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关于接闪杆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不够精确的问题,分别探讨双支接闪杆和三支接闪杆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从而对被保护物是否在接闪杆保护范围内作出精确判断,这些计算方法可为防雷检测工作及防雷工程设计提供精确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段长城的敌台上设置接闪器,既要考虑其型式和保护范围,还应充分考虑到设置接闪器对敌台墙体的扰动及对长城整体风貌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对长城敌台的直击雷保护,宜采用接闪杆和接闪带的组合型式作接闪器。在执行对长城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基础上,根据长城的防雷类别,运用滚球法保护原理,针对可登临敌台游人的保护,提出了接闪杆应设置在敌台垛墙4个外角处、高度宜控制在45 m以下,指出采用接闪杆保护游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确了设置在不可登临敌台上接闪杆的高度不宜超过1 m。探讨了减少接闪杆数量的可能性,结论为:当接闪杆少于4支时其高度将显著增加,对长城本体的扰动及风貌影响明显,不宜采用。提出了对游人可能接触到的接闪杆金属部位应采取防接触电压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滚球计算方法,通过天正电气TElec平台电气设计软件,生成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的建筑物保护范围平面、三维效果图,直接输出计算表和计算书。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明了,代替了人工计算繁琐、容易出错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软件输出结果与人工计算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一致。该软件可在防雷建筑检测、防雷工程设计、雷灾调查等工作中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1 关于部分条文的建议 1.1 已建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保护范围的规范适用问题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中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但对已建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其已建的独立接闪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除外."建议改为:"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屋面设备防直击雷的必要性,根据建筑物几何形状及接闪杆相对位置对屋面设备防直击雷的影响程度,选取不同的滚球基准平面,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推导出修正公式,确定屋面接闪杆对设备直击雷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6.
卫星地面站雷电防护工程通常采用接闪杆作为天线主体的雷电直击效应防护措施,接闪杆的高度不仅影响其保护范围,而且影响其截闪概率。通过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对截闪概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截闪概率近似与接闪杆高度平方成正比,采用过高的接闪杆将增大地面站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损坏的风险。为优化接闪杆设计,定义了保护体积的概念,并利用折线法与滚球法分别计算了三维立体空间内的保护范围。结果表明:接闪杆的保护范围与高度呈现非线性相关,当接闪杆超过一定高度(折线法超过30m,滚球法超过0.8倍滚球半径)后,对保护范围的影响十分有限;当接闪杆高度低于0.4倍滚球半径时,滚球法保护范围较大,反之则折线法保护范围较大。对接闪杆接闪瞬间周边的磁场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无屏蔽环境下地面站电子系统与接闪杆的常规距离远小于两者的理论安全距离,实际工程中难以通过增大接闪杆与卫星地面站的间距消除雷击电磁脉冲危害。为降低这一风险,卫星地面站直击雷防护应优先采用天线自带接闪杆的方式,条件不具备时也应尽量避免采用单支高大接闪杆,可选取适当的计算方法,采用多支较低接闪杆共同防护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防雷设计文件进行审核的实际工作中,对照主要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防雷类别错误、防雷电波侵入措施、无接闪器保护、引下线及接地保护线偏细、设计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8.
刘刚 《广东气象》2002,(Z1):13-15
常规避雷针的防雷性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保护半径小,会程度不同地增加闪击机率;接闪时,针体和引下线产生的强电磁辐射可能会对邻近的弱电设施造成雷电感应.  相似文献   

9.
对防雷设计文件进行审核的实际工作中,对照主要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防雷类别错误、防雷电波侵入措施、无接闪器保护、引下线及接地保护线偏细、设计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设置在建筑物天面或者建筑物附近的独立接闪杆在引雷入地过程中将产生瞬态高电位,电磁感应经传导、耦合可能致损电气或电子设备,造成跨步电压可能危害路经行人。根据电磁场理论、借鉴建筑物引下线分流技术等,给出跨步电压的计算公式和安全门限、为了降低独立接闪杆负面效应,提出了在独立接闪杆空心钢管内使用多股阻燃铜缆的多路分流技术,并在文物防雷工程中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接闪器保护范围是防雷装置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涉及到被保护物体能否受到接闪器完全的直击雷保护,但是在组合接闪器保护时的保护范围计算出现了很多意见分歧,特别是在高度超过滚球半径h,时众说不一。本文将从闪电闪击原理和滚球法的计算原理人手分析组合接闪器时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2.
防雷检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只关心接地电阻一测了之的做法,要对被保护物和防雷装置进行全面仔细地检查检测和评估。1看看被保护物采用的防直击雷接闪器(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是否符合防雷要求;看接闪器上是否有  相似文献   

