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张培震院士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形成过程"项目,2018年1月8日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整个高原尺度的变形格局、运动速率和应变分配,定量揭示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山脉隆升、盆地消亡和地貌演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又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她是地球上最年轻的一块广袤大陆。青藏高原有多广阔?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  相似文献   

3.
八宝祁连     
正祁连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横跨青海和甘肃,西接阿尔金山山脉,东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南与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相连。由于其独得自然精华,物华天宝,众水滋润,是养人的福地,是生灵的圣境。早在元朝祁连就以"八宝"(金、银、铜、铁、麝香、鹿茸、大黄、黄蘑菇)名闻天下,由于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巨大的储藏能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祁连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它还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头,是青海东北部的水塔,年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儿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脉的黄河之水,气势磅礴,一路向东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  相似文献   

5.
祁连大山水     
正祁连是一座世界名山。其实,称呼祁连为一座山是不准确的。打开中国地图,我们看到在青藏高原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交界处,有一条厚重的边缘线,如同绷紧的弓弦,西指新疆,东垂秦岭,天然地成为了青藏雪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屏障。这道屏障矫若游龙,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山脉东西长800公里,宽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期间,自北而南排列着大雪山、托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王双绪研究员撰写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一文,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专家认为,此论文所取得的成果翻开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构造活动研究新的一页。该论文由"地震行业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介绍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项目负责人,国际地学计划IGCP项目第一负责人;长期从事金属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技术研究,创新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青海冰川     
正在青藏高原,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一条条山脉横空出世,如玉龙盘伏、似素练起舞。这里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正是这积雪,历经千万年雨雪冰霜的雕琢、洗礼,将它们开化为水的另一种形态-冰川。青海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高山地带。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冰川面积为4872.92  相似文献   

9.
<正>在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有一片各民族共同生活栖息的河湟谷地,清澈甘甜的湟水河在造就河湟谷地的同时,也孕育了她的源头县城——湟源县。自古以来,湟源县因其扼守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冲,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也因地处日月山下,青海湖边,处农业区和牧业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结合部,素有"茶马互市"、"环海商都"之称,留下了大唐文成公主进藏"泪洒倒淌河,抛下日月镜"的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10.
<正>青藏高原,天空湛蓝,白云触手可及,雪山近在咫尺,草原广袤无垠。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翱翔着这样一只"神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第五工程处。6年来,他们奋战在青藏高原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国家提交煤炭资源储量25.2亿吨,完成钻探工作量近4万米,并且创造了"祁连山第一钻"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积雪是地表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其动态变化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MODIS积雪产品和IMS雪冰产品,首先通过Terra、Aqua双星合成和临近日合成去除MODIS积雪产品中的部分云像元,再与IMS融合,获取了青藏高原2002-2012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产品,并逐像元计算每个水文年的积雪覆盖日数(SCD)、积雪开始期(SCS)和积雪结束期(SCE),分析了不同生态分区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开始期和结束期与温度、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以及西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为SCD的2个高值区,年均积雪日数在200 d以上。18.1%的区域SCS表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羌塘高原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段以及川西地区有显著推迟趋势,占高原面积的8.5%。23.2%的区域SCE显著推迟,主要集中在果洛那曲高寒区、昆仑山区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而仅有6.9%的区域表现出提前趋势,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南部。总体上,不同生态单元内积雪开始与结束期受温度、降水的影响差异很大,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以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为首的中欧"龙计划"冰冻圈遥感团队,首次使用雷达遥感技术测量青藏高原西部内流区、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2000~2014年冰川物质平衡。研究表明,高亚洲西部存在自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向喀喇昆仑的冰川物质平衡递减梯度,喀喇昆仑异常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交界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出青藏高原与东西部各分区大气热源的变化规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月平均温度场、比湿场、风场以及位势高度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得到高原地区月平均大气热源原始格点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全区与东西部各分区大气热源在1948~2011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证实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全区和东西各分区的大气热源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振荡特征。在变化周期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存在14年的显著周期,高原东部地区大气热源存在16年的显著周期,高原西部地区大气热源存在8年的显著周期。在变化趋势方面,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1989年前,大气热源变化趋势相同,1989年后,大气热源变化趋势相反。在大气热源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各个季节热源热汇分布特征不同,春季西部地区出现热源中心,夏季东部地区出现热源中心,秋季东部地区出现热汇中心,冬季出现西部地区热源中心和东部地区热汇中心共存;在变化趋势突变检测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在1989年存在显著的突变,西部地区大气热源1976年左右存在显著的突变,东部地区大气热源在1990年左右存在显著的突变。  相似文献   

