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家诚 《地理研究》1992,11(4):116-117
亚热带地区辽阔,光、温资源极为丰富,但一般说来,降水不多,为著名的回归干旱带。但世界上却有两个广阔的潮湿亚热带地区,即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北部山区。  相似文献   

2.
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辽宁省 1 991~ 1 999年冬小麦地理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 ,系统研究了辽宁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问题。根据试验观测资料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揭示出越冬前积温、越冬前降水、越冬期负积温以及 5~ 6月份降水是影响冬麦种植的 4个关键性影响因子。通过对逐年越冬前活动积温所作的分析 ,得到了气候保证率在80 %以上的北界 ,并利用负地积温指标对所确定的北界进行了验证。结论是辽宁省冬麦可北移至本溪—抚顺—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一线 (约 42 .5°N)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综述前人对伏牛山南侧热带北界划分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产生分歧的原因。然后作者通过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七个土壤剖面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分析,选择各剖面点的海拔高度、有机碳、胡敏酸(HA)、富有酸(FA)、胡富比(HA/FA)、E4、E6、E4/E6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该界线大约在拔1000m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翼 《地理学报》1994,49(1):27-36
活动积温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未来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一倍的情景下,全球气候将明显变暖,我国各地的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也将有所增加。由于气温增高后积温及其相应的持续日数将同步变化,使此类问题的计算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积温原理出发,提出一套依据气温变化平均值计算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变化的新方法,并用此方法估算了未来我国各地≥0℃、≥10℃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7 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选择土壤氧化物迁移系数、硅铝铁率、活性铁与全铁之比、活性锰与全锰之比、Ba值、β值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角度深入探讨了河南省伏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该界线大约在海拔950 m左右。  相似文献   

6.
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王绍武  龚道溢 《地理研究》2001,20(2):153-160
综合评述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气候变暖的一些争议。目前的结论是:(1)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4~0.8℃;(2)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得到了海洋温度、大气温度、钻孔温度、陆地雪盖、海冰及冰川资料的支持;(3)1998年是近一个半世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一年,对1961~1990年平均的距平为0.55℃。20世纪变暖的趋势为0.066℃/10a;(4)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平均气温距平0.35℃,也可能是500a或者甚至1000a来最暖的10年。所以,20世纪气候的变暖是无可怀疑的。人类活动影响很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刘玉兰  邱旺 《中国沙漠》2006,26(6):953-958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测站1961\_2004年水稻生长发育期5~9月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表明,5~9月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8℃。在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过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水稻的温度敏感系数在5月、7~9月上旬为正值,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大,此阶段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利,6月、9月中下旬为负值,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为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水稻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水稻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就宁夏引黄灌区而言,气候变暖对水稻单产的贡献为2.51%。  相似文献   

8.
马建华 《地理科学》1999,19(6):491-496
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7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选择了土壤氧化物迁移系数,硅铝铁率,活性铁与全铁之比,活性锰与全锰之比,Ba值,β值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角度深入探讨了河南省太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该界线大约在海拔950m左右。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应用甘肃省63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气温资料,对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活动积温和<0℃负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甘肃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甘肃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运用滑动建模技术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风险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分布强度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风险大致分为三类型:低风险型、中风险型和高风险型。温度风险度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分布,除西部高山区外,由低纬向高纬风险度依次增高;降水风险度呈现亚热带中部低,北部和西部高;与降水风险度相反,日照风险度在亚热带中部高,北部和西部低;气候风险度受温度变化的主导,也大致呈现纬度地带性,呈现高纬和西部高海拔区高,低纬和东部沿海区低。柑桔气候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存在着差异,近46年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的最快;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热带东部和南部风险较低的区域分布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北部和西部风险高的区域分布有进一步增大并向东部和南部扩展的可能。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减产率大于10%、20%、30%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区域变动过程来看,柑桔各减产率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总被引:63,自引:6,他引:57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趋向干旱化 ;东经 10 0°以西地区 ,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 ,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如果把温度和湿润指数相结合 ,东经 10 0°以东的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为持续的干暖型 ;东经 10 0°以西的西北地区 ,则由干暖型向湿暖型转变 :河西走廊和东疆盆地转型的时间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北疆山地绿洲荒漠地区转型的时间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后。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速率。 4 0年来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降水和潜在蒸发都呈下降趋势 ,但降水减少速率大于潜在蒸发下降速率 ;在东经 10 0°以西地区变湿的原因 ,研究认为除了降水有所增加外 ,潜在蒸发也在下降 ,而且潜在蒸发下降速率的绝对值大于降水增加速率。  相似文献   

