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据实测地层剖面的详细研究,将二叠系孤峰组分为四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跨时平均约1.25Ma,其高频变化表现为:海侵体系域的粒序变化主要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组构特征,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浅变深的退积型旋回;高位体系域的粒序变化主要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组构特征,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进积型旋回。  相似文献   

2.
安徽泾县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层序1—2对应于龙潭期,层序3—4对应于长兴期。一般均由海侵体系域、饥饿段和高位体系域构成,个别尚发育低位体系域。层序界线一般表现为暴露不整合。各体系域中均识别出数量不等、厚度不一的副层序,一般海侵体系域中的副层序均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旋回,总体为向上变深的退积型;高位体系域中的副层序均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旋回,总体为向上变浅的进积型。副层序中不同程度的发育着高频层序,一般表现为韵律性旋回,其沉积厚度多在m级,多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组构,个别为上粗下细的反粒序组构。  相似文献   

3.
白平  肖加飞  何熙琦  石磊  李艳桃 《贵州地质》2014,31(4):291-296272
黔北西部遵义-大方一带早寒武世沉积地层发育完整,中下部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上部则主要为碳酸盐岩。金沙岩孔剖面露头良好,标志清楚,具有多个相对深-浅变化旋回,共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第一、第二、第四层序及第三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为陆源碎屑沉积,第三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和第五层序由碳酸盐沉积构成。层序地层格架显示沉积厚度具有西厚东薄的变化特点,各层序的体系域厚度总体上表现为海侵体系域小于高水位体系域。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具有由深变浅的演化特点,总的沉积环境变迁为深水滞流陆棚→广海陆棚→碳酸盐岩缓坡→广海陆棚→浅水滨岸→碳酸盐岩台地。  相似文献   

4.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 ,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 ,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 ,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 ,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 ,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 ,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 ,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 ,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 ,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 ,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 ,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 ,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 ,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 ,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 ,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 ,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 ,甚至  相似文献   

5.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甚至。  相似文献   

6.
基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地震、钻井、录井和古生物资料分析,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结合下白垩统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特征、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等,将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指出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岩性和电性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根据车排子地区特定的缓坡斜坡构造背景,建立起无坡折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型,将三级层序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湖侵体系域以粗粒扇三角洲前缘和细粒滨浅湖沉积为主,湖退体系域则发育粒度相对较粗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研究区沉积演化旋回性特征明显,幕式构造运动和古气候旋回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吴兴宁  赵宗举 《沉积学报》2005,23(2):310-315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非常发育且典型多样,孕含着丰富的构造、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堆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详细的岩芯观察和描述,将本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为四大类:远洋-半远洋L-M型米级旋回层序、下斜坡-深水盆地非对称型米级旋回层序、潮下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在相序组构特征上,都表现为发育在瞬时淹没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和发育在瞬时暴露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或正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并且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表现为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这些米级旋回层序的沉积速率及形成周期与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的发育主要受高频率海平面变化的控制,而这种高频率海平面升降则是由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所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及大陆冰川的消长所控制。  相似文献   

