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附着生物对航运、港工建筑、发电厂、水产养殖等危害性极大,因而很早便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在调查研究我国沿岸的附着生物中,把洞头岛列为调查点.并于1978年6月-1979年5月进行周年挂板试验.洞头岛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口外.试点设在岛西北面新码头外特设的浮筏,水流畅通,低潮水深5米左右,透明度低,水温年变化在7.8-28℃,最低二月份,最高8月份,年平均水温18℃,终年盐度均在27‰以上,最高达到34‰.试验方法基本上按海洋调查规范进行,挂板分表、底两层,表层只挂木板,用尼龙丝系在水面以搜集藻类,底层试板固定在铁框架里,铁框用铁链垂直悬挂在水下2-3米深处.  相似文献   

2.
广东电白浮标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根据1985年对广东电白沿岸浮标进行污损生物调查的结果,报道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厚度、覆盖面积和湿重。共获得92种生物,优势种是Balanus reticulatus和Brahcidontes variatiIis。大部分浮标都完全被污损生物所覆盖,附着厚度为8-15mm,湿重3.8-14.7kg/m2。浮标侧面、底部及尾管内的污损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差别。位于港内、港口和港外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也不同,布放于海中一年的浮标,污损生物群落已接近顶级,二年浮标的污损生物群落有所衰退。  相似文献   

3.
湄洲湾附着生物与油污染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传燕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6,15(4):387-393
1993年6月至1994年5月在湄洲湾炼油厂排污口进行附着生物挂板和海水含油量测定。对码头和浮标生物多样性做定量和定性取样。共记录147种生物,种类极其丰富,既有外海高暖水种,又有近岸广分布种,无冷水和河口低盐种。  相似文献   

4.
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汕头港位于广东省沿海东北部,港内的水工建筑(如码头、浮标等)受海洋污损生物严重污损.1991年6月,对汕头港的3个码头(岩石海军码头、渔业修造船厂码头及妈屿验潮井码头)和3个浮标(娘礁标、1号和3号标)进行了污损生物调查(图1).本文研究了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量及分布等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找出较确切的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方法,我们在总结了廿余年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又进行了国内外各种防污漆大量的港湾挂板试验,于此同时进行了厦门港内不同海区空白样板(无毒板)港湾挂板试验。以观测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得出确切的结论,指导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  相似文献   

6.
汕头港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在汕头港进行污损生物挂板实验,同时调查港区浮标,码头和船底的污损生物,调查方法采用国际海洋调查规范。获119种生物,试板72种,浮标和船底70中,码头54种,其中,泥藤壶、网纹藤壶、僧帽牡蛎、翡翠胎贝、太平洋侧花海葵、双枝薮枝螅和双节螅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厦门港进行4个季度和周年逐月的挂板试验数据研究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共记录污损生物86种,隶属于11个生物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es)和长鳃麦杆虫(Capprella equilibra)等;全年都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附着湿重周年变化呈双周期性,最高峰出现于6~7月,次高峰出现于3~4月;季板附着高峰期在夏季。不同试验点的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位于港湾的试板污损生物附着量远大于码头,3个测站附着湿重依序为:港湾浮筏桥墩。  相似文献   

8.
平潭附着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潭岛位于闽中沿海台湾海峡北口(25°29′N,119°41′E),隔海坛海峡与大陆沿岸相距约20浬。1963年至1964年在本岛西侧的竹屿口进行一周年附着生物挂板试验,着重研究逐月,逐季和一周年试板上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附着季节及其与海水温盐波动的关系。试板挂在浮码头侧面,分表、底两层,表层板悬浮在水面,目的是研究水线层的附着生物,底层板挂在水面下2.5米处,用以模拟船底和码头受生物污损情况。逐月初挂取试板,回收的试板泡在10%的福马林中带回试验室分析。这期间还调查了平潭海域五艘船只的附着生物,并对岛东北东庠的定置网设施受生物污损情况进行调查。竹屿口在海坛海峡中部平潭岛西侧,试验期间附近已经筑堤岸,所以水流较为缓慢,也  相似文献   

