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文江,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由于历史原因,公众对他的了解不多。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思想上,他把西方近代科学的基本精神介绍到中国,试图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作为国家变革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当代中国,认知历史,温故知新,借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熟悉丁文江,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对今天的我们将起到一种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蔡元培称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被胡适赞为"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的拓荒者,其身影还频频出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就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家——丁文江先生。丁文江1887年生于江苏泰兴一个书香世家,后求学于日本、英国。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  相似文献   

3.
<正>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对我国早期的地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科学界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黄汲清教授在《我国地质科学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一文中说:丁文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教学机构首脑""中国第一位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远征边疆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80周年。为搞好庆祝活动 ,山东地质学会日前发出通知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 ,积极开展以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80周年为主题的活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于 1 92 2年 2月 ,是由中国老一辈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王烈等和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葛利普 (美国 )等 2 6人发起创立的 ,当时有会员、会友共 77人。第一任会长 (理事长 )为章鸿钊先生。地质学会成立以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国有 3 0个省 (市、区 )建立了地方性地质学会。现有会员 7万多人。现任理事长为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学会…  相似文献   

5.
为拍摄以"徐霞客游记"为主题的大陆风光片,台湾长乐文化公司摄制组一行3人于2000年10月来到江苏.受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委托,笔者陪同摄制组先后到达南京、镇江、茅山、宜兴、苏州及江阴、扬州等地,追访了徐霞客当年的游踪.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也是明祖朱元璋建都之地,对于生活在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虽然在现有的徐霞客游记中没有保留对南京的记述,但在<徐霞客墓志铭>中却留下了他对南京和扬州的评说:"秣陵为六朝佳丽地,高皇帝所定鼎也.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岂可交臂失之."由此可见,徐霞客曾不止一次到过南京,尤其是南京的夫子庙、秦淮河、石头城、鸡鸣寺、玄武湖、紫金山以及燕子矶等处都应是徐霞客多次考察之地.  相似文献   

6.
在讲河南地质史之前,得先说几句全国的情况。不然,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人不好理解。我国地质,是发展较晚的一门科学。它之成为一门科学,并设立了机构,系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设地质科,章鸿钊为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质机构。一九一三年,我国的地质科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人,大力引进、提倡,在工商部设立地质研究所于北京,并兼办地质训练班,同时勘测正太路沿线地质情况,这是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  相似文献   

8.
正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他不仅是一位思维敏捷、博学多才、勤于实践、治学严谨和开拓创新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位乐观开朗、热情友善、勇敢果断、坚忍不拔和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丁文江短暂的一生对国家、社会、科学以及朋友、同事、老师、学生和家人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处处散发着炽热的  相似文献   

9.
<正>丁文江先生是近代中国科学史、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81年前,先生因公殉职。英商《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对其一生最中肯的总结和诠释。虽然先生从未标榜过"爱国",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勤勉努力的精神,"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爱国情怀,至今仍熠熠生辉。科学救国的实干者文江先生少年负笈东瀛、辗  相似文献   

10.
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是中国大地孕育出的一代英才.在中国明代末期政治动荡和思想变革的时代,徐霞客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执着精神,克服了来自社会、自然的重重艰难险阻,踏遍名山大川,探索大自然奥秘,前后长达34年,所跨年期超过目前世界已知的所有著名旅行家,成为举世公认的地学家、探险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历经千辛万苦写下的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内容博大精深,科学见解精辟,超过了目前已知的中外游记,被列为我国20部文化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陈述彭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战略家和教育家。先生倾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地图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代宗师,先生一生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谦逊正直。他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品格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20世纪初才开始有自己的地质工作,1922年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人创立了中国地质学会。新中国成立带来了地质工作的春天,地质工作才开始大转变、大发展,在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下,至今从总体上基本消灭了地质空白区,并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大国,在水文、工程地质等多个专业方面,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地质工作为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地质队伍的骄傲。50年来,地质工作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有过一些经验教训。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概要地分析了徐霞客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徐霞客的旅游观念及其探险旅游和科学发现等作了论述。故此,文中提出了开拓西部旅游新天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遗留给我们的一个座右铭——“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不仅是这么说,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夫人许广平在她所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鲁迅讲自己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血。“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崇高品德的体现,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此,我们党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大众的牛,即“老黄牛”精神。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始终认为“老黄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400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来到广西,开始大西南地理考察万里之行的粤西游。粤西,是广西的别称。广西的山山水水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他经30年考察以日记体的形式撰成的60万字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有21万字是写广西的。如今,近400年过去了。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这些地方的地形地貌、地理人文会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因何而产生?广西国土资源作家陶琦,近年来致力于地质地理科普写作,她将沿着徐霞客在广西的足迹,选取《徐霞客游记》中描述的部分景观,通过今昔对比,展示山水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事近代史中西比较研究的著名美国学者彭幕兰(Kenneth Pomeranz)指出:有组织的正式的科学团体,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 旧中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科学很不发达,但独独在地质科学领域的进展却享有较高的世界性声誉。旧中国从事地质调查研究的全国性机构,主要有三个:依时间先后分别为成立于1916年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成立于1940年的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三个机构成立时间,恰巧各差12年,世称“各差一轮三兄弟”。所以,对这三个机构加以介绍研究,便是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和当然要做的事了。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今已走过百年。百年风雨历程,百年风云变幻,地质调查工作兴实业、利民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淀了良好的地质文化。历史长河奔涌浩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先驱在中国开辟地质事业,到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人共同努力,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共同性的基本问题,即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数量、性能、品种追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环境、物质生产及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开始努力从自然界中谋求生存并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本质就在于此),这种努力永不停歇.尽管人类社会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到他们的存在,特别是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矛盾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共同性的基本问题,即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数量、性能、品种追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环境、物质生产及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开始努力从自然界中谋求生存并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本质就在于此),这种努力永不停歇。尽管人类社会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到他们的存在,特别是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矛盾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小方厅情思     
<正>又近中秋月圆时,傍晚驱车回黄桥老家陪伴独居的母亲。驻车丁文江故居停车场后东侧,一阵浓郁的花香袭来,无须嗅寻,肯定是故居内小方厅旁的那株百年金桂在召唤我了。是的,该去看看桂花树,还有树荫下的小方厅了。故居内游人已经散去,很好,这一份宁静正适合喜欢独游的我。曾在夏日雨后的黄昏畅游南京中山陵,并不上山,只在山脚下的僻静处徜徉;又曾在雪后的清晨漫步北京故宫,聆听那中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