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了20世纪大气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就20世纪这100年中大气探测技术、大气环流与大尺度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数值试验、大气物理、中小尺度气象学、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中层大气、气候系统动力学、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等方面所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21世纪初大气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地质力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应用传播体系等方面提出地质力学再创新的新思路,从许多方面具体地提出如何发展地质力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地质力学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孙文珂(地矿部勘查技术司)《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已走过十五年的历程,这十五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十五年,也是物探、化探事业全面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的十五年。这十五年中物探、化探在区域和深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工程勘察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成...  相似文献   

4.
回顾与展望     
本文通过回顾,概述了福建省地矿局,建局三十年来,地质矿产调查的指导思想,在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形势下,提出了解放思想,寻求真理,开拓前进,以迎接地质科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顾与展望     
本文对4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开挖说明了施工工程地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地质工程在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环境工程地质及灾害地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今后工程地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展望     
物化探部门应用计算机从开始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20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是物化探部门应用计算机的第一个阶段。起初,由当时的地质部物探所第一个从北京七三八厂买了一台电子管的计算机,即DJS—103计算机。这台机器长有十五米多,重有20吨,耗电耗水惊人,专门要有一个大的发电机供电。机器的存贮容量只有四千个字,外部设备有一台大的磁带机,一台光电输入机,一台窄行打印机。这台机器  相似文献   

7.
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生 《地质实验室》1994,10(4):193-202
  相似文献   

8.
《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原名《岩相古地理编图与研究通讯》,如按一年为一卷计算,则今年本期为第13卷第1期。在过去的12年中,《岩相古地理》历经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6)为发展初期按地质部的有关文件规定,1981年以“地质部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的名义,创办《岩相古地理编图与研究通讯》,其主要目的是交流本部系统内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经验、工作方法,是一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随着我国沉积  相似文献   

9.
回顾与展望     
2007年恰逢勘探所建所50周年,回顾过去,勘探所自建所以来先后完成了科研成果近400项,在众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134项获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创造发明奖和新产品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其他各类奖项99项。获国家专利21项,为我国探矿(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勘探所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对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对钻掘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开挖说明了施工工程地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地质工程的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环境工程地质及灾害地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今后工程地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继往开来 发展地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地质学、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李四光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形成和发展。今天,在庆祝由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深感有必要探讨一下地质力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分类以及地学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工程的关系,把地学分为基础地学,技术地学和工程地学三大类,并着重研究了工程地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测井是铀矿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其基于特有的放射性原理和快捷准确且成本较低的特点,用于直接确定钻孔内铀矿(化)层的空间位置、品位及厚度,经放射性平衡系数等修正的γ测井解释结果一直用于铀资源量的估算。我国核工业地质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从6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和创新发展了γ测井技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γ测井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为铀矿勘查和铀矿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保障。文章从γ测井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测井模型、解释修正和技术标准五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γ测井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γ测井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一) 地质力学研究现状地质力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发现了众多的构造体系及其在陆壳中的定型性,定位性、定向性,确定了构造体系的三大类型和五种构造型式。即横亘东西的复杂构造带、走向南北的构造带和扭动构造三大类,以及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入字型构造五种构造型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构造特征、成生时代及应力作用方式,并进而探讨了它们所反映的地壳运  相似文献   

15.
16.
贵州省地矿局建局63年以来,钻探工程作为地质找矿的重要技术手段,发展至今已形成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技术精湛的专业体系。本文在总述贵州省地矿局地质找矿辉煌成就的基础上,从小口径岩心钻探、大口径深井钻探、地下水机井钻探、浅层地温能钻探等几个重点方面详细回顾了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今后的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岩芯钻探泥浆技术有许多环节是摘移于石油钻探.当前发展的绳索取芯钻进与冲击回转钻进,给泥浆技术提出了有别于石油钻探的新要求.岩芯钻探泥浆技术,经历了用钠基细分散体系-钙基粗分散体系-低固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指出 2 0世纪是地球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此期间实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全球性的研究计划深化了人类对地球本体的认识 ,提供了有关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深层过程和空间信息 ,扩大了人类对地球整体研究的视野 ,激励了对空间和地球 (包括大陆和海洋 )以及生态环境之间耦合的研究 ,并在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了 2 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认为 2 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必将担负起地球科学中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的先导角色。在深化对地球本体和日地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 ,量化地球内部各圈的耦合和深部物质状态及物质组成的错综组构 ,解决水、资源、环境 (包括空间资源环境 )等问题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刘俊来  张进江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283-3296
一百年以来,中国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期萌芽孕育、早期发展和多学派大地构造学说百家争鸣。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教育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专业委员会长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前沿发展和开展科学普及”为宗旨,主办、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性构造会议和现场研讨会议,搭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环太平洋洋 陆过渡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特别是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研究为引领,针对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互馈机理与动力学,开展板块构造起源与早期地球演化、大陆的生长与再造过程、洋 陆系统演化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大陆构造变形与宜居地球系统、活动构造, 对资源 环境 灾害的影响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华北克拉通破坏、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等多个领域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将强化学科基础,推进原创性、创新性理论探索,深化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力争在东亚洋陆构造格局与转变、大陆构造变形与人类宜居的地球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取得原始创新与突破,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学科1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过去的 15年中 ,把握科学目标与国家目标双重定位的前提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学科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取得了一批瞩目的研究成果 ,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稳定了研究队伍 ,形成了学科发展特色。1 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管理的角度地理学学科 (包括土壤学和遥感 )分为以下 5个方向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环境地理。地理学目前主要发展趋势是研究陆地表层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 ,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 ,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