9.
吕四洋附着生物与钻孔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四洋位于黄海南端,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之一,调查和研究本海区附着生物的附着季节、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不仅在海洋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防除必需掌握的生物学资料.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国沿海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中,把吕四洋列为调查点,并于1977年9月-1978年8月在吕四水文平台进行挂板试验.同时还对吕四水文平台水泥桩上的附着生物的垂直分布,和两个灯浮上的附着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调查.试验的材料和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海洋调查规范进行的,只挂底层试验板,分月板、季板和年板.本试验承国家海洋局吕四海洋站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燕 《台湾海峡》1992,11(1):61-68
作者于1979年9月至1989年8月,先后在广东、海南及广西沿岸港湾进行污损生物和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并调查沿岸港湾浮标、船只、码头、水产养殖设施及其他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获苔藓虫3871号标本,经分析鉴定为88种,隶属3目30科。它们多数是高盐暖水种和广分布种。有少数河口低盐种,遍布于中国沿岸的有26种,黄、渤海已发表的有29种,东海31种,仅南海沿岸水域28种。南海北部沿岸苔藓虫终年都能繁殖附着,附着高峰期为冬春季节的低温月份。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seasonal change, quantitative variation 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movement, intensification and decay and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ystems.Except for some study of Ostracqda in the Straits[14], ours is based on the samples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and field hydrological and chemical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two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ct. 1961-Sept. 1962 (no data for July, 1962) 23°16′-24°15′ N, 117°16′-118°13′E and March, 1963-Feb. 1964, 24°34′-25°43′ N, 118°46′-119°52′ E).The total amounts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show evident seasonal variations with greater amounts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yearly maximum appeared in October and subpeaks in May and August. The quantity of the animal was lowest from January to April.There are all together 17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台湾以东黑潮路径识别与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对中国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路径及其变化,本文基于法国空间局AVISO中心提供的1993—2015年的卫星遥感海表流场逐日资料,对121°—125°E,22.4°—25°N海域黑潮路径进行了逐日识别,得到了共计23年累计8400天的台湾以东黑潮流轴的逐日路径,并研究其在不同纬度的流轴位置及其对应的表面黑潮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台湾以东黑潮流轴路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台湾以东黑潮流轴在24°N以南出现明显摆动,形成正常和偏东两种路径;黑潮流轴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流轴偏东现象年平均大约出现25次,大致每隔3年出现一次偏东较少的现象,各月流轴偏东次数以4、5月最少,10月至次年3月较多;(2)台湾以东黑潮表面流量大小在6.2—8.3×104m2/s之间;总体上来说,纬度越高流量越大,在23.5°N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流量低值中心;在24.3°N以北流量总体较大,且增长趋势稳定,同时表面流量大小具有较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海浮游动物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浮游动物生物量属于海洋次级生产力的范畴,在海洋食物链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其生产力大小的探讨,可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力和开发远景,由此可以看出浮游动物生物量,是渔场调查中必要的基础资料。东海是我国海洋渔业十分重要的开发区域。这里有鲐鲹等中上层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底层鱼类。这些鱼类都有比较广泛的食性[2,3],在它们发育早期或者直到成年阶段,必须有依赖浮游动物为食的时期。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经济鱼类的幼鱼或成鱼的数量分布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为1971年7月至1974年6月,共历时4年,在北纬27°—32°、东经127°以西海区所进行的35个航次,1577个测站的调查资料。采集系用大型浮游动物网(口径80厘米,网目每厘米15个)由底到表垂直拖网。  相似文献   

