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同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小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2.
阿尔及利亚具有悠久的毁坏性地震的历史。地震学与构造学研究表明该国其中密集了总人口90%的东部70%区域是地震活动区。由于目前缺乏成功的地震预报方法,从而,地震灾害的减轻以及地震安全计划的精心筹划变为所考虑的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Ech-Chelih(前Elasnam)1980年10月10日地震发生之前,地震灾害减轻的唯一尝试仅限于对阿尔及利亚(Shan,1978)地震灾害的研究。该研究仅基于较短期、而且不完全的地震历史记录,并限于利用法国建筑手册(PS269)。在此破坏性地震之后,大事件过后不几天所建立起来的灾区重建各部联合委员会必须回答在世界上其它地震易发地区、关心征地计划的政府所面临的同样的大问题:怎样规  相似文献   

3.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卫星热红外异常影象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兰哲  强祖基 《地球科学》1996,21(6):665-668
阐述了应用卫星热红外景象异常进行出地震短临预报的显著效果,并探讨了热红外异常发的机制,准确地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地震的发生是有各种前兆的,但识别震兆一直是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对甘肃省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笔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发生在四川省江油市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此次成功的地震预测实践为甘肃省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和稳定被地震扰乱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从中笔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尚未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为江苏省重要的内河港口、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城市.镇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地震袭击.早在公元320年《晋书》上就有“丹徒有地震”的记载(镇江原为丹徒县).镇江市地处活动较强的茅山断裂带边缘,历史上该断裂带曾发生过9次中强地震,其中1913年、1930年曾在镇江发生过5.5和5.0级地震,未来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因此,编制镇江市抗震防灾规划,减轻地震时城市的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不仅必要而且是十分紧迫的.规划包括总则、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设防区划、地震灾害预测、土地利用规划、旧城改造及现有工程抗震加固规划、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规划、地震应急救灾规划、震后恢复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7.
苏鹏  鲁人齐  徐芳  侯江飞  彭白  刘冠伸  蔡明刚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40-67z1042
正城市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在城市之下的大地震是对城市危害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层是造成城市地震灾害的元凶,地震发生时活动断层沿线也是建筑物破坏最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最集中的地带,例如1906年旧金山8.1级地震,1999年集集7.6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报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缘与热点;由于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日益为全人类所关注。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台湾地区 (1 90 0 - 2 0 0 0 )Ms 7 0级地震资料 ,分析了海洋潮汐触发大地震的原因 ,揭示了台湾大地震与潮汐之间的因果关系 ,提出利用这种关系为地震预报服务的设想。最后提议在地震危险区建立中子射线测量站跟踪活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叙述了苏联、日本、美国地震预报工作的近况与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历程,强调地震预防的主攻方向是抗震,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应加强地震危险区划的研究工作,以及继续重视短期及临震预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 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 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特别是原位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已发现绝对地应力大小高值异常和相对地应力大小临震异常变化。论文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国际主流观点与认识,梳理了地应力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认识,探讨了2004 Parkfield earthquake钻孔应变监测结果给予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地震预报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是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福建减灾十年(1989-1999)正处在我省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有6次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害,使我省经济损失达2.6亿元,人员伤亡412人,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本省地震活动特点与灾害特征,分析了造成本省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和地震灾害不十分严重的原因。 在福建减灾十年中,省地震部门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政府减灾职能,走综合防震减灾道路;认真抓好观测数据高质量产出,各类信息处理与综合分析,震后快速应急三个环节;积极实施全省综合防御地震灾害体系建设,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综合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工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投入观测的全省数字化地震台网;同时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这些措施对减轻福建十年地震灾害取得显著收益。 为了减轻我省下世纪地震灾害,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向题,防患于未然。全省地震前兆台网必须彻底改造,建设高灵敏度、高精度的数字化前兆台网,引入新的观测系统,以期捕捉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关注未来城市地震灾害向题,应该开展城市地震灾害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管理,对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14.
抗震设防区域的工程建设,必须按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岩土工程和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工程勘察和抗震设计,以保障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减少地震损失,达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作者就勘察设计的核心内容及在抗震防灾中的作用加以简述,供广大勘察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之一,如唐山地震一次就死亡24万多人。实现地震预报是多地震国家地学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首先提出了实现地震预报的计划。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损失惨重,在现场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实践地震预报。以后在我国东部、四川、云南一带相继发生了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相似文献   

17.
陈志明 《江苏地质》2008,32(2):81-85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汶川大地震千百万受灾群众的苦难,以及未来亚洲地震灾害的研究和防治,作者通过多年研制的亚洲与邻海有关地学基础图件的基本信息,就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成因及其大陆地震动力源等问题作出客观解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相似文献   

19.
据美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1986年7月8日棕榈泉以北发生5.6级地震之后数日,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南段开始滑动。这个迹象很可能是该断层长期不活动的南段将发生大地震先兆。 为了深入地了解圣安德烈斯断层,以期作出正确的地震预报,美国地质学家正在圣  相似文献   

20.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