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地区部分碳酸盐糜棱岩和碳酸盐假熔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试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其δ13C、δ18O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位素证据表明,碳酸盐糜棱岩的形成温度较低,并具有缓慢冷却的生成环境;碳酸盐假熔岩具有高温淬冷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它的形成可能与发震断层的迅速破裂过程有关。研究断层面附近产出的碳酸盐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确认古地震事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对“南永一井”2 2~ 5 0m间的连续方解石化珊瑚岩芯以及 1 7~ 1 8m间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的珊瑚样品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和矿物组成分析 .结果显示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 ,其氧碳同位素比值大体存在一种线性的降低过程 ,意味着经方解石化后珊瑚原有氧碳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变化可基本保存 .根据δ18O比值划分了 2 2~ 5 0m间蚀变珊瑚岩芯的氧同位素地层 ,所得年龄与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方解石化的珊瑚仍一定程度上保存原先的由氧碳同位素比值相对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  相似文献   

3.
黄土碳酸盐中古气候变化的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采自西峰、洛川和渭南黄土剖面的钙结核和全岩样品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分,发现黄土中钙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可以成为有效的古气候变化的指标,记录了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状况,对不同地点的同位素数据对比有可能提供过去环境变化的空间格局。全岩样品的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也记录了有用的环境信息,过去150ka渭南剖面的碳氧同位素曲线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地层单位代表的古气候波动,这些曲线可以和黄土中其他的气候指标及深海沉积物的同位素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4.
南沙ODP1143站有孔虫同位素变化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143站5 Ma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南海南部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在斜率和岁差周期上对地球轨道驱动的线性响应. 赤道太平洋地区频繁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氧、碳同位素相对于地球轨道驱动呈相反相位相关. 北极冰盖在3.3 Ma的扩张可能影响了气候变化100 ka周期的发展, 它的进一步扩张可能导致该周期成为晚更新世冰期旋回的主要周期. “中更新世转型”事件对南沙海区同位素变化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1143站有孔虫的碳同位素在长偏心率周期上与地球轨道驱动高度相关, 且在短偏心率周期上领先于氧同位素的变化, 这进一步突显了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南海西沙海槽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海西沙海槽SA12-19柱状样进行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分析, 并进行14C测年. 结果表明它包含了氧同位素1~3期(第3期不全), 即晚冰期~冰后期的沉积. 对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表层海水古温度. 结果表明, 氧同位素1~3期, 本区温跃层有增大的趋势, 尤其在中全新世出现温跃层短暂加深的现象. 表层海水温度全新世冬季23.3~27.2℃, 夏季28.8~29.8℃; 氧同位素2期冬季21.4~24.4℃, 夏季28.1~29.0℃; 氧同位素3期冬季表层水温为21.9~25.2℃, 夏季为28.5~29.3℃. 氧同位素2期冬季表层水温比1期低2~ 6℃. 在冰期向冰后期过渡中出现明显温度回返的“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6.
贵州草海湖泊系统碳循环简单模式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分析了贵州草海湖泊系统中的主要含碳物质-湖水DIC、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其δ^13C值分别为:-3.70‰至-10.60‰,-20.90‰至-21.60%,-16.10‰至-17.40,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建立了草海区域碳循环的简单模式,结果表明:对于草海这样一个水生植物茂盛的浅水富氧湖而言,光合一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降解对整个湖泊体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草海沉积物柱芯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显示,其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 14.25‰至23.10‰,变化幅度为37.35%,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中最大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其中的部分同位素值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碳同位素值.综合碳酸盐氧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指标,认为草海沉积物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8.
湖相介形类壳体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军  余俊清 《湖泊科学》2001,13(4):367-375
双壳微体甲壳类动物介形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湖泊体系中,其碳酸盐壳化石通常在湖泊沉积物中保存完好,介形类的古生态学,尤其是介壳的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壳的氧同位素组成四形成壳体时湖水的同位素组成和温度决定,可以反映由蒸发和降水的变化所引起的湖水水化学以及与之关联的气候变化情况,一般而言,低δ^18O反映了温度潮湿的气候;高δ^18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碳同位素可以反映总溶解无机碳的组成以及影响其组成的诸因素的变化,多数情况下可以反映湖泊古生产力的大小及变化,介壳中Mg和Sr的含量,往往与其宿生水体的盐度和温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据此可以恢复湖泊的温度,尤其是盐度的变化,为了满足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特别是定量研究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介形类各个种属的生命历史和生态消长的过程;通过定期收集野外介壳和水样进行化学分析了,了解湖水水化学和温度对介壳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详细了解湖泊湖沼学,包括湖水的同位素组成和M/Ca(M指微量元素Mg、Sr等)与盐度的关系以及它们随空间和季度变化的特征;开展实验室养殖培养实验,测定单个种属介壳与水体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建立微量元素吸收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板中发育了一系列大理岩层和透镜体 ,其δ18O值介于 1 1 1‰~ 2 0 5‰ (SMOW)间 ,δ13 C值介于 1 .0‰~ 5 .7‰ (PDB)间 .详细调查表明 ,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值在厘米尺度上表现出均一化 ,但在大于1m的范围内则不均一 .与已经同地幔中的碳发生均一化的挪威榴辉岩相大理岩不同 ,双河超高压大理岩的碳同位素则保留了沉积碳酸盐岩的特征 ,而且表现出白云石含量与δ13 C间的负相关关系 .与原岩相比 ,双河大理岩18O有所亏损 .这种亏损来自 3种可能的地质过程 :( 1 )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前曾与亏损18O的水发生过氧同位素交换 ;( 2 )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发生过脱碳酸盐作用 ;( 3)在退变质过程中与围岩片麻岩在接触部位发生过有限的氧同位素交换 .氧、碳同位素研究表明 ,超高压变质岩的俯冲和折返过程历时较短 ,且在该过程中 ,流体的活动性极为有限 .  相似文献   

10.
