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地震预报的开始过程,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必然性,探讨我国地震预报的特点,对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4.
5.
6.
对当前地震预报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影响地震准确预报的构造地震成因、宏观和微观前兆以及观测仪器等因素进行了论述,粗浅地分析了目前地震预报成功率低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0.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关于经验性地震预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认识活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科学观测性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经验性预报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只有将第三类观测提升为第二类观测才能真正实现物理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袭击旧金山湾地区的7.1级地震突出地向人们显示了大自然的破坏力。这次地震(根据震中附近的山名取名为洛马普列塔地震)除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外,还是地震预报这个不确定的科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的标志。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们已开始估计沿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较大地震的长期概率。我工作所在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对人口稀少的加州中部一条布设有大量仪器的25公里长的断层段的研究,于1985年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的美国政府地震预报。以附近城镇命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最近的一次6级大震发生于1966年。据我们的估计,帕克菲尔德在1993年以前发生另一次大地震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通过总结和思考,认为关于深部流体作用和研究内容应重视剖析强震孕育区的深部环境及深浅部构造和介质特征的耦合关系。一是要继续深化对深部介质精细结构的;二是要重视加强深浅部流体运移规律及特征的研究,对岩石圈内流体通道特征的研究是主要途径之一。从物理基础角度提出了地震前兆成因的3种类型:力学成因前兆,介质状态成因前兆和物质运移成因前兆,并讨论了不同成因类型前兆的地震预报意义。文章还简述了地震地下流体化学组分探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光纤传感器在今后预测技术革新中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