6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物理意义明确,解决了原CI指数对干旱开始时间、旱情发展中不连续加重现象和旱情解除时间滞后等不足,特别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现象反映及时准确;设计的多时间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与SPEI指数相关系数平均达0.8以上,说明得到的多时间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旱情的分析评估能力较强。经过适用性对比分析证明,月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江苏和安徽省应用效果要优于SPEI指数,湖南、江西和湖北省月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10—4月间的评估效果更好,SPEI指数在5—9月更优。因此,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分析与监测、预报预警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