根据白云鄂博赋矿白云石大理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产状将其分为两类:粗粒和细粒白云石大理岩.它们的氧、碳和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然有别于分布在宽沟背斜以北典型的沉积石灰岩和白云岩,而和幢源火成碳酸岩十分相似.与矿床进行对比研究说明,成矿流体和矿质主要起源于碳酸岩浆的分异作用,其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保持了地但指纹,而氧和碳同位素组成却向壳源方向漂移,证实碳酸岩浆侵位过程中受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非常微弱,但是由碳酸岩浆活动所引起的成矿热液体系中却有一定的地表水混人认为白云鄂博REE-Nb-Fe超大型矿床的成因应归属于火成碳酸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测量射线参数出发进行反向射线追踪,导出倾角时差校正(DMO)的公式。经过DMO后,可以从一组等炮检距剖面得出共分角线点道集。用于对这些道集进行叠加的速度值与界面倾角无关。对经过DMO的资料的等时切片进行叠前成象(PSI),就可以把分布在圆上的绕射能量沿圆弧加起来,并放在圆弧上对应于最大炮检距的位置。经过这两种处理,再应用标准的速度分析和叠加方法,就可得出偏移后的剖面。这两种处理均与速度无关。最后用物理模型试验说明了DMO和PSI的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地电阻率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干加强的方法对地电阻率(以下科称ρs)资料进行的数学处理,表明了ρs短临异常突出明显的结果。为此本文对所出现的异常特征及短临异常的判别与地震预报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LASPEI)第27届大会于1994年元月10-21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举行。来自42个国家的483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派出了以副局长陈为团长的13人代表团出席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27个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和报告399篇,张贴展示论文约160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内容包括: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地震预测;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幔动力学;俯冲带和弧后盆地;地热在下地壳、岩石学与流变学等方面之作用;区域地震的定位和定量化;毫赫与毫微赫地震学;脊区的地震学详细研究;太平洋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大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全球地震观测技术的改进;地震的震源模拟和断层力学;诱发地震;非线性地震学;地震运动的地面地质效应;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实时构造地质学;热流和热液循环;宽频带地震学和震源,等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9届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有近2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46个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716篇,张贴展示论文695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不同构造区的强地面运动;地震孕育过程:定量模型和假设检验;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火山地震学;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评估中的新的地学信息技术;触发/诱发地震;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电磁信号;岩石圈结构的长周期研究和工程地震学;估计地震大小的新方法;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物理观测、实验约束和模似;地震成核、动力破裂及其终止:观测和物理模拟;今后的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灾害与危害的公众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前震序列的活动规律及其与一般小震群的区别,对于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及地震预报都是有益的。为此,我们处理了我国近十几年来资料较详细的17个地震,发现其前震活动是在主震前较早时间就开始的,它与波速变化似有某种对应关系。选择主震前适当的时间间隔,其中的前震频数一般随时间接近主震而按指数增长。并且,大地震的一个4级以上前震与一般小震群中的同量级地震发生前的应变释放速率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nalysing and predicting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removal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r soil water potential on steep slopes was approached through an experimental model set up in a greenhouse. A tilting soil bin positioned at different slope angles simulated a soil layer overlying impervious bedrock, and a forest cover was modelled by a number of small trees. The response of the soil water potential to simulated rain storms was studied first for the forested and later for the cutover slope. Transpiration in the greenhouse was measured by means of phyto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forest cover accelerates the soil moisture depletion in a shallow soil mantle regardless of the steepness of the slope. For a storm of given intensity and duration, the recharge phase for the clear-cut slope was therefore much shorter than for the forested one. The slope angle was only responsibl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recharge and the initial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when drainage had ceased. During the drainage phase the flow in the slope was two-dimensional, whereas it was essentially one-dimensional (i.e. vertical upwards) after field capacity had been reached. At this point the matric suction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time for suctions within the tensiometer range. Within this same range water loss from any point in the soil took place at a constant rate.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7.
对沙角A电厂主厂房(一期)进行了抗震鉴定,计算结果表明其抗震能力满足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要求,最后提出了一些抗震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洁  宋惠珍 《地震地质》2002,24(3):355-367
利用含劈节点黏弹性三维有限单元计算方法 ,对由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提出的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物理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进而 ,在利用GPS资料反演计算首都圈地区断裂活动性的基础上 ,对首都圈三维区域应力场和能量的演化进行了模拟计算 ,并提出了强震危险区和震级上限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9.
P-wave velocity anisotropy determined from a cross-hole survey at the Imperial College borehole test site compares favourably with that measured in the laboratory on core from the holes. The holes penetrate a layered sequence of sandstones, shales and carbonates of the Namurian Upper Limestone Group.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velocities of core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shales exhibit P-wave anisotropies of over 20% but that the sandstones and limestones are only slightly anisotropic. These discret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wireline data to produce a log of P-wave anisotropy. Including the anisotropic information vastly improves the match between observed and synthetic traveltimes from the cross-hole data set. This implies that there is little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intrinsic P-wave anisotropy. Inversion of the cross-hole traveltime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good angular coverage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anisotropy parameters. The observed P-wave anisotropy of the field data is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edimentary layering and the intrinsic anisotropy of the rocks. The intrinsic anisotropy i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辽宁地震科技工作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