14.
<正>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仓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全省国土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省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在早期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踏上神神神奇奇的天路,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观光客来说,也许是浪漫;但对于一辈子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朝圣者来说,则意味着艰苦、坚持,甚至是近乎疯狂的执著。在这些朝圣者中,他有些与众不同,他的信仰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印度教,他痴情于和石头说话,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有趣的是,在这条地质路上,别人的榔头换了又换,他那把用了20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广泛沉积的新近纪红黏土序列对东亚古气候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甘肃灵台红黏土剖面7.0、6.5、5.5、3.2Ma沉积物和山西保德红黏土剖面6.56、5.24、3.50 Ma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对比,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红黏土沉积物物源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而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比,可将黄土高原红黏土沉积物物源的差异划分为3个沉积阶段:第一阶段(5.7~7.0 Ma)物源主要为西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第二阶段(3.4~5.7 Ma)物源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三阶段(2.6~3.4 Ma)物源主要为阿拉善区域。红黏土沉积物物源的变化表明2.6~7.0 Ma处于西风逐渐减弱伴随东亚季风逐渐增强的过程,物源的两次变化对应于约5.7Ma墨西拿盐度危机和约3.4Ma青藏高原的隆升,说明青藏高原以及中国西部山脉的隆升和板块运动控制下的特提斯洋演化是影响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曾佑光眼中,怀化是-个被自然格外钟情的地方. 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逶迤蜿蜒,沅水贯穿全境,山水相间,步移景异;而山间林木葱郁,丘陵田畴瓜果飘香,物产丰饶,足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 怀化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全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出产多种药用植物和水果;矿产资源如黄金、铜、磷以及重晶石等储量同样位居湖南乃至全国前列.最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怀化森林覆盖率达67.2%,位居湖南首位."生态立市"成为怀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青藏高原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动青藏高原现代人类活动时空过程的认知,对青藏高原就地就近城镇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本研究构建青藏高原县市尺度城镇化空间数据集,参考城镇化发展阶段,采用LISA空间类型划分法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系统分析1990-2010年青藏高原内部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① 青藏高原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2017年底,青藏高原主体部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3.07%和30.8%,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的58.52%,但青藏高原内不乏高水平城镇化地区,而且各地区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缩小;② 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是高水平城镇化集聚区,羌塘地区是低水平城镇化集聚区,地级行政中心所在县市多呈现自身高、周边低的城镇化格局;③ 与内地相似,第二、三产业从业机会是推动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重要因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对城镇化拉动作用开始凸显。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研究和青藏高原就地就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海国土经略》2007,(4):I0006-I0006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曾为"丝绸之路"的辅道,也是青海省的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亟需进一步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创建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15个地市州2000-2017年面板数据探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效应及交互胁迫关系。结果显示: ① 2000-2017年青藏高原仅有拉萨和西宁旅游经济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州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指数整体较高,仅有西宁和海东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州变化平缓;② 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时序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青海呈现以西宁为核心,逐层向外递减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西藏呈现以拉萨为中心,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③ 青藏高原复合系统协同效应子类型主要是旅游经济滞后型,西宁和拉萨呈现“旅游经济滞后-系统均衡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变化趋势;④ 基于双指数模型证实了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