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用Kalimaeris等人提出的周期分析新方法对Algol型半相接双星V505Sgr的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这颗食双星的轨道周期是周期性变化的,其变化周期为41.5a、振为0.453*10^-5d。这与Chambliss等人(1993)从测光分析所得的第三天体的轨道周期(P=105a)是不同的。通过对能引起轨道周期 期性变化的两种物理机制(次子星周期性的磁活动和第三天体的存在)的研究表明,该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金牛座AH的BV两色光电光变曲线。发现该双星的光变曲线从1973年到1986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观测到的光变曲线是对称的,用Wilson-Devinney方法分析我们的观测求得了AH Tau的测光解。结合该双星的光度视差求出了它的基本参量,并发现它距太阳的距离是昂星团距太阳距离的二倍。因此,AH Tau虽然在昴星团的方向上,但它不是昴星团的成员星。  相似文献   

4.
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的轨道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快速增加(dP/dt=+1.37×10-6天/年)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62.3年的周期性变化.利用Brancewicz和Dworak在1980年给出的基本物理参量,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一个质量为Ms>0.94M⊙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由于在观测上没有发现这个第三天体存在的信息,它有可能是一个致密天体(如白矮星等).轨道周期的长期增加成份可解释为由次星到主星的物质交流引起(dM2/dt=1.43×10-7M⊙/年),这与该系统次星充满的半接几何结构是相一致的.但是,根据双星演化理沦,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应该处于以次星的核反应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慢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而分析发现该星的轨道周期变化时标远小于次星的核反应时标,但接近于次星的热力学时标,揭示了(1)这颗双星处于以次星热力学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快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或(2)系统的星周物质要通过角动量交换对轨道周期的快速增加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根据作者提出的确定食双星基本参量的一个新方法,由光变极小时刻求出了相接双星大熊座AW的基本参量。证实了Rensing等人为了矫正相接双星邻近效应引起的谱线轮廓畸变所提出的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同时也证实了Mochnaski提出的计算相接双星质量的理论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另外还确认了大熊座AW是一个已演化的零龄相接双星。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回顾了W UMa型相接双星观测和理论研究的历史。总结了W UMa型相接双星观测特性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最后讨论了W UMa型相接双星理论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短周期食双星V361Lyr(p=0.3096天)可能是观测到的最短周期的由非简并天体且成的近相接双星,本文采用Kaluzny1989年观测到的V和I光变曲线进行了详细的测光分析。考虑到次子星上由于吸积而引起热斑在径度方向的可能延伸效应,而采用了多热斑模型近似,结果取得了对观测到的畸变光变曲线的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近相接双星BF Vir的光极小时刻,并对其轨道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财时也含有30年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表明:一个质量为0.281M⊙、绕公共质心的轨道半径为10.2UA的第3天体的存在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如果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是由于次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引起,那么系统总光度就应该有振幅0.097L⊙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1.
12.
计算了总质量为3.9M,具有不同初始质比和两子星间距的一组模型在总质量、总角动量守恒假设下的Case A演化,以探求Case A演化与几乎相接双星(NCS)可能的联系.结果表明确实存在经过Case A质量交流演化为NCS系统的途径。并且这样形成的NCS系统其随后的演化有两种前景:一种随即演化为相接系统;另一种则经由慢速质量交流成为较稳定的半接或不接系统.但能够演化为NCS状态的初始模型范围极为狭窄,本文大致确定了它们的初始质比、子星间距等参量范围. 结合模型计算结果,对已知29个NCS系统作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NCS系统与相接双星在演化上有很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14.
刘亮 《天文学报》2013,54(1):82-84
大熊W型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均充满并溢出各自洛希瓣、具有对流公共包层的双星系统.相接双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给理论模型带来许多可变参量,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激烈的争论,相接双星的对流公共包层模型得到公认,相接双星的热弛豫震荡模型、相接不连续模型及角动量损失理论相继被提出.然而,在过去的近40 yr中,理论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大量未知参量的共存,使相接双星的理论研究难以进一步开展.研究相接双星的聚星、星团环境,能为相接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丰富的信息,因而是探索相接双星演化问题潜在的生长点.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大量相接双星存在于聚星系统或者星团当中.作为母系统的聚星、星团为研究其中的相接双星提供了丰富的演化信息.本文针对这些重要天体系统中的相接双星进行了成员认证、测光观测、周期分析和基本物理参量求解等多项研究,同时对相接双星研究的现状做了简要概述.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相接双星的相互照射吸收和子星表面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不相接双星系统的子星间相互照射吸收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得到子星的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对已知基本参数的33个晚型双星系统中的反映了星等温面和等势面偏离程度的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冷子星上等温面向和等热面的偏离程度普遍较热子星的要大。该结果支持了ZhouLeung所提出了用气旋和反气旋来解释恒星黑子和太阳黑子巨大差别的可能性,本还考虑了临边昏暗效应在晚型双星系统中对子星之间相互照射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天龙座食双星RZ Dra 70余年光变极小时刻的观测资料,得出其周期(P=0.~d5508)存在着长期缓慢减小的现象,周期的相对变化率△P/P~-1.53×10~(-10)。周期变化原因可能是该双星存在第三体,或者是属于一类罕有的短周期食双星,其大质量子星正不断向小质量子星抛射质量。本文并根据1978年5月—8月间对RZ Dra所进行的一色黄光光电观测,重新确认它是全(环)食型的食双星,并得出新的测光轨道解,两子星半径比值 k~0.69,接近于中心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不相接双星系统的子星间相互照射吸收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得到子星的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对已知基本参数的33个晚型双星系统中的反映子星等温面和等势面偏离程度的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冷子星上等温面和等势面的偏离程度普遍较热子星的要大,该结果支持了Zhou和Leung所提出的用气旋和反气旋来解释恒星黑子和太阳黑子巨大差别的可能性.本文还考虑了临边昏暗效应在晚型双星系统中对子星之间相互照射吸收的影响,这种影响达18%以上.临边昏暗效应对热子星的影响普遍比冷子星要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发表了AT Cam的BV两色光电观测。采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AT Cam和AZ Cam的BV两色光变曲线,进行了综合光变曲线解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不相接双星。AZ Cam的测光质比q=m_2/m_1=1.52,轨道倾角i=80°.5,主食是掩偏食。AT Cam存在两个可能的解,一个在q=0.60附近,i=80°.5,主食是凌偏食;另一解q=3.45,i=83°.0,主食系掩偏食。本文采用相对半径和质比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两颗双星的演化阶段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发表了WUMa型相接双星SW Lac的1984年视向速度观测,它给出的新的分光质比q_(sp)=m_2/m_1=1.255±0.011。通过光变曲线观测和视向速度曲线观测的联合分析,得出改进了的双星绝对参量:M_1=0.78M_⊙,M_2=0.96M_⊙,R=0.91R_⊙和R_2=1.00R_⊙,在此基础上,对SW Lac双星的周期变化,可能的质量交流和损失,以及黑子活动等作了详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