12.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发生变暖停滞(Hiatus),然而Hiatus现象是否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尚有争议,其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及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1960—2019年气温地面观测数据,利用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在1986年、1996年和2012年分别突变,1996年突变升温后在1998—2012年间保持高位震荡;② 1998—2012年间西北地区年均温变化率为-0.20 ℃/10a,呈现明显Hiatus现象,分季节看,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夏季仍保持升温,春季均温比秋、冬季提前1年开始和结束停滞期,从空间上看,西北地区东南部降温最显著,青藏高原不存在Hiatus;③ 2012年Hiatus结束后西北地区气温普遍快速升高,季节上以冬季升温最快,空间上以南疆升温最快。综合来看,1998—2012年的Hiatus现象在除青藏高原外的西北地区表现明显,停滞后的快速升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Assessing the climate change risk faced by the ecosystems in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AHTZ) in northern China hold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We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for fou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 using an improved Lund-Potsdam-Jena model. Then a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PP to identify the climate change risk level. From the midterm period(2041–2070) to the long-term period(2071–2099), the risks indicated by the negative anomaly and the downward trend of the NPP gradually extended and increased. The higher the scenario emissions, the more serious the risk. In particular,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during 2071–2099, the total risk area would be 81.85%, that of the high-risk area would reach 54.71%. In this high-risk area, the NPP anomaly would reach –96.00±46.95 gC·m~(-2)·a~(-1),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NPP would reach –3.56±3.40 gC·m~(-2)·a~(-1). The eastern plain of the AHTZ and the easter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are expected to become the main risk concentration area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risks require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warming and intensified drying on th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研究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背景下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问题,对变化环境下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与LUCC演变特征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总结得出:(1) 近几十年,该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气温升高速率与降水减少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 LUCC以农牧相互转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3) 该地区流域径流、地下水位与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正相关,且降水作用更明显;近几十年来,LUCC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同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的关键因素,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也能反映气候的地域差异。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和降水格局都将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也将随之改变。而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仅用气候指标研究亚热带北界及其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erg) Oersted)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青冈分布格局变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移动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影响青冈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气温年变化范围和最冷月最低气温;随着气候变暖,青冈分布北界将向北移动,其分布质心亦向西北移动,预示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亚热带北界将向北移动约1个纬度。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华北地区195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和平均降水变化图,得出华北地区50多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冬季表现最为明显,降水明显减少,夏季表现最为明显。接着采用降水量减去同时期蒸发力的方法,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年及季的水分亏缺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春季亏缺尤为严重,加剧了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然后通过大量农业实验数据,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病虫害及化肥农药的使用的影响,得出气候暖干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害处远大于利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华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暖干化的主要问题是水问题,然后通过具体实例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与适应性对策:积极推广和普及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集水保水技术;因水制宜调整农作物类型,发展优势作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气候适应意识。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BecauseoftherapidindustrialiZation,eSPeciallytheuseoffossilfijels,atmosphericconcentrahonofgreenhousegases,suchascabindioxide(CO2)andotherradiahvelyachvetracegases,haveincreasedconsiderablyinthepastcentury,thatwouldinducetoagradualw~ngoftheplanetthroughgreenhouseeffectS[l'2].TheincreaseofCOZconcenhationintheatmosphereanditSinducedclimatechangewouldimpactonagricultUlalproduchonbothdireehyandindirectly'"1.faceisoneofthemostimportantcropsforfoodproduchonintheworld.faceproduchoninC…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data up to 1999 from hydroclimatological depart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limatic divide implication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climate warming, due to which the grades of dryness/wetness (GDW) in 100 years show that the northern region has entered a drought period, while the southern is a humid period. In a course of ten years, the D-value of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ver southern Shaanxi (the Hanjiang Valley) and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the Guanzhong Plain) has narrowed, i.e., the former with a slight change and the latter with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Both regions were arid with the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D-value, namely the plain became warmer while the south was drier. The Qinling Mountains play a pronounced role in the climatic divide. The runoff coefficient (RC) of the Weihe River decreases synchronously with that of the Hanjiang du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RC of Weihe dropped from 0.2 in the 1950s to less than 0.1 in the 1990s. The Weihe Valley (the Guanzhong Plain) is practically an arid area due to shortage of water. The successive 0.5, 1.0 oC temperature anomaly over China marks, perhap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vulnerable than before.The study shows the obvious trend of environmental aridity, which is of help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原腹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新玉  刘杰  史本林  张怡 《地理研究》2012,31(8):1479-1489
通过构建冬小麦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探讨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气候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均值分别为0.54、0.64、0.37及0.50;冬小麦对光照适宜性较好,降水是限制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温度和降水适宜度以0.001·a-1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02·a-1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变差对冬小麦的生长不利。冬前生长阶段温度、光照和降水适宜性较弱,各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出苗-拔节期降水适宜性较强,各气候因子组合效果较差;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温度与光照适宜性较强,水分胁迫较大,气候因子组合效果趋好。乳熟-成熟期光照和降水适宜性较强,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在全生育期的中后期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 With progressive research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 integrated study of various disciplines tends to be inevitable. Mr. Moore III, chairman of IGBP, holds that the key to integration is to synthesize scientific findings so as to get new ideas and to chance cognition up to a new high[1]. Micro-study, rather than macro-study focuses on regional change[2-5]. To strengthe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to research on typical regions and to deepen the regional div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