8.
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找煤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潮水盆地侏罗系为完整的断陷湖泊充填沉积序列,沉积环境属多种沉积体系,具有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多层序旋回的特点。下侏罗统为断陷初始形成期的湖泊沉积,具有断陷盆地形成初期“填平补齐”的沉积特点。地层厚度变化大,沉积相变快。在层序中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与湖侵早期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道、滨浅湖砂砾、洪积物等;中侏罗统为裂陷发展期湖泊沉积,为盆地内主要含煤岩组。层序中粒度旋回较发育,通常在每一旋回的上部含煤层或炭质泥岩,层序底部常发育砾岩。在该层序中可识别出局部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发育河流砂砾沉积和滨浅湖砂砾,常表现出垂向加积或退积序列。而湖侵体系域则以较深水的湖相沉积为特征,常表现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的退积式准层序组;同时,亦发育诸多三角洲相沉积;上侏罗统为断陷消亡期沉积,形成低位体系域浅湖、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沉积体系。潮水盆地下侏罗统芨芨沟群上岩组和中侏罗统青土井群下岩组均具有成煤的构造、成煤的环境和成煤的物质来源,而找煤的关键是寻找目前技术、经济水平可以达到的赋煤构造。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锡铁山-长山梁古近纪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柴旦镇锡铁山-长山梁古近系—新近系实测剖面沉积相研究显示:锡铁山剖面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相自下而上为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洪积扇,总体上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旋回;长山梁剖面古近系干柴沟组沉积相自下而上为由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的三个进积-退积旋回,岩性总体上为由粗到细的退积型序列。锡铁山剖面路乐河组古水流方向为NNW向,其东南方向的锡铁山为物源区;长山梁剖面路乐河组和干柴沟组古水流方向为SSE向,其物源为北侧的南祁连山脉。  相似文献   

10.
王哲  金振奎  付晶  郭守波 《沉积学报》2013,31(3):553-562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白垩纪的库车坳陷是一个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坳陷,其中只发育下白垩统,为一套干旱红层地层,进一步划分为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该套干旱红层,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砂岩和沙漠湖紫红色泥岩等沉积。这些沉积在地层记录中常以一种特别的旋回性形式产出,在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之上首先沉积的是洪积扇砾岩和间歇性河流砂砾岩所构成的冲积沉积物,向上逐渐演变为沙漠湖红色泥岩,在成湖初期或湖退期发育了滨湖相风成砂岩,它们构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从冲积沉积到湖泊沉积构成总体向上变细的沉积相序组合。按照地层记录的旋回性进行三级沉积层序划分,将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划分为5个三级沉积层序即SQ1至SQ5。下白垩统的顶和底界面均为间断时间很长的区域不整合面,由它们所限定的下白垩统本身则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在二级构造层序内三级沉积层序常常形成有规律的叠加形式,下部的SQ1和上部的SQ5发育较多的冲积粗碎屑物,中部SQ2至SQ4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海相地层不同,库车坳陷白垩系中由三级层序和二级层序所代表的地层记录中的中周期和长周期旋回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幕式构造沉降,沉降初期由于地形高差大而以发育冲积粗碎屑物为主,均衡沉降期则与成湖期相对应从而发育较多的细粒沙漠湖沉积。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建立库车坳陷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框架内,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相应的古地理图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早白垩世库车坳陷的古地理面貌,以及相应的沉积岩相古地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The Early Miocene succession of Kutch represents a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 The carbonate part of the success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abundance of shallow marine benthic fauna, hosts typical shell concentrations (also referred as shell beds). The thickness of shell concentrations vary in scale from 5 cm to 100 cm and are separated by poorly fossiliferous to barren silty shales/siltstones. Based on taphonomic and sedimentological observations, shell concentrations are classified as lag, event, composite/multi-event and hiatal types. 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hell concentrations in the background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the main theme for the present study. Overall, the shell concentrations occupy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quence i.e. upper part of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and lower part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Lag concentrations are foun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quence while composite concentrations, the major contributors in the sequence, occur in upper part of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an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The hiatal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while the position of event concentrations is independ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shell concentrations occupy marine flooding surface or marine ravinement surface, thus mark parasequence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根据动物群演替和层序地层的研究‚厘定上扬子区下志留统 (Llandovery) 四射珊瑚 组合带序列:(1) 香树园组 Dinophyllum-Rhabdocyclus 组合带‚时限为 Aeronian 期;(2) 雷家 屯组下部 Stauria-Briantelasma 组合带; (3) 雷家屯组上部 Maikottia-Kodonophyllum 组合带‚ 它们对应于 Telychian 早期;(4) 宁强组 Gyalophylloides -Idiophyllum 组合带‚相当于 Telychian 晚期。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可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四射珊瑚组合带分别位于三级层序的高 水位体系域内。  相似文献   