13.
大型垃圾填埋场直击雷防护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城市普遍采用垃圾集中填埋的处理方式,大型垃圾填埋场由于会产生易燃气体、人员需要在比较空旷的露天作业而易遭受雷击,因此应采取科学的直击雷防护措施。本文首先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将垃圾填埋场的各个功能区进行防雷分类,然后根据防雷分类设计不同的防护措施。根据填埋作业的工作特点,在填埋区设计移动式接闪杆,在沼气采集区设计半固定式接闪杆,同时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接地网和等电位连接带。  相似文献   

14.
1 防直击雷措施 1.l 接闪器 这里所说的接闪器主要是指避雷针或铁塔,并辅以避雷带、避雷网及其他金属屋面等.加油站站房(含加油站)不论其高矮,一定要装设接闪器或在其附近装设独立避雷针(铁塔)来保护站房的安全.也可以在站房天面用针与带结合的形式来布置接闪器,注意一定要按二类防雷建筑物标准来布设避雷网格(即10m×10m或 12m×8m).油罐区如果装设有阻火器且高于油罐,可直接作为接闪器,而无需另外装设接闪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别墅群建筑的特点以及防雷实践工作中遇到的设计施工问题进行分析,就其在分类、接闪、接地、跨步电压、闪电电涌侵入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的防雷等规范的实施,新规范有宣贯不到位的地方,设计人员也容易对规范的新要求有所疏忽。建筑物防雷分类,引下线、接闪器的设计,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屋面用电设备的防雷保护,等电位连接,幕墙的防侧击雷,宽带、电视、电话系统等弱电线路屏蔽,引用过期规范等常易出现问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民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长春  郭麦  陈青山 《气象科技》2008,36(6):830-833
通过对太阳能热水系统雷电灾害事例的理论分析及对现行各类防雷技术标准的相关研究,从集热器部分直击雷的防护、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LEMP防护以及人身安全保护3个方面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防雷技术要点.建议根据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物高度以及所在地年平均雷暴日数等因素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在集热器附近安装接闪杆.对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LEMP防护应考虑一次性投入、维修维护费用与设备的价值之比决定是否采取屏蔽、等电位连接、防闪络措施(合理布线)及加装浪涌保护器(SPD)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1 前 言  电感型接闪针能否将雷电流和雷电流幅值降低?石墨接地体通过雷电流时,其尺寸应多大?其工频接地电阻如何计算?笔者在下文阐明这些问题。2 电感型接闪针2-1 雷电参量GB50057-94所采用的雷电参量列于表1~3,这些雷电参量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一致。  表1   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数雷电流参数防雷保护级别(类别)Ⅰ(一类)Ⅱ(二类)Ⅲ~Ⅳ(三类)I幅值(kA)200150100T1波头时间(μs)101010T2半值时间(μs)350350350QS电荷量(C)1007550W/R单位…  相似文献   

19.
当雷击接闪杆向地网泄流时,泄流通道会产生闪电电磁辐射及地电位升高,对DDZ5自动气象站系统造成严重干扰。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雷击接闪杆干扰侵入自动气象站系统的途径,提出了通过截断干扰"源头"的方式,即切断电源线、通信线及设备地线的引雷途径,提出了地网优化设计、SPD保护及屏蔽和合理布线等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屏蔽雷击引起的地电位反击,提高自动气象站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用滚球法确定避雷针(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只能按下列计算式确定:rx=[h(2hr-h)]-[hx(2hr-hx)]…(1)r0=[h(2hr-h)](2)………………r1=[hx(2hr-hx)](3)……………式中rx避雷针(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h避雷针(线)的高度;hr滚球半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m;hx被保护物的高度;r0为接闪器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