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  相似文献   

2.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鱼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并具有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性逆转在鱼类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对于整个脊椎动物类群性别决定机制的形成及进化途径的揭示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鱼类的性别发育是以遗传因素为基础,并受到自身内分泌调节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其性别决定与分化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给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20年来有关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机理及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作者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鱼类是如何登上陆地变成各种四足动物的?在鱼类登陆的过程中又岀现了哪些奇特的动物呢?这些化石证据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终年被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其中最早被发现的就是鱼石螈,它也成为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著名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祝坚 《海洋科学》1979,3(4):32-35
脊椎动物共有五纲,即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 两栖纲, 两栖类系由鱼类进化而来,但又不同于鱼类。其特点是没有鳞片,用肺和皮肤代替了用鳃呼吸,在鳍的位置长了四肢(没有鳞片的鱼或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均属少数)。水对两栖类的生活是最重要的条件,短期缺水也能导  相似文献   

5.
脊椎动物的起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脊索动物起源于同一个原始祖先。头索动物文昌鱼和尾索动物海鞘是现存的无脊椎动物中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是研究胚胎发育机制和脊索动物统进化的典型材料。长期以来,文昌鱼一直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的姊妹类群,比尾索动物海鞘更接近于脊椎动物。但最近的研究却有了相反的观点,这导致了脊索动物进化历程之争,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介绍这两类原索动物的研究现状,并对它们的进化地位以及作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走马观鱼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有成千上万的鱼类被大自然所淘汰,有些只剩下了珍贵的化石。专家们了解鱼类演化的途径及现生鱼类彼此间的关系只能依靠这些化石。有些奇特的现生鱼种在鱼的分类上自成一体,那是因为它们的近亲都已经绝种了,而另外还有一些鱼类,比如肺鱼,可能是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始祖。那么,现在生存的鱼都有哪些类型呢?纵观现代鱼类,可以由3个基本概念来囊括。  相似文献   

7.
鱼类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最重要的类群之一, 在其生长发育和进化中, 视蛋白在视觉图像形成和 生物钟昼夜节律等非图像形成功能调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是否直接参与视觉成像分 视觉视蛋白和非视觉视蛋白两大类。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视蛋白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重点介绍鱼类视觉系统视蛋白和非视觉系统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包括各自的组成、分类、分布、生 理功能及视蛋白基因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及应用奠定 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文昌鱼个体发生谈脊椎动物起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脊椎动物是从哪一类无脊椎动物进化来的?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又是怎样发生的?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一直是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这可能不仅因为脊椎动物起源代表动物进化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由无脊椎骨到有脊椎骨和由无背神经索到有背神经索,而且因为有关脊椎动物起源涉及我们人类自身起源的问题。关于脊椎动物起源,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由Garstang(1894)提出的,即头索动物文昌鱼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文昌鱼和脊椎动物始祖相似,也可以说文昌鱼是脊椎动物始祖的现存代表(Jollie,198…  相似文献   

9.
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及其在鱼类驯化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对鱼的研究已经不单只涉及形态特征、繁殖习性的层面,还涉及它们的学习记忆能力。虽然鱼类的大脑结构和组织在某些方面与其他脊椎动物差异较大,但是它们也能表现出某些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功能。作者基于国内外有关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分析了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类型,概括了鱼类接收信息的感官知觉和影响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因素,针对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驯化技术上的应用提出建议,并对未来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驯养技术研究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1861年第一只始祖鸟化石发现后,始祖鸟便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极大注意和兴趣,因为它不仅是爬行类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一个最好的证据,而且也是脊椎动物由陆地向空中发展的一个标志。现代各种各样艳丽羽毛的鸟类都是由始祖鸟渐渐进化来的。1861年,在德国最西南部的  相似文献   

11.
硬骨鱼类精子发生及其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述了近年来硬骨鱼类精子发生及精子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应用硬骨鱼类精子发生及精子形成的特征可以系统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 ,对精子超微结构以及精子表面大分子物质的三维结构的比较研究 ,在鱼类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作者简介:舒柯文(Corwin Sullivan)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本科毕业,多伦多大学获得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学术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报》的英文编辑。经常在中国和他的故乡加拿大进行野外古生物考察。不忙野外的时候会在研究所做恐龙和其他中生代脊椎动物的研究,或者努力学习汉语。这本书是他对古生物科普的首次主要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朱瑾 《海洋世界》2007,(4):34-36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还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在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时候,就可以寻到它们的踪迹,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中华鲟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的寿命最长可达35年,它们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18岁、雌鱼长到14~26岁时可达到初次性成熟,这些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10上旬11下旬进入生殖季节。但由于卵的孵化过程要经历重重困难,因此,从卵成长到成熟的中华鲟成活率只有2%3%。因为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都要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所以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相似文献   

14.
困惑中闪现曙光早在近一个半世纪以前,达尔文已在《物种起源》中给我们描绘了一棵巨大的“生命进化之树”,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大家都知道,两栖类由硬骨鱼类的肉鳍鱼演化而来,再向包括恐龙和现生龟鳖蛇在内的爬行类演化发展,再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在地球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硬骨鱼类的起源是一次非常  相似文献   

15.
文昌鱼是半透明的“鱼形小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报载:前不久,德国科学家乘坐微型潜艇,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西印度洋深处拍摄到6条极为罕见的原始鱼——“腔棘鱼”。这种鱼曾被认为是水生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进化链节,早已绝种。通过对这些“活化石”照片的分析,将可能弄清楚陆地脊椎动物的水生祖先……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C(VC)广泛参与动物体内诸如羟化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生化反应。大多数脊椎动物具备VC合成能力,其中L-古洛糖酸-1,4-内酯氧化酶(GLO)是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GLO在体内合成位置随脊椎动物进化地位从低到高总体上呈由肾脏向肝脏转移,最后消失的趋势。GLO基因突变是导致某些脊椎动物无法合成Vc的原因。此外,GLO的活性还受物种、性别、发育阶段、季节变化以及食物中抗氧化剂的影响。然而,导致部分脊椎动物缺乏Vc合成能力的原因及其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V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激素,其中维生素D3(VD3)是VD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作为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VD发挥着广泛且重要的生理学作用.VD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相关的代谢酶具有较高的进化保守性,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影响.由于鱼类在生活环境方面与陆生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VD在...  相似文献   

19.
徐喆  刘进贤 《海洋科学》2020,44(8):39-47
历史耳石、鳞片作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宝贵的DNA来源,记录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遗传信息,使得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可以扩展到历史时间尺度,从而可以直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的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史耳石、鳞片作为基因组数据的来源成为现实,可提供更为精细的遗传数据。然而,历史样本具有DNA高度降解、外源DNA污染等特点,利用历史DNA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作者对历史耳石、鳞片样本DNA的提取方法,基因分型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克服这些困难提供思路。另外,作者综述了利用历史样本进行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伴随新一代分子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历史DNA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遗传信息,将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未来势必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肝脏中克隆了其MIF(TaMIF)的cDNA序列.TaMIF的cDNA全长706 bp含一个3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115氨基酸的蛋白质.信号肽预测分析表明TaMIF没有信号肽.序列分析与进化分析表明,黄鳍金枪鱼与近海养殖鱼类MIF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进化地位相近,预示着深海鱼类TaMIF与近海养殖鱼类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是对深海鱼类MIF基因信息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