14.
沅麻盆地白垩系划分及岩石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贵洲  罗新民 《地层学杂志》1998,22(3):201-205,215
运用岩石地层学的方法对湘西沅麻盆地的白垩系作了如下划分:石门组及东井组,为一个向上变细的基本层序。栏垅组为一个厚度巨大、向上变细的基本层序:该基本层序下部称为下段,全部由砾岩层组成;该基本层序上部为上段,由粉砂岩、粉砂质细晶灰岩、褐铁质泥岩组成。神皇山组则根据基本层序垂向序列组合特点差异划分为3个类型:类型Ⅰ,向上由粗→细的变化特点;类型Ⅱ,向上由细→粗→细的变化特点;类型Ⅲ,仍为向上变细的基本层序。  相似文献   

15.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大量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期整体属于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洼地以及潟湖亚相。以台内滩颗粒含量、沉积构造以及单层滩体沉积厚度为基础,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将台内滩划分为滩核、滩翼以及白云岩坪等微相,并建立了台内滩的3种典型沉积序列:滩翼—滩核—白云岩坪、潟湖—滩间洼地—台内滩,以及滩间洼地—台内滩。层序格架内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特征表明:SQ_2时期较SQ_1时期更为发育,滩体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均较大,层序界面附近的滩核—白云岩坪沉积序列上部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6.
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地层构型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和澳大利亚Surat basin这两个典型的陆内克拉通盆地的层序充填序列,认为该类盆地具有典型的层序地层充填模式:(1)典型的正粒序岩性组合特征;(2)基准面旋回为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具有长期持续水进、短期水退旋回特征;(3)层序主要以LST为主,发育相互切割叠置的复合砂体,为最有利储层;TST和HST相对不发育,发育孤立状的单砂体,为中-差储层.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地层及其控制的砂体具有溯源退积的时空展布模式,该模式主要受到盆地边缘构造、沉积物供给、湖平面变化、古地形、盆地充填和气候等因素的单独或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7.
Four legume fruits (Fabaceae) from the Siwalik sediments (middle Miocene to lower Pleistocene) of Darjeeling and Arunachal Pradesh of Eastern Himalaya are described here. One fossil fruit, Dalbergia prelatifolia sp. nov., is recovered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Siwalik succession (Gish Clay Formation of Sevok Group; middle to upper Miocene) of Darjeeling foothills. Mastertia neoassamica sp. nov. and Acacia miocatechuoides sp. nov. are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Siwalik succession (Dafla Formation; middle Miocene to upper Miocene), while Pongamia kathgodamensis Prasad is recover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walik succession (Kimin Formation; upper Pliocenelower Pleistocene) of Arunachal sub Himalaya. Their presence indicates a warm and humid trop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Siwalik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栾绍堃 《沉积学报》1987,5(1):132-136
根据含煤层段的河流,湖泊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了木里煤田侏罗纪沉积环境的主含煤段的微相控制及其变化规律,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区找煤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有关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台子组沉积环境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文中基于野外和室内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台子组的沉积环境。台子组底部为蛋青色砂砾岩,下部为灰色、肉粉色细粉晶白云岩,中部为灰绿色、浅灰色石英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组合,上部则是粉砂岩—泥岩韵律。同时,台子组石英砂岩中以发育块状层理和平行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岩则发育丰富的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砂岩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显示斜率较大,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含量低,无滚动组分,其中跳跃组分又以二段或多段式为特征。上述沉积指相标志和粒度分析均表明,台子组形成于滨岸与潮坪沉积环境,同时纵向沉积序列上,碎屑岩沉积物粒度表现为粗—细—粗—细演化特征,沉积相由下部到上部呈现滨岸相—碳酸盐岩缓坡台地相—潟湖相—潮坪相—潟湖相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构成由退积—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