14.
利用ADCP对东海大陆架定点(26°30.052′N,122°35.998′E)连续观测6个多月的海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化对该海域潮流的垂向结构有显著影响,层化导致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通过密度跃层时发生较大改变。9月份,东海大陆架存在较强的密度跃层,层化加强,海流流速、M2分潮潮流倾角和M2分潮潮流椭圆率在跃层深度以浅随深度显著增大,跃层处达最大,跃层以深随深度迅速减小;2月份,上层海洋混合较强,密度跃层强度最弱,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垂向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许时耕  谷继成 《海洋学报》1982,4(3):335-345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14,000吨)对太平洋中部海域先后进行了四次远洋综合科学调查,为研究该海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气象、生物、化学资料,并在南纬11°41'.2,西经178°20'.5处新发现了一个水深仅32米的珊瑚礁滩——“向阳礁”.四次远洋调查共完成的重力、水深测线总长为57,492公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增进对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年代际变化的认识,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大气再分析数据集Ⅰ(NCEP-NCAR Reanalysis1,NCEP)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海洋再分析数据(Ocean Reanalysis System 4,ORAS4)等,本文分析了1958~2020年SIOD年代际转变的特征和物理机制。结果显示,2000年之前,SIOD存在2~4 a和4~6 a两个年际主周期,但近20 a(2000~2020年)其年际变化周期以1.5~2.0 a为主。与此同时,SIOD的空间特征及其强度在1987年和2004年左右出现了两次显著的年代际转变:1958~1986年(P1)期间强度最大,1987~2003年(P2)期间最弱,2004~2020年(P3)期间居中;P1期间SIOD的最大正SST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中心位于(46°~80...  相似文献   

17.
王毅  崔凤娟 《海洋与湖沼》2015,46(2):241-247
本文通过分析RAMA印度洋观测浮标系统锚系ADCP实测资料,对赤道中印度洋上层海流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80.5°E纬向流垂向剖面呈现上150m层一致的东向流,而经向流在100m以浅呈现表层向北次表层向南的翻转流结构。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纬向流季节信号被半年周期的东向射流Wyrtki Jets(WJs)所控制。WJs发生于季风方向转换的季节,4—5月份较弱,10—11月份较强。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经向流年周期信号显著。北半球夏季与冬季分别出现风应力旋度驱动的Sverdrup南向流与北向流。本文结论为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环流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观测角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By the analysis of a practical calcul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the gravimetric metho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height anomaly and the deflection of vertical in the ocean by Stokes' and Vening Meinesz's formula. There are 84 calculation points distributed uniformlic in a calculated area of 2°×2° in the Mid-Pacific. In the course of the calculation, the gravimetric data measured by us, the 1° ×1° mean gravity data "published in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25-ordeic gravitational coefficients of GEM8 were used. The results (Fig. 2b)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area is an uplift of the geoid, with a mean height anomaly of 42 m, the maximum being 45 m and the minimum 39 m. In the whole calculated area, the variation of the deflection of vertical is rather small, with the maximum 7″·1 and the minimum -0″·2.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calculation errors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ired with the data from the satellite altimeter.  相似文献   

19.
魏淑珍  陈真然 《海洋学报》1982,4(3):357-366
针飞鱼属Oxyporhamphus Gill(1863)是飞鱼中形态最原始的种类.其地理分布集中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针飞鱼是大洋性小型上层鱼类,也是大洋鱼类区系营养相互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既可为人类食用,亦是大洋重要经济鱼类(如金枪鱼、旗鱼、枪鱼、鲯鳅等)的天然食饵,故能利用飞鱼类“集群”的习性和明显起飞的特征刘断大洋经济负类的踪迹.因此,对飞鱼类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 have collected and recorded 157 taxa of planktonic diatoms, of which 57 are tropical species, 20 temperate species, 73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and 7 remain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their habitats. Chaetoceros peruvianus f. robusta, Chaet. setoenis, Rhizosolenia alata f. curvirostris and Triceratium campeachlanum are four specie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The diatoms flora in the present region is mainly warm-water in nature and is very much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differs greatly from that in the Huanghai Sea. Gossle-riella tropica (30°00′ - 32°00′ N, 127°20′ - 128°30′E) and other warm-water floras